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的:熱設計概念,及預防控制手段。
1.熱設計目的
1)系統的集成度越來越高;
2)大功耗器件的廣泛使用;
3)系統的大容量和產品體積的小型化要求;
4)環境適應性要求越來越高(如戶外產品越來越多)。
“熱”對電子可靠性的影響如下:
1)約40%以上的電子產品可靠性(壽命)故障是由溫度問題引起的法則:電子零件的溫度每上升10度,壽命減少一半。
2)電子器件性能隨工作溫度的增加而改變(電容影響最明顯)。

2.熱設計概念
綜合利用傳導、對流及輻射三種換熱手段,設計發熱源至環境的低熱阻通路,以滿足設備散熱要求的過程稱為熱設計。
3.熱設計目的
熱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產品在指定的環境規格條件下正常工作並達到產品的可靠性目標,從而滿足對產品各部分溫升的限制性要求。
熱設計目標是可靠性目標的一部份。
4.對流、傳導及輻射概念
熱量總是自發地從高溫區傳向低溫區或從物體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其共有三種傳遞方式:
1)傳導
2)對流
3)輻射
4.1 傳導
傳導是物體直接接觸時, 通過分子間動能傳遞進行能量交換的現象。
公式:Q = K A △t / L
Q ---- 傳導散熱量, W
K ---- 導熱系數, W/m·℃
A ---- 導體橫截面積, m2
△t ---- 傳熱路徑兩端溫差, ℃
L ---- 傳熱路徑長度, m
常用材料的導熱系數:
鋁約180、壓鑄鋁120、鐵約40 、銅390(但銅的密度是鋁的3倍,重量、價格),石墨是各向異性,x方向是10,Y,Z方向可以達到600,而且重量很輕。
導熱系數大,內部溫差就小。
熱管是一種傳熱能力極高的結構,其導熱系數可達10000以上。
我們常常在芯片與散熱器之間增加導熱(絕緣)材料,是因為兩個表面間凸凹不平,中間有空氣,需要用導熱性能好的材料填充。材料要求形狀適應性好,盡可能薄、壓力大(注意芯片能承受的最大壓力);
常見的導熱介質材料有導熱膠、導熱硅脂、導熱軟硅膠墊片、導熱雲母片、導熱相變材料等,適用場合各不相同;
由於導熱硅脂的填充性好,在兩個比較平的表面上,熱阻比其它導熱絕緣材料小;
目前常用導熱硅脂的導熱系數為0.8~1,但也有2、4、5,最大可達10。
4.2 對流
對流是流體通過一固體表面時發生的流體與固體壁面的換熱現象。
公式: Q = hc A △t
Q ---- 對流散熱量, W
hC ---- 換熱系數, W/m2·℃
A ---- 有效換熱面積, m2
△t ---- 換熱表面與流體溫差, ℃
對流換熱量與兩個因素有關,表面流速與換熱面積。我們使用散熱片,實質上就是增加換熱面積;
當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換熱量的增加就不是很明顯;
通常,在風機強迫冷卻的情況,插箱單板間的風速可超過1m/s。
4.3 輻射
公式:Q = ε · σ · T4
Q ---- 輻射散熱量, W
ε ---- 散熱表面輻射率, W/m2·℃
σ---- 斯蒂芬-玻爾茲曼常數, 5.67×108(W/m2K4)
T ---- 絕對溫度, K
輻射率的影響因素:材料、表面粗糙度、波長等;
對戶外設備,輻射率大,吸收率也大,因此要注意防輻射的措施;
對於自然散熱的情況,必須考慮輻射散熱,這時,輻射散熱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法;對於強迫冷卻的設備,可以忽略輻射散熱。
5.熱設計流程
熱設計結構在機械各個行業都有運用。
大部分所謂的熱設計指的是散熱的設計,但作者也接觸過PTC加熱產品,其實也是屬於熱設計的。
依據產品的不同,其結構變動較大,所以就很難有固定的標准。但總體的設計軌跡還是有軌跡可尋的,其細節部分有很多對應的標准及文檔資料可以找到。設計這種有軌跡可以遵守的特征,按照總章的流程設計即可。
1)設計要求的明確與分析;(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
2)對症選用合適標准和文檔資料;
3)照章辦事;
4)專業化的表現;
5)特征優化:書面形式的上升空間;
6)平時的積累,為第二步做准備。
5.1 設計要求的明確與分析;(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
機械也有很多的子行業,不同行業對熱設計的要求是非常不一樣的。就如作者上述的加熱設計和散熱設計就不可能相同。
一般對熱設計要求有:
1)溫度要求;
2)溫升等級;
3)壓力(或高度);
4)太陽或周圍其它物體的輻射熱載荷;
5)可利用的熱沉狀況(包括:種類、溫度、壓力和濕度等);
6)冷卻劑的種類、溫度、壓力和允許的壓降
5.2 對症選用合適標准和文檔資料
5.2.1 選用合適結構的熱設計
1)冷卻方法的分類有:
①按冷卻劑與被冷元件之間的配置關系a. 直接冷卻
b. 間接冷卻
②按傳熱機理
a. 自然冷卻(包括導熱、自然對流和輻射換熱的單獨作用或兩種以上換熱形式的組合)
b. 強迫冷卻(包括強迫風冷和強迫液體冷卻等)
c. 蒸發冷卻
d. 熱電致冷
e. 熱管傳熱
f. 其它冷卻方法
注意:
①保證所采用的冷卻方法具有較高可靠性;
②冷卻方法應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③所采用的冷卻方法應便於測試、維修和更換;
④所采用的冷卻方法應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3)自然散熱
在自然散熱中,傳導、對流、輻射都要考慮。
4)強迫風冷
強迫空氣冷卻一般是用通風機,使冷卻空氣流經電子元器件將熱量帶走。
5)熱阻

幾種降低傳熱熱阻的方法:
6)選擇散熱結構時,一般准守的流程如下:
①按照傳熱機理選擇散熱方式,如選擇自然冷卻;
②從對流,傳導,輻射三大熱傳導方式中選擇合適的結構組成自然冷卻。自然冷卻的話三種熱傳導手段都要考慮。
5.2.2 選用此種熱設計結構對應的標准
5.3 照章辦事
5.3.1 耐心解讀標准
5.3.2 作圖
5.3.3 熱仿真分析
仿真的步驟其實都差不多,但基於流體分析的細節要求,所以有些仿真難度會很高,但也建議結構工程師一開始可以嘗試一些初步的熱仿真(如單板級以下的)。
熱仿真分析范圍包括:
①統級分析:着眼於機櫃、插箱等整個系統,分析整個系統的流場、溫度分布情況;

給定單板的局部環境,分析單板上芯片的散熱情況,以優化器件的布板與單板的接地、過孔等設計;

建立芯片的詳細封裝模型,分析芯片內部的溫度分布情況。芯片的模型有物理模型和熱阻模型。

5.4 專業化的表現
5.5 特征優化:書面形式的上升空間
以書面形式表達熱結構的優化設計方法,可以寫在熱仿真分析報告中。
熱設計結構的優化方向有:
1)熱設計結構各種參數最優化(仿真工程師工作范圍);
2)熱設計結構方向優化:如將自然冷卻變更為強迫冷卻(結構工程師工作范圍)。
5.6 平時的積累,為第二步做准備
因為沒有能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設計標准,平時的積累就尤為重要了。
具體理由見對症設計總章節吧,這里就不闡述了。
6. 熱設計的實例
6.1 PCB板熱設計
6.1.1 采用散熱PCB
–印制線路板上敷有金屬導熱板;–印制線路板上敷有金屬導熱條;
–印制線路板中間夾有導熱金屬芯。


6.1.2 印制板上電子元器件的熱安裝技術



6.1.3 印制板導軌熱設計


6.1.4 印制板的合理間距
–對於依靠自然通風散熱的印制板,為提高它的散熱效果,應考慮氣流流向的合理性。
–對於一般規格的印制板,豎直放置時的表面溫升較水平放置時小。
–豎直安裝的印制電路板,自然散熱時的最小間距應為19mm,以防止自然流動的收縮和阻塞。
6.2 散熱器的選擇
6.2.1 散熱器的選擇流程
根據元器件的熱流密度、體積功率密度、溫升要求及散熱方式(自然冷卻、強迫風冷),確定是否加裝散熱器。
一般地說,熱流密度小於0.08W/cm2,采用自然冷卻方式;熱流密度超過0.08W/cm2, 體積功率密度超0.18W/cm3,須采用強迫風冷方式。
當然,應用上述這個判據是有前提的:一是上述方法是假設熱量均勻分布在整個設備的體積中;二是設備內的熱量能充分地傳到設備表面。
根據器件功耗、環境條件及器件溫度降額要求的允許結溫,確定散熱器的形狀並通過計算,計算出散熱器的表面積。
6.2.2 選用散熱器,降低散熱器熱阻

RTp——器件殼體直接向周圍環境的換熱熱阻,稱為器件的外熱阻;
RTc——器件與散熱器安裝面之間的接 觸熱阻;
RTc——散熱器熱阻。
6.2.3 還要注意的幾點
6.2.4 散熱器的安裝要求
2)器件與散熱器和導熱絕緣膜間的所有接觸面處應塗導熱硅脂或加其它導熱絕緣材料。
3)免塗導熱硅脂的導熱絕緣膜在接觸面處可以不塗導熱硅脂。
4)對於自然冷卻方式,鋁型材散熱器的安裝應使齒槽與水平面垂直,以增強自然對流效果;對於強迫冷卻方式,鋁型材散熱器的安裝應使齒槽與風的流向平行。
5)為了減少器件與散熱器之間的接觸熱阻,應適當增加接觸力。為避免使元器件受力,散熱器須有適當的固定支撐。
6.2.5 散熱器的加工工藝









6.3 熱管





7.后話
還有可以作為結構工程師可以學習一點簡單的熱仿真,這也是加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