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入門(msysgit安裝)


9c63cbec8d0db086389cdfd0aa29e1dd.jpg

1、下載git-for-windows

2、安裝git-for-windows##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裝完msysgit后右鍵鼠標會多出一些選項來,在本地倉庫里右鍵選擇Git Init Here,會多出來一個.git文件夾,這就表示本地git創建成功。右鍵Git Bash進入git命令行,為了把本地的倉庫傳到github,還需要配置ssh key。

3、git配置##

1. 本地創建SSH key ssh-keygen -t rsa -C
"your_email@youremail.com"一路回車,不需要輸入。

后面的your_email@youremail.com改為你的郵箱,之后會要求確認路徑和輸入密碼,我們這使用默認的一路回車就行。成功的話會在~/下生成.ssh文件夾,進去,打開id_rsa.pub,復制里面的key。

2. 回到github,進入Account Settings,左邊選擇SSH Keys,Add SSH
Key,title隨便填,粘貼key。為了驗證是否成功,在git bash下輸入:

    $ ssh -T git@github.com  

如果是第一次的會提示是否continue,輸入yes就會看到:You’ve successfully authenticated,
but GitHub does not provide shell access 。這就表示已成功連上github。

11.jpg

3.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本地倉庫傳到github上去,在此之前還需要設置username和email,因為github每次commit都會記錄他們。

$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your name"  
$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your_email@youremail.com"  

4. 進入要上傳的倉庫,右鍵git bash,添加遠程地址:

$ git remote add origin git@github.com:yourName/yourRepo.git  

后面的yourName和yourRepo表示你再github的用戶名和剛才新建的倉庫,加完之后進入.git,打開config,這里會多出一個remote
“origin”內容,這就是剛才添加的遠程地址,也可以直接修改config來配置遠程地址。

5. 提交、上傳

接下來在本地倉庫里添加一些文件,比如README, $ git add README   $ git commit -m "first
commit"   上傳到github:

$ git push origin master   git push命令會將本地倉庫推送到遠程服務器。 git pull命令則相反。

修改完代碼后,使用git status可以查看文件的差別,使用git add 添加要commit的文件,也可以用git add
-i來智能添加文件。之后git commit提交本次修改,git push上傳到github。

gitignore文件

.gitignore顧名思義就是告訴git需要忽略的文件,這是一個很重要並且很實用的文件。一般我們寫完代碼后會執行編譯、調試等操作,這期間會產生很多中間文件和可執行文件,這些都不是代碼文件,是不需要git來管理的。我們在git status的時候會看到很多這樣的文件,如果用git add -A來添加的話會把他們都加進去,而手動一個個添加的話也太麻煩了。這時我們就需要.gitignore了。比如一般c#的項目我的.gitignore是這樣寫的:

bin  
*.suo  
obj  

bin和obj是編譯目錄,里面都不是源代碼,忽略;suo文件是vs2010的配置文件,不需要。這樣你在git status的時候就只會看到源代碼文件了,就可以放心的git add -A了。

tag

我們可以創建一個tag來指向軟件開發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比如版本號更新的時候可以建一個“v2.0”、“v3.1”之類的標簽,這樣在以后回顧的時候會比較方便。tag的使用很簡單,主要操作有:查看tag、創建tag、驗證tag以及共享tag,這些下面的博客中有詳細講解。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