【背景】:最近半個月,對之前發表的一篇頂會論文進行了修改,並重新提交了。這篇論文是一篇計算機領域的A會文章。本篇文章主要對計算機領域論文寫作及發表過程中的相關經驗做一個總結。希望可以對研究生小白們有點用。
剛剛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同學,對論文的級別,例如:什么A類、B類、C類了,什么頂會了;期刊又分一堆類別,可能開始對這些概念都很混亂,也不知道那些好,哪些不好。下面先祭出CCF對期刊、會議的官方分類!又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在這個網頁中找自己領域相關的會議/期刊。
什么是頂會?
頂級會議一般是,在業界(本領域本方向)收到廣泛的承認,影響力較大的會議。一方面一般頂級專家、學者都傾向於將paper投到這些會議;另一方面這些會議的論文代表了該領域的目前很優秀、有重大意義的進展。“頂級會議”的投稿競爭壓力一般都很大,屬於在經典paper中選精英那種。
每個國家地區或者每個高校機構對頂級會議都有自己的標准,比如CCF這種。一般CCF中的A類會議,可以算作頂會。注:CCF(中國計算機學會)是以A、B、C類划分(A最好);而中科院是以一、二、三區划分(一最好,以影響因子來定)。
[請猛擊] 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
【期刊/會議簡介】
計算機領域的publication最大特點在於:極度重視會議,而期刊則通常只用來做re-publication。大部分期刊文章都是會議論文的擴展版,首發就在期刊上的相對較少。也正因為如此,計算機期刊的影響因子都低到驚人的程度,頂級刊物往往也只有1到2左右----被引的通常都是會議版論文,而不是很久以后才出版的期刊版。
注:大家也許經常聽說,某專業同學發了篇論文,影響因子多少多少,很牛逼!
但是,計算機科學的publication,就不要跟其他領域比IF 了(IF指影響因子),在本領域不太適用!
計算機科學中最好的期刊為Journal of the ACM(JACM)。此刊物為ACM的官方學刊,受到最廣泛的尊敬。但由於該刊宣稱它只刊登那些對計算機科學有長遠影響的論文,因此其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論 歧視(theory bias)。事實上確實如此:盡管JACM征稿范圍包括了計算機的絕大部分領域,然而其刊登的論文大部分都是算法、復雜度、圖論、組合數學等純粹理論的東西,其它領域的論文要想進入則難如登天。另外一份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有重大影響的刊物為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CACM)。從某種意義上來說,CACM比JACM要像Nature/Science很多。JACM上登的全是長篇大論,滿紙的定義、定理和證明,別說 一般讀者沒法看,就連很相近的領域的專家都未必能看懂。而CACM則是magazine,既登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綜述,也登各種科普性質的文章和新聞。即便是論文,CACM也要求文章必須通俗易懂,不追求數學上的嚴格證明,而追求易於理解的直覺描述。在十幾二十年前,CACM的文章幾乎都是經典。但最近幾年,由於CACM進一步通俗化,其學術質量稍有下降。
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s為IEEE在計算機方面最好的刊物。但由於IEEE的特點,其更注重computer engineering而非computer science。換句話說,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s主要登載systems, architecture, hardware等領域的東西,盡管它的范圍已經比大部分刊物要廣泛。就刊物的質量而言,ACM Transactions系列總體來講都高於IEEE Transactions系列,不過也不可一概而論。大部分ACM Transactions都是本領域最好的刊物或最好的刊物之一。大部分IEEE Transactions都是本領域很好的刊物,但也有最好的或者一般的。非ACM/IEEE的刊物中,也有好的甚至最好的。例如,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被認為是理論方面最好的期刊之一。
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會議論文事實上起着比刊物論文更大的作用。大部分會議都是每年一次,偶爾也有隔年一次的。正規的會議論文需要經過2-4個甚至更多個審稿人的雙向或單向匿名評審,並且所有被接收的論文會被結集正式出版。大部分ACM的會議都是本領域頂級的或很好的會議。大部分IEEE的會議都是本領域很好的會議,但也有頂級的或者一般的。會議的檔次通常可以通過論文錄用率表現出來。頂級會議通常在20%左右或更低,有時能達到10%左右。我所知道的最低的錄用率為7%。很好的會議通常在 30%左右。達到40%以上時,會議的名聲就很一般了。60%以上的會議通常很難受到尊敬。但也有例外。大名鼎鼎的STOC(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錄用率就達到30%以上,但它毫無疑問是理論方面最好的會議。造成這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理論方面的工作者不多,而大部分人對 STOC又有一種又敬又怕的心理。
SCI檢索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學索引指數是美國Thompson公司推出的一種為科學工作者論文檢索服務的論文引用指標。在我國它成為Thompson ISI論文檢索數據庫的代名詞。Thompson ISI論文檢索數據庫挑選世界上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刊物,將其論文題目和作者及作者單位、文摘和引用論文進行檢索,建立數據庫,並向世界各地科研單位定期發行他們的檢索數據庫,為科學工作者提供便捷的論文檢索和引用統計服務。實際上科學索引文獻服務機構和產品多,Thompson ISI僅是其中一種,但是由於其及時采用先進技術,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美國及英語地區的科研機構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科研人員使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收錄在SCI中的雜志論文比較容易被科研人員檢索查閱。在我國已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科研人員希望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被Thompson ISI檢索的刊物山,從而使發表的論文成為SCI論文。
【寫作經驗分享】
確定了論文的創新點,在完成實驗及相關數據采集后,我們就要着手寫作了。
因為我們發表的級別較高的會議或期刊都是英文的,所以撰寫論文一般要用英語完成。由於我國科研工作者總體英文水平還不夠高,因此不免存在一些由語言引起的困難。即便是在日常可以使用英文流利交流的人,對於寫一篇英文論文難度也是不小的。
在我們梳理好寫作思路之后,就要開始下筆寫作了。我並不建議大家先用中文將論文寫完,到后期在逐句翻譯。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很低效,而且最后翻譯出來的論文,很可能邏輯不是很清晰。其實兩種方法我都有體驗,下面分別來說一下。
最開始的時候直接寫英文的確是太難了,半天都寫不出一句話。后來我用幾天時間把中文部分先寫出來,然后一句一句地去翻譯成英文。有了‘Google翻譯’和‘有道翻譯’進度的確很快,翻譯一句自己就修改一句,等最后翻譯完這個部分,回過來讀的時候,我就懵逼了。我去,讀起來,簡直是災難呀~~。只看英文翻譯根本無法理解自己之前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在自己逐句翻譯的過程中,有時候就忘記了最開始寫中文時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你在將思想表達為中文的時候已經算是一次加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時候都很難將自己的思想表達清楚;再將中文翻譯成英文已經算是二次加工了,這個寫成的英文理解起來可能跟開始自己的想法相差很多!這個過程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反復修改回憶的過程,會浪費很多時間!
為了提高自身效率,在后邊的寫作過程中,我爭取自己直接寫英文!直接將思想用英文表達出來,也許很困難。我們可以將想法用中文表達出來,然后直接用翻譯軟件翻譯,然后將這句話潤色到能真正表達自己意思之后,再寫下一句。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這樣效率不會更低嗎?想一句翻譯一句,跟前邊全寫出來在翻譯有什么區別?殊途同歸呀!我想說,這樣真得差的太多了!我們想一句翻譯一句的過程可以保證當前這句英文與自己的想法高度一致,而且自己很清楚現在自己所要表達的。而且這樣順下來后,自己整個部分的寫作都有一定的邏輯性。而如果在中文寫完后再逐句翻譯,句子邏輯性可能不連貫,也可能使自己在后期翻譯過程中忘記之前想要表達的意思。看中文都想不起來的話,想想這得多么浪費時間。。。有的時候一句話的創作靈感很可能是靈光一現的,如果自己當時沒准確表達出來,可就稍縱即逝了,之后怎么想也想不出來那種表達方式了。這種寫作方式可以讓我們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句通順。
論文寫作過程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初稿、修訂稿和定稿。寫初稿時,最好能將自己所有想到的都先寫下來,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自己覺得會很重要的點,不要在乎每一部分的篇幅。這個過程一般會用很長的時間。在修訂階段,應該仔細、徹底地修改,並要進行多次反復修改。把所有表達不清楚或是論述不充分的地方盡可能表達清楚。這個階段也要注意論文的篇幅,將過於冗余的部分進行精煉,努力修改其中的語法錯誤及用詞不當問題。並在修改地最后幾次,將整篇文章的邏輯進行調整,爭取做到邏輯通順並組織性很強。在定稿階段最好請英語是母語的編輯人員幫助編輯一遍,這種編輯潤色服務在網上有很多,當然價格也不菲。(為了投中高級別會議/期刊,這點真得很重要!許多母語是英語的研究人員,也會找專業編輯對論文進行修改潤色。)
【投稿與修改階段】
我們投稿后,就主要等着評審的回信了。
審稿結束,作者會收到稿件評審意見和編輯的仲裁結果。
一般有四種情況:1.接收(Accepted with or without minor revision)2.修改后可接收 (Conditional acceptance upon satisfactory revision)3.可以修改后再投 4.拒絕
第一種情況,作者會收到投遞最終稿的指南。
第二種情況,應按照評審意見修改論文。提出拒絕修改某些部分的理由。將修改部分單獨寫成報告提供給編輯。一般來說編輯比評審者更具同情心。因此,一般可以期望收到象第一種情況那樣的論文接收信。
第三種情況,看看評審意見,這種決定一般是由於論文需要補充材料,編輯希望繼續修改提高。不要輕易放棄。修改后被接收的機會還是很大。對於高質量的雜志,多數論文第一次投稿時都會被按這種情況退回來。作者應根據評審意見認真修改。當然也可以提出對某些部分不修改的理由。
最后一種情況的答復,應根據評審意見修改文稿,然后投往其它刊物/會議。你可以選擇轉投其他刊物/會議,或是大修之后,下次再戰此刊物/會議!
論文被接收后。按照提供印刷稿件要求投稿后。下一個回合就是收到印刷編輯寄回的校樣。校樣一般需要盡快寄還給印刷編輯。寄校樣時,出版商會要求填寫版權轉讓書(Transfer of Copy Right), 並告知支付版面費的辦法和訂購單行本的方法。許多刊物不收版面費,但對特殊印刷(如彩版印刷)收費。有的對超過定額免費頁數的頁面按頁收費。不少收版面費的刊物費用都挺高。如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IEEE Transactions的系列刊物收費可以高達數千美元。必須有所准備。版面費一般可以用信用卡支付。對校樣要認真細讀,特別注意公式和圖表。訂購單行本的數量應夠交流用即可。
【回復修改意見】
作為初次投遞高級別會議/期刊的我們,直接被接受的命運可能不大。一般會受到修改后再提交/直接拒稿兩種情況。(一般情況哈,大牛真得少見,哈哈哈哈哈)那么下邊着重說一下,大家在收到‘修改后重新提交’的回信后,如何處理。
首先,評審回復的意見無外乎以下幾個大類:
論文評審的分一般內容和專業內容兩部分。
一般評審內容包括:
稿件是否適合所投刊物
若發表此文讀者面會有多大
是否有現勢性-即是否需要盡快發表
論文的理論、方法、和數據等是否有創新性
論文有無重大缺陷(理論、方法、實驗結果等)
論文結果是否重要(若設立獎勵的刊物會征求是否建議獎勵)
論文可讀性如何
長短是否合適-與論文重要性是否平衡
圖表是否必須,質量如何
有沒有忽略重要前人工作
專業內容:
是評審者對論文中不正確或存有疑問的內容、表述方法、寫作缺陷等提出批評。沒有具體形式。
針對評審的意見,我們最后將意見分類。可以按照論文每個section進行分類,例如:introduction、related work、findings、discussion等;也可以按照評委進行分類;當然也可以按照問題種類就行分類,相同項進行合並;當然綜合前幾種方法也沒問題。分類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回復郵件務必對評委的每條意見都進行回復,千萬不要遺漏某一條。
回復時,一定注意禮貌,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即使不同意評審的意見,也要委婉並具有說服力地表達出自己觀點,千萬不要硬懟回去,那你論文被接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嘍。下面我提供一些,相關資料及模板,希望對大家有用!
評審意見回復模板
REFERENCE
部分簡介內容參考網上內容,但是並未找到原文初始來源,故在此表示感謝!
【時間倉促,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 歡迎一起學習交流, 請在評論區留言!】
【本作品采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blogs.com/X-k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