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分解結構RBS(Risk Breakdown Structure)
風險分解結構列出了一個典型項目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分類和風險子分類。不同的RBS適用於不同類型的項目和組織。
風險識別的內容
1、環境風險。
指由於外部環境意外變化打亂了企業預定的生產經營計划,而產生的經濟風險。
引起環境風險的因素有: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使企業受到意外的風險損失。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外部環境的要求相違背而受到的制裁風險。
社會文化、道德風俗習慣的改變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阻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2、市場風險。
指市場結構發生意外變化,使企業無法按既定策略完成經營目標而帶來的經濟風險。
導致市場風險的因素主要有:
企業對市場需求預測失誤,不能准確地把握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競爭格局出現新的變化,如新競爭者進入,所引發的企業風險。
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
3、技術風險。
這是指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由於遇到技術、商業或者市場等因素的意外變化而導致的創新失敗風險。
其原因主要有:
技術工藝發生根本性的改進。
出現了新的替代技術或產品。
技術無法有效地商業化。
4、生產風險。指企業生產無法按預定成本完成生產計划而產生的風險。引起這類風險的主要因素有:
生產過程發生意外中斷
生產計划失誤,造成生產過程紊亂
5、財務風險。由於企業收支狀況發生意外變動給企業財務造成困難而引發的企業風險。
6、人事風險。凡是涉及企業人事管理方面的風險就稱為人事風險。
風險識別的程序
篩選。
即按一定的程序將具有潛在風險的產品、過程、事件、現象和人員進行分類選擇的風險識別過程。
監測。
是在風險出現后,對事件、過程、現象、后果進行觀測、記錄和分析的過程。
診斷。
是對風險及損失的前兆、風險后果與各種原因進行評價與判斷,找出主要原因並進行仔細檢查的過程。
風險識別方法
現在使用的風險識別方法,可以分為宏觀領域中的決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和微觀領域的具體分析(資產負債分析、損失清單分析等)。
幾種主要方法:
1)生產流程分析法,又稱流程圖法。
該種方法強調根據不同的流程,對每一階段和環節,逐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
2)風險專家調查列舉法。
由風險管理人員對該企業、單位可能面臨的風險逐一列出,並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3)資產財務狀況分析法。
即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財產目錄等的財務資料,風險管理人員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其潛在風險。
4)分解分析法。
指將一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事物,將大系統分解為具體的組成要素,從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潛在損失的威脅。失誤樹分析方法是以圖解表示的方法來調查損失發生前種種失誤事件的情況,或對各種引起事故的原因進行分解分析,具體判斷哪些失誤最可能導致損失風險發生。
風險的識別還有其他方法,諸如環境分析、保險調查、事故分析等。企業在識別風險時,應該交互使用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