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對象的分析:領域模型、用例圖、類圖、活動圖、順序圖、狀態圖。
面向過程或稱結構化的:流程圖、數據字典、er圖。
一、什么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先分解,再提煉,並在這個過程中消除矛盾。
分解:
(1) 業務流程為主線索的分解——SERU。目標系統——>主題域——>業務事件——>業務活動——>業務步驟。
適用於管理信息系統。
按“事”的角度進行分解,
(2) 程序結構為主線索的分解結構。目標系統——>子系統——>功能模塊——>子模塊——>功能點。
過早的進入了程序結構,割裂了與問題域之間的聯系,從而導致對問題研究不足,降低了需求的質量。
適用於問題不復雜,或者系統與問題管理性不強的情況下。
(3) 基於場景的分解結構。目標系統——>關注點/功能域——>決策場景/使用場景——>決策步驟。
適用於決策支持系統、面向用戶的嵌入式系統。
(4) 基於數據的分解結構。目標系統——>主題域——>主題類——>企業邏輯數據類——>物理數據類。
適用於數據類項目。
提煉;
分解是自頂向下的方法,提煉是自底向上的方法。
二、為什么要建模?
(1)可視化:幫助我們按照實際情況或按照我們需要的樣式對系統進行可視化;
(2)結構或行為:提供一種詳細說明系統的結構或行為的方法;
(3)給出一個指導系統構造的模板;
(4)對我們所做出的決策文檔化;
三、什么是結構化分析方法,怎么用?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以數據為中心的結構化分析方法,關鍵點有兩個:一確定有哪些數據,格式是什么,如何存儲,如ER圖;二是確定數據加工、處理過程,如數據流圖。
在實際工作中,一般用於對工作任務分解結構、公司管理中組織結構分解。
常用的建模方法有:數據流圖、ER圖、數據字典。
四、什么是面向對象分析方法,怎么用?
以人、事(業務流程)的視角來分析問題。
常用的建模方法有:類圖、領域模型、用例圖、類圖、活動圖、順序圖、狀態圖、包圖等UML中定義的模型。
五、需求分析中常用的建模工作有哪些?

拷貝自:https://blog.csdn.net/happymatilian/article/details/5309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