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觀者”中,他的一句“而不是輕易地活在別人的道理和假象之中”導出了許多現代人的焦慮,就連我這么一個高考語文不及格的平凡人都能在短短的兩年內向互聯網世界貢獻文字10萬+,可見這個信息化社會的是如此地波濤洶涌,哪怕缺少一點獨立性思考,都無法幸免於“洪災”之中。從我這個旁觀者角度看,他不是一個缺乏思考能力的人,但他還是不能在這場“災難”中幸免,我想源於他的獨立性還不夠強大,迷失在追求“信息認同”的過程中。
跟他交流的時候,他會略顯急躁
“交流”是他今年最為頻繁的工作,無論是公司內部溝通還是外部交流,都幾乎占據了他的大部分精力。有時候哪怕一天兩場的短暫交流即可讓他疲憊不堪,並嚴重影響了他當天其它非交互性的工作質量。跟他交流的時候,我發現他自信滿滿的眼神當中略帶一些“杜微慎防”,鏗鏘有力的談吐之中略顯一些“咄咄逼人”;簡單爽快的肢體語言當中略有一些“搓手頓腳”。從他交流的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在很賣力地尋求(嚴格來說是要求)對方對他自身觀點的認可,不容得別人半點錯誤的理解或質疑,並頻繁出現自以為是的打斷。先不談論他的格局,在這種持續“備戰”的“超頻”狀態下,作為局外人的我看着都累,更何況作為當事人的他。從這一點看,他還“年輕”。
跟他相處的時候,他會渴望表現自己
孔雀會為了吸引異性而大展尾屏,長頸鹿也會為了交配權而斗爭個你死我活,所以他在生活或工作過程中的種種自我表現我相信也是出於潛在人性的驅動。如果他是通過表現來為自己達到某一目的話,我相信這是他經過了自身的理性判斷而做出的選擇,但如果他缺乏非理性的判斷而渴望表現自己的話,我想這是他的虛榮心在作怪。他曾經一度抱怨自身專注力度的不足,但卻一邊不斷地通過各種渠道去表現自己,渴望得到外界認可的信息反饋。此時此刻的虛榮心已經滿滿地占據了他思考的空間,讓他失去了理性的判斷而陷入了“情緒失控”的糾結狀態。其實,這一切也可能源自於他的“獨立性”不足,缺乏獨立的自控性,才能任由自己潛在人性和外界信息的主宰,並長期讓自己活在別人的眼里。
他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認同,而是自我認同
像他這種需要外界信息認可的人,其實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而這種自信的背后隱藏着一種“自我認可”的心態。他也曾經一度自認為是一個自信滿滿的人,但他察覺到“口號意味着缺乏”,越是自以為是就越是不是以為。他開始慢慢產生了這種自我察覺的意識,從他每次糾結於“為什么自己會不自覺地翻看手機”這種情況看,他已經在視圖尋找答案。其實在不久前,他已經學會了對“不必要”信息的篩選,只選擇事實的文字而過濾了別人的主觀評價,因為他知道,別人的主觀並不等於自己的想法,否則會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故事和情緒當中。他更願意活在自己的想象當中也不願意被別人的想法所左右。寫到這里,我相信他離答案也不遠了。
“自我認同”不等於“ 自以為是 ”
這是他曾經擔憂過的問題,他會害怕自己會深陷“閉門造車”的困境,但他一番謹慎的嘗試之后卻帶給他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我認同”讓他擺脫了虛榮心的困擾,因為他品嘗到了自我尊重的怡悅遠遠大於別人的認可;“自我認同”讓他騰出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因為他隨時可以帶上自己的耳機放空自己並重拾那久違的“走神”;“自我認同”讓他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因為他時刻需要通過專業的學習彌補他對專注領域信心的不足;“自我認同”讓他增加了自我觀察的能力,因為他需要不斷通過外在的聆聽和觀察,推斷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改進,讓他自己保持自我成就的信心和認同。當他覺得這一切的感覺都很棒的時候,我想,他做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