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
作為測試人員,質量保障工作者,經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
- 突然接到緊急需求或者故障單的驗證,導致原本工作計划被中斷,這還不算惱火,最讓人惱火的是時間本來就緊張,卻又在評估緊急需求的測試范圍上耗費了大量時間;(測試范圍不清晰)
- 送測版本中,出現了很多違反設計標准的bug,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提bug、驗bug、研發也花費了相當一部分時間去修改這類bug。問題是這類bug好像根本不應該出現;(設計規范類bug)
- 研發提交了一個新版本,在這個版本中只修復了一個bug,回歸通過上線后,卻出現了幾個以前沒有的新問題,分析后發現是修復該bug時引入的!(測試人員不清楚回歸范圍)
- 研發修改了一個小功能,為了不漏測,測試人員把系統做了一輪完整的遍歷(測試人員不清楚回歸范圍)。
- 提交了一個偶發性bug,研發回復說修復了。然后測試人員試了幾遍沒有再復現就把bug關閉了。結果到了線上以后又出現了(研發可能根本沒有修改代碼);
- 發現了一個以前出現過得bug,想不起這個bug的原因和解決方式了,也沒有記錄,只能重新分析一遍;(經驗沒有積累)
- 在線上發現了一個bug,發緊急補丁修復了,過了一會又發現了另外一個bug,分析后發現跟第一個bug是同一個原因導致的;(研發做bug分析時不夠充分)
- 系統運維人員的能力大都是靠經驗和時間積累成長下來的,組員之間的經驗沒有很好的傳遞,這導致線上出現以前出現過得問題后,運維新手不能很好的應對,導致本該他們的工作又轉移到研發和測試人員身上來。(經驗沒有積累和傳遞)
基於這種情況,筆者提出了兩項需要研發部門配合的改進措施。
第一件是要求研發人員在修復bug后,在bug備注中添加必要的說明,包括“bug的原因”“怎么修改的”“這樣修改會有哪些影響”;第二件工作是要求研發在需求提測時,以文字形式說明送測版本修改的內容和影響范圍。其目的,一是讓研發幫忙確認測試范圍,其次避免研發在一些缺陷上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再次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分析線上是否還存在未發現的可能存在的問題(問題7)
老話說“上醫治未病”。測試人員,作為項目的“醫生”,我也希望部門從當前的“事后”檢查,轉移更多精力到“事前”的預防和“事中”的控制上來。
推行這兩項措施對質量提升有多少幫助呢? 投入產出值得嗎?
可以肯定的是,推行這項工作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開篇提到的那些問題,給測試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對測試經理來說,也提供很多培訓素材和工作匯報的內容;但目前在“質量提升”和“研發效率降低”兩方面還沒有很准確的結論。也沒有很直接的證據表明,后期產品質量狀況的改善跟推行這項工作有多大的關系。
工作推行這兩項工作想要推行成功,需要考慮多種條件,比如公司和團隊的性質、項目階段、團隊氛圍、以及要推行的范圍等,所以前期一般不會很順利。
在上面說的因素都不是問題之后,或者說已經進入推行階段,仍然很可能會出現其他問題,比如研發人員雖然作了備注但格式不符合要求,有人備注有人沒有......
二、原因是什么?
我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忙。
我能理解,研發的壓力確實很大,特別是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有時為了趕上進度,很多人甚至連續熬夜奮戰很多天。在這種情況下,每個研發人員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重點工作上,對測試部提出來的流程和質量改進的問題難免會有一些疏忽。
還有其他原因嗎?
我覺得,研發之所以不理睬我們的要求,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研發人員沒有意識到他們的一些做法給質量帶來的影響,沒有理解這種措施對質量的意義。
當然,還會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關系不到位。
三、怎么破局?
說一下我用過的一些方法。
1、研發新員工培訓:
跟老板申請,新員工入職以后到測試部培訓兩周。這樣一方面可以增進研發和測試人員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有些培訓課程測試可以幫忙安排,這也可以減少研發自身培訓的工作量。如果新員工經過了這樣一個培訓過程,他們就很清楚他們的一些做法對質量有么嚴重的影響,以后開發時應該也會更注意這些問題。
測試經理可以招一個有研發經驗的測試人員,這樣的人可以較好的承擔起培訓工作。
2、組織活動
每月定期組織活動,跟研發一起去打打球、聚聚餐。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友誼。
平時一起吃午飯也是很好的選擇。
人不喜歡被強迫做事,但是人們願意幫助朋友。對於強勢部門采取強硬的手段通常不是好的做法,對方很容易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反擊。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友誼是更好的選擇。
3、發行質《質量簡報》
通過內部刊物,對研發人員持續引導。
3、一些建議
我們的要求其實對於研發來說並不難。而且有些問題比較適合讓初級研發人員做個學習的階段。可以跟研發經理建議,讓新人負責解決標准的問題,這樣的話,既不占用老員工的工作時間,又能充分利用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還可以通過這個過程培養新員工,發現可塑之才。
當然,要解決好開篇提到的那些問題,還需要測試部提升一下內功,那就是后話了。
歡迎加我微信號來交流。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