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在lua中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數據結構,可以用來存放各種類型的元素,那么就會讓人好奇,它這么強大,它是用什么數據結構實現的呢
首先,考慮 table = {1, 2, 3, 4, 5, 6, 7, 8} 這樣的結構, 為了獲得最快的訪問速度,它是用數組實現的
那么如果執行table[10000] = 10; 莫非要創建10000個元素的數組,沒有值的都存為nil,這樣的空間利用效率太低無法接受,所有除了數組段之外,table還有一個哈希段,10000這個key會存在哈希段中,當太大的key值導致存儲空間利用率低於50%時,這個值會被放進哈希段中。
此外,使用string或者0和負數做key時,key都是保存在哈希段。當table表滿時,哈希段會擴大,所有段內的數據重新哈希。
lua的table使用數組和哈希表結合的方式,在空間效率和訪問效率上都很好。
具體的代碼示例:
1 -- 創建一個以string作為key的table, 存儲在哈希表中 2 tbTable = {["Monday"] = 1, ["Tuesday"] = 2, ["Wednesday"] = 3, ["Tursday"] = 4, ["Friday"] = 5, ["Saturday"] = 6, ["Sunday"] = 7}; 3 4 -- 只能使用pairs遍歷, 因為是用哈希算出存儲位置,並非按照定義順序存儲 5 for k, v in pairs(tbTable) do 6 print(k, v) 7 end 8 9 --[[ 一組輸出結果 10 Tursday 4 11 Tuesday 2 12 Wednesday 3 13 Friday 5 14 Sunday 7 15 Saturday 6 16 Monday 1 17 ]]-- 18 19 -- 在表中插入一組數字, 這些數字會存入數組區域中 20 for i = 1, 10, 1 do 21 table.insert(tbTable, i) 22 end 23 24 -- 可以使用ipairs將數組中的值遍歷出來,不會訪問到存在哈希表中的內容 25 for k, v in ipairs(tbTable) do 26 print(k, v); 27 end 28 29 --[[輸出結果 30 1 1 31 2 2 32 3 3 33 4 4 34 5 5 35 6 6 36 7 7 37 8 8 38 9 9 39 10 10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