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330 2017-2018-1《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課程總結



2017-2018-1 學習總結目錄: [1](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499054.html) [2](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530927.html) [3](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586667.html) [5](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667978.html) [6](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667990.html) [7](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709745.html) [9](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787585.html) [10](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822055.html) [11](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859633.html) [ **12**](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8059078.html)

前言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在這一年間《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這門課帶給我們的有痛苦,也有歡樂,有疲憊,也有收獲。不論我們收獲了多少,我們都是在不斷嘗試,老師在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我們也在嘗試着不斷接受。這個學期我們主要針對數據結構的內容進行學習。在結對互助的基礎上,還開設了團隊項目,雖然總體效果不太理想,但是不論怎樣我們嘗試了一次團隊合作,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總之,作為信管專業的學生,能夠有幸接觸了解到一些軟件工程的相關內容,也算是一筆額外的財富吧。這篇博客是我對本學期學習內容的總結,也是作業性質的最后一篇博客,就用這篇博客為本課程畫上圓滿的句號吧。



目錄


  • 博客兩問
    * 1. 自認為寫得最好一篇博客是?為什么?
    * 2. 作業中閱讀量最高的一篇博客是?談談經驗.
  • 代碼托管鏈接
    * 1. 給出statistic.sh的運行結果,說明本學期的代碼量目標達到沒有?
    * 2. 加點代碼,改點代碼是理解的最好方式,參考編程的智慧,談談你的心得.
    * 3. 積極主動敲代碼做到沒?教材實踐上有什么經驗教訓?
  • 課堂項目實踐
    * 1. 課堂實踐鏈接
    * 2. 課堂實踐對提高應用能力有幫助嗎?
    * 3. 課堂實踐上自己有什么經驗教訓?
    * 4. 課堂實踐上對老師有什么教學建議?
  • 課程收獲與不足
    * 1. 自己的收獲
    * 2. 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 3. 結對學習是不是真正貫徹了?寫一下你提供的幫助或接受了什么幫助,並對老師提供參考建議.
  • 問卷調查
    * 1. 你平均每周投入到本課程有效學習時間有多少?
    * 2. 每周的學習效率有提高嗎?你是怎么衡量的?
    * 3. 藍墨雲班課的使用對你的學習有促進嗎?有什么建議和意見嗎?
    * 4. 你覺得這門課老師應該繼續做哪一件事情?
    * 5. 你覺得這門課老師應該停止做哪一件事情?
    * 6. 你覺得這門課老師應該開始做什么新的事情?



每周作業鏈接匯總

  • 第一周作業:了解算法效率、增長函數及其比較、大O符號;

  • 第二周作業:了解敏捷的團隊,Comparable接口與Comparator接口、泛型的使用;

  • 第三周作業:了解一些查找和排序的算法;

  • 第五周作業:了解集合,掌握並實現棧集合;

  • 第六周作業:了解隊列的應用,掌握並實現隊列集合;

  • 第七周作業:了解樹的基本結構,樹的遍歷方式;

  • 第九周作業:掌握並實現堆,哈夫曼樹的基本結構;

  • 第十周作業:掌握圖的基本概念及實現方法;

  • 第十一周作業:實現圖的遍歷方法、最短路徑等問題,了解哈希方法。

    (單周必寫博客,雙周博客選做)

【返回目錄】


博客兩問

1.自認為寫得最好一篇博客是?為什么?

  本學期我一共寫了 36 篇博客(不包括這篇、上一篇和暑假寫的四篇),平均每 3 天寫一篇博客,其中包括 9 篇課程總結,5 篇實驗,6 篇實踐和 16 篇團隊博客。如果不回過頭看看還真不知道自己已經寫了這么多篇博客:

![](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4172007881-690219771.png)
  其實我覺得本學期自己**總體的博客質量有些下降**,主要是因為自己在解決問題這方面沒有像上學期那樣下到功夫,所以在每周的學習總結博客中往往是教材學習的內容占據了大部分篇幅,當然還是有幾篇博客比較精彩的。**以學習是否深入、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否記錄得足夠詳細為標准**,自認為有三篇個人博客達到了要求:[**第一周學習總結**](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499054.html),[**實驗二 樹**](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749744.html) 以及 [**泛型類-Bag 練習**](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635226.html)。

  第一篇博客屬於周總結性質的博客,相比起同類的其他總結博客,其篇幅不長,但是全面性更強一些,提出的問題比較具體、完整,並且我還在“其他”標題下增加了“教材中涉及的英文”,也嘗試了新的字體和排版格式,基本上以后的每篇周總結博客都套用了這個排版格式;第二篇博客屬於實驗報告性質的博客,這篇博客從實驗的過程記錄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記錄都是比較詳細的,我還借鑒了比較多的參考資料,算是實驗報告里最用心的一篇了;第三篇博客屬於實踐性質的博客,遇到的問題和解決過程記錄得更詳細一些,並且當時還處於十一休假期間 ^_^ ,能完全獨立思考並寫出這樣的博客本身就很難得,所以值得一提。

  除了以上三篇個人博客之外,還有一篇團隊博客也寫的不錯,只不過團隊博客總結性質偏多,而且我整理的是整個團隊的學習內容,涉及的個人內容較少。在Alpha沖刺階段,我根據我們團隊每次沖刺的不同情況給每篇沖刺博客都加上了一個后綴名,其中第七篇沖刺博客 Day7 - 靠泊 算是總結得非常精彩的一篇,按照當時的提交要求,該有的都有了,並且還匯聚了每名組員的感想(這個最重要(•̀ᴗ•́)و)、計算了每名組員的貢獻比例,在所有團隊博客中,這一篇我印象最深,所以特意將其選出來。

  以上的四篇博客,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分不出哪篇最好,每一篇我都傾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完成。對於個人博客,更多時間運用在提煉學習內容和記錄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對於團隊博客,更多時間運用在總結整理和排版設計上。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四篇博客都是本學期寫得最好的!


2.作業中閱讀量最高的一篇博客是?談談經驗.

  我的作業中閱讀量最高的是上學期寫得一篇博客:Android程序設計 實驗報告,其閱讀量已破 700,超出了我的預料,大概是因為移動平台的安卓開發一直比較火熱,當然我這篇博客的質量也是比較高的,雖然比較基礎,只是大致地敘述了一下Android開發的內容,但是里面還提及了 Android Studio 的安裝過程,可能對於新手來說是一篇不錯的參考:

![](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4194110568-255637741.png)
  除此之外,我在暑假寫的 [**第一周 學習總結**](http://www.cnblogs.com/super925/p/7147431.html) 閱讀量第二,屬於非作業性質的博客中閱讀量最高的一篇,也是目前得到推薦數量最多的一篇,主要可能是因為之前得到了婁老師在群里的推薦。另外,我也會常常看看這篇博客,看看當時努力的我是否已成了回憶。![](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4194048318-1436056772.png) 開個玩笑,我是不會這么早就停息的。

  說完以上兩篇博客,來說說我這學期的博客,我這學期博客的閱讀量並不高,可能是因為發表時間太短,不過有一篇昨天(12.23)才發表的博客閱讀量今天已破百,並且直接成了我這學期閱讀量最高的博客:如何對博客進行備份和還原?

![](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4194458193-244754387.png)
  **這篇博客之所以閱讀量這么多,是因為博客園昨天將其篩選在首頁:**
![](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4194949146-373165237.png)
  這篇博客並沒有什么高質量的內容,但是可以讓讀者從中學到東西,並且是我的一篇非作業性質的原創。可能大家在寫博客的過程中,都忽略了備份博客這個重要環節,對於一個認真對待博客的人這個習慣尤為重要!可能這也是被選入首頁的原因吧。

  最后我想說說本學期作業性質的閱讀量最高的一篇博客:Java演繹法 第一周 作業

![](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4200229381-222923081.png)
  這篇博客是團隊的第一篇博客,當時因為回復婁老師比較及時,內容又比較充實、全面,得到了婁老師的兩次推薦,所以閱讀量也跟着上去了,也是目前的團隊博客中閱讀量最高的一篇:

【返回目錄】


實驗報告鏈接匯總

【返回目錄】


團隊項目報告鏈接匯總

【返回目錄】


代碼托管鏈接

1.給出statistic.sh的運行結果,說明本學期的代碼量目標達到沒有?

  兩個學期我的代碼總數是 12816 行,上學期的代碼量是 7341 行,所以本學期的代碼量一共 5475 行,達到了一學期 5000 行和一年 10000 行的目標。但是我覺得對於數據結構這部分內容我們只達到了所謂的代碼量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有些代碼是從網上參考的,自己熟練應用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對於二分查找,相比起線性查找有什么優點,主要適用於什么場景,除了查找這一個功能之外還能用二分法做什么,大致思路是什么,具體要如何實現等等。僅僅一個算法就可以引申出這么多問題,所以一個冷冰冰的代碼量並不能從主觀上說明什么,可能只是起到了客觀的督促提醒的作用吧。

  除此之外,我還特意看了一下我在碼雲上的提交次數和頻率,保持地不錯,在此紀念一下:

![](https://images2018.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5141451056-261148195.png)

2.加點代碼,改點代碼是理解的最好方式,參考編程的智慧,談談你的心得.

  對於一個合格的程序員來說,能夠對自己寫出的代碼進行不斷推敲、不斷修改至關重要,所謂的“藝術的代碼”並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寫出的。即使是一個不起眼的函數都需要考慮它的命名、形參、格式、是否符合整體的設計原則,等等。本學期婁老師建議我們要經常閱讀源碼,多找找自己寫的方法跟源碼中的方法的區別,多想想為什么這個方法在源碼中要這么設計,相信同學們在閱讀源碼或者閱讀一些源碼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就可以漸漸發現源碼中一些“藝術的代碼”。

  總之,想要在代碼上真正做到“精通”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推敲與思考,這個過程只能靠自己去完成。老師講得再多可自己“敲而不思”,這樣也不會有什么收獲,也就可能對你的應試有點用。所以不如自己多親自動手嘗試,這可能也是婁老師在編程教學領域提倡“做中學”的原因吧。作為學生,我們不需要以合格的程序員標准對待自己,也不需要做到多精通,只需要用心體會這個過程就足夠了。


3.積極主動敲代碼做到沒?教材實踐上有什么經驗教訓?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沒做到。如果再細化一點的話,做到了1/3。積極主動這一點在我身上更多體現在團隊博客上,我之所以對博客有些熱衷是因為markdown的實用性,簡潔性以及兼容性。可我至今為止也沒有找到一段時間是非常想積極主動敲代碼的。可以說,積極主動在我身上是間斷性的,大概只有在寫博客技術含量很低,沒有素材時才會去主動敲敲代碼,不然的話就一直按着教學進程走了。

  對於教材實踐,我覺得和閱讀源碼的過程差不多,參考課本上的代碼的時候,多去想思路和設計原則。不論是看那本書都一樣,不需要逐字逐句地閱讀,可以先從代碼設計入手,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舉個例子:本學期的實驗我有幾個不會做,就借來幾本書閱讀相關內容,主要看的就是代碼思路以及分析過程,尤其是對於數據結構,這樣就可以使你盡可能快地理解這部分內容。除此之外,遇到的問題要及時記錄,這可能是我在實踐方面積累的唯一經驗,還是很老套的 (;¬_¬)。

【返回目錄】


課堂項目實踐

1.課堂實踐鏈接匯總:


2.課堂實踐對提高應用能力有幫助嗎?

  肯定是有幫助的,有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沒有認真聽課,或者沒有預習到位,或者缺少實踐能力而導致在課堂上不能按時完成實踐。雖然拖到課下完成需要消耗更多精力,但是不論怎么樣我都學到了,詳細記錄自己實踐的過程也是一種樂趣,每次自己做出實踐的那種成就感大概可以和我發表一篇滿意的博客時的成就感相媲美,所以課堂實踐不僅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也可以增加我們學習的動力,前提是自己盡可能獨立地完成了這個實踐。


3.課堂實踐上自己有什么經驗教訓?

  上一個問題中有提到在課堂上不能按時完成實踐的原因,所以想要高效地完成課堂實踐首先就需要認真聽講,不管老師講什么,有些同學覺得老師講的少可是課堂上也沒怎么聽,有的時候可能老師布置的實踐和講的內容不太相符。但不論怎樣,我們都應該盡力嘗試,並盡可能獨立思考。像 泛型類-Bag 練習 我就是獨立思考完成的,雖然沒能在課堂上完成,下去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但是我至今仍然能感受到當時茅塞頓開的欣喜。


4.課堂實踐上對老師有什么教學建議?

  大體上挺好的,只是有時候布置了一些與講述內容不太相關的實踐,導致我們有些無從下手,當然從個人的角度考慮,是我沒有做好預習工作。除此之外,希望課堂實踐的頻率能均衡一些,這學期有的時候一節課兩個實踐,有的時候一兩個星期沒有一次實踐,我覺得平均一個星期一個 代碼實踐 比較合適,其他的課堂小測,畫個圖什么的可以隨時安排,這一點老師做得很好。

【返回目錄】


課程收獲與不足

1.自己的收獲

  首先談談課程收獲,學到了數據結構的知識,也了解了一些數據結構在各個領域的運用。數據結構的代碼實現是個體力活,更是個腦力活,不論怎樣我也掌握了一部分。對於本學期講到的各種算法,二分查找和線性查找和一些基礎的排序算法算是比較熟悉了,團隊的合作項目讓我了解到一個軟件的發布流程原來這么麻煩,卻又這么充實。

  其次說說其他方面的收獲,因為團隊博客有涉及到一些工具軟件的使用,我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也收獲了一些經驗和使用技巧,在和團隊協作的過程中也有從團隊的其他成員那里學到一些優秀的品質。他們的那種做任何事都一鼓作氣的氛圍感染了我,也偶爾帶動着整個團隊,不論我們的項目做得怎么樣,我們都盡力了。並且我可以保證我們團隊是累積貢獻量和收獲量最多的團隊。

  除此之外,我體驗了一年的“做中學”,在代碼上的感觸之前有提及, 泛型類-Bag 練習 這篇博客足以說明“做中學”的價值。在不斷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的“搜商”也有提高。除了將一些 做的時間 運用在代碼上之外,我還將較多的時間運用在了博客上,為了使博客盡可能地呈現出精美的效果並且要與選擇的模板相映襯,每次有時間逛博客園時,我都會去額外地了解其他的一些語言(比較基礎),並做出各種嘗試,每次看別人的博客時,總是不忘看看排版格式。現在,我可以自己設計markdown三級標題的效果了。有的博客側邊欄也很豐富,我的側邊欄原來也挺豐富,現在覺得寫博客有時不應該太分心,所以只留下了一個,其他的都去掉了。


2.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還是多思考,多把時間花在自己相對弱的地方。學習任何技術都需要持之以恆,代碼這東西不能斷,時不時練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博客也要認真對待,我打算一直寫下去,以后的頻率大概是一個月一篇。此外,我需要特別訓練一下自己的專注力,可能是因為我有一些完美主義傾向,導致做什么事注意力都有些分散,從而導致了很多事都是拖延完成的。


3.結對學習是不是真正貫徹了?寫一下你提供的幫助或接受了什么幫助,並對老師提供參考建議.

  結對學習情況屬實,上學期,我主要接受隊友張旭升的幫助。這學期,我主要幫助了我的結對伙伴 —— 莫禮鍾,在此期間大概每周都會花1~2個小時結對,主要討論一些本周講過的內容。在學習數據結構的時候,每周老師都會講一個數據結構,有時候莫禮鍾遇到不太熟悉的方法會主動問我,而我如果熟悉這個方法,可以再回顧一遍。如果不熟悉,就會先看一些資料,或者思考一陣,然后再和莫禮鍾討論,代碼方面主要是他的前結對伙伴楊京典和我共同幫助他,理論內容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后期講到關於圖的算法時,他也有主動給我講過自己的思路,有些問題很基礎,有些問題值得思考,同時也讓我更了解他。

  莫禮鍾本學期的學習狀態不好,主要是因為太沉迷游戲,但是他與生俱來的幽默感也為我和他相處的過程增添了很多樂趣。可能大學的學習制度確實不太適合莫禮鍾,我覺得他比較適合做演員。當然,他對待我出門門票上的問題還是比較負責的,也會偶爾展現一下自己在學習上優秀的一面:http://www.cnblogs.com/Mosemonkey/p/8001732.html 這篇博客,值得表揚。

  結對這件事,我想說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到目前為止,能夠真正參與的同學越來越少,我知道結對的重要性所以落實了,但是可能有的同學即使知道重要性還是覺得沒有必要,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所以建議可以把結對設置為加分項目,如果兩個人每周的結對都有落實,都有總結,可以考慮適當加分。

【返回目錄】


問卷調查

1.你平均每周投入到本課程有效學習時間有多少?

  沒有實驗的話大概每周12個小時,有實驗大概每周18小時,中間的時候加入了團隊項目,因此每周要花費20多個小時,后期學完課本、做完前四個實驗后相對輕松一些,下降到每周12小時。總的來說,平均每周投入18小時,有效學習時間 大概有6小時。


2.每周的學習效率有提高嗎?你是怎么衡量的?

  應該有一點提高,因為這學期我們團隊的博客由我負責,所以每周的博客任務有增加,我就不得不減少完成每篇博客的時間,雖然個人博客質量有些下滑,但是總體看來,寫博客的效率還是提高了一點。除此之外,在查找資料時,感覺我的“搜商”也有提高,從而提高了一點學習效率。


3.藍墨雲班課的使用對你的學習有促進嗎?有什么建議和意見嗎?

  藍墨雲班課上可以時時刻刻監督我有沒有學習,從這學期新增加的機器人“小藍”每周都會按時向老師和我們匯報上周的學習情況之后更是如此,同時也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對於老師,藍墨雲班課是教學的好助手,但是對於一些學生可能就不是這樣了。雖然有的學生很排斥這種使用APP管理學生的教學方式,但是我並不反對這種方式,通過排行榜中的經驗值隨時督促自己,我覺得這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偶爾翻看一下課程圈,看看其他大學學生們的生活,同時還可以加入其他大學老師的一些班課,這個設計確實不錯。

  不過我有時會過度頻繁地翻看這個APP,生怕錯過什么活動。所以建議老師除了上課發布資源之外,可以在每周找一個固定的時間一次性地將本周的資源、活動發布完。


4.你覺得這門課老師應該繼續做哪一件事情?

  繼續課堂實踐,寫博客,課堂上的隨時隨機提問也可以繼續。


5.你覺得這門課老師應該停止做哪一件事情?

  停止出門門票的設定,結對編程或者團隊項目,留一個認真落實就好。


6.你覺得這門課老師應該開始做什么新的事情?

  (1)考慮到結對的效果,建議可以把結對設置為加分項目,如果兩個人每周的結對都有落實,都有總結,可以考慮適當加分;

  (2)寫博客這件事是要堅持做下去,但是建議把每個人寫博客的頻率控制在一周最多一篇,我的意思是有實驗的時候可以取消本周的總結博客,如果有同學因為課堂實踐項目沒有完成需要下去補博客,那么可以讓他在本周的任務博客和實踐博客中選擇性地寫一篇,寫的一般就過了,寫的好就加 0.5 分,如果一篇都寫不好可以適當扣分。博客一定要重質,有時候一周有一篇團隊博客,一篇實驗博客,一篇個人總結博客,一篇實踐博客,結果 4 篇中有 2 篇都寫得匆匆忙忙,質量真的不敢保證。一旦“不重質”的習慣養成,是很難再寫好博客的!

  (3)建議老師可以每隔一星期抽出一些時間 當面 解答一下同學們在學習課本內容時,或者在雲班課做每周測試時遇到的問題,注意是問學生而不是直接選擇錯誤率高的講解。翻轉課堂的缺點就是師生間面對面的交流太少,這樣難免會間接地增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隔閡,比如說上學期在博客園小組、雲班課上問問題的同學挺多,而這學期幾乎無人通過網絡提問,有問題也是當面解決。不論怎么說,面對面交流的過程在我看來非常重要,所以希望婁老師能增加和 大部分 學生交流的次數。

  (4)如果團隊項目能夠繼續開展,建議老師在布置團隊任務的時候提前說明一下一些工具的使用、XXX圖怎么畫(比如說架構圖)等。有的時候完全借鑒其他大學軟件工程發布的任務確實有些不適合我們,比如說這次 Alpha 沖刺階段匆匆忙忙做了 7 天,並且在 Alpha 沖刺階段之后就沒有其他任務了?我大致觀察了一下,除了我們小組之外其他組的博客 當天 好像沒有一個按要求寫全的。所以希望老師在發布團隊任務的時候也能像發布個人任務一樣,仔細考慮一下我們是否有能力完成,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是否需要一些軟件工程方面的指導等。

  (5)如果團隊項目能夠繼續開展,希望老師能夠將判斷成績的標准再“過程化”一些,僅憑借 Alpha 階段的一次展示說明不了什么,只是一個結果而已,何況又只是個人展示。首先在Alpha階段之前做了很多准備,這些過程有沒有及時記錄、團隊每個成員是否都對此項目有了解,等等,可以從這方面來衡量比較全面。最后一次課說是要答辯,但是真正實行的時候卻只是一個人匯報成果?!如何確保其他成員對團隊項目有了解,我想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如同“做中學”,所以如果團隊項目能夠繼續開展,建議每周任選一個組員對照博客或者代碼做一下匯報。

【返回目錄】


你如何評價出門門票和做筆記的要求?

  我開始是支持這個要求的。但是后來感覺有些形式化。做筆記的初衷是沒問題的,出門門票的初衷也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於方式,這種出門門票的方式和規定(康奈爾筆記法、按時交)可能只適合少部分同學,但是另外一部分同學可能會感覺到極度的不適應。但因為這是個加分項目,或者說沒交筆記要扣分,所以只能強迫性地做好筆記,哪怕犧牲了一部分聽課時間。用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做好筆記,但是會有多少人下去看這份筆記呢?做筆記可以定期抽查,不一定要用這樣一種強制性的“扣分”方式。

  這種方式讓我想到學校之前規定的跑操。老師支持這個政策,我開始也支持,可是結果怎么樣呢?大部分同學都不適應,跑操的時候開始都挺守紀,兩個星期之后,2系一共 90 多人,為什么出席跑操的人數越來越少呢?為什么堅持跑完 3 圈的人從最初的幾十個人減少到只剩 5、6 個人了呢?可能一些同學不想在早晨運動,覺得上課會困。而我之所以不反對跑操是因為我一天運動的時間很少,跑操可以強制性地增加我每天的運動量,但是對於一些習慣在其他時間段運動的同學就不一樣了。“放手機”政策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外面的手機櫃一節課大概只有那么2、3個非空吧,少數同學支持這些政策並可以認真履行,但是對於大部分同學不適用,是不是應該考慮取消這種方式,或者換一種方式呢?

  對於做筆記,不一定要用康奈爾筆記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還有每次的問題和總結,建議把這個留到課后做,趕在下課之前交最多只能保證筆記質量,提升不了學習效果,所以換一種方式,可以定期抽查課本或者筆記,不一定是每節課。不過結對伙伴互相解答問題的這個設計很好,可以繼續保持。

【返回目錄】


對王志強老師的工作給予評價或建議

  王志強老師擔任了我們課程一年的助教,工作負責,親和力強,本學期為了計算我們的成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說實話,我以前覺得量化成績是一件挺簡單的事,直到我親自計算了我們小組成員的成績之后,第一次是在Alpha沖刺階段后期,當時完成表格后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這張圖我做了足足幾個小時,主要考慮了貢獻量的計算規則以及各種因素,最后相對合理地計算出結果,每日的貢獻量是從每篇沖刺博客中依次檢查核對過的。除了這張表之外,我還在小組成員貢獻量匯總這篇博客中計算了每個成員的總貢獻比例,博客寫了將近一天,下面這張表我做了有半天時間:

  這張表的markdown真是眼花繚亂,然而我們團隊只有 6 個人,而我們班卻有30個人,而需要計算的成績包括每周課下測試、博客加分、實驗、課堂實踐、出門門票等,看看 這篇博客 大致就能體會老師的工作量之大,對於一些大項目(比如實驗),還需要更細化地計算分數,真是要算分算到爆炸:

  除了算分數之外,王志強老師還針對我們每周的總結博客以及實驗博客做出了總結,每次總結他都會把這次的問題一一列出來:

  此外,點評博客、批改博客、批改藍墨雲班課中的活動也由王志強老師負責,雖然有時批改博客有些拖延給某些同學留足了補博客的時間,但是能夠遇到在教學上這么用心的助教,我覺得很幸福。唯一的一點建議就是評分機制可以再完善一些,開始就規定好,這樣也不至於總是改來改去太耗時。

【返回目錄】


本學期團隊項目的感想、總結

  對於團隊項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Alpha階段,以下是我對Alpha沖刺階段的感想,選自:【Alpha版本】沖刺階段 - Day7 - 靠泊

  Alpha 階段是什么,在上周一早上看到這樣一個任務之后,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於是查了查資料,看了看《構建之法》,大致了解了。我又看了看具體的任務,哇!竟然要在兩周內沖刺7天,我迅速通知團隊並且當天就制定了計划,在第一次沖刺會議上也給組員做了相關介紹。其實我們本來打算從上周一開始沖刺,但是當時我考慮到計划得不完整,准備得也不充分,因此就特意花費了一天時間來准備沖刺,周二才正式開始。在這沖刺的7天中,由於我充當了我們團隊的管理者、會議策划者、分工策划者以及整理博客者這個多重角色。想要做好這個角色,尤其是管理整個團隊、推動整體進程,確實不太容易。對於我們這所學校的這個專業,想要模仿軟工團隊做一個項目還是一件挺有挑戰的事,但是我就喜歡這種挑戰,新鮮、刺激、前無古人,如果能夠帶領一個團隊前進,並不斷取得一定的成就,這種感覺在大學中比一些功利性的東西更為重要和真實。最初可能是受到團隊中袁逸灝和劉先潤的影響,我的拖延症稍微好一點了。轉眼間,我們這個團隊已經成立2個多月了,團隊中誰做事積極我最清楚,因為每次的團隊任務都是我來匯總,所以這也是一個向其他組員相互學習的機會。

  不由自主地扯了一些團隊之前的情況,接下來回歸正軌,說說 Alpha 階段的事。在這個階段中,我們一次次地商定計划,一次次地磨合計划,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組員划了幾天水或者承擔了較少的任務,但是在我的催促下,都能夠以端正的態度對待團隊任務。在沖刺的7天中,我幾乎每天寫博客或者感到無助時都會去反復查閱其他大學的博客,在看懂了一些流程之后才去決定組員們每天的任務,每天應該提交什么,在做這個任務時要注意什么,每次指定分工或者召開會議都是一次經驗,這7天,我們 實打實地 開了7次站立式會議,雖然有一兩次會議有些混亂,但是每次會議的大體內容我都講到了。每次會議我是有提前准備的,只有准備好討論內容,站立式會議才有效率:

圖片名稱

(請自動忽略我字跡潦草的問題,畢竟這是草稿紙)

  其實我們團隊的每次會議都是比較輕松的,討論前,人沒到,就先吃點零食,等待一會。人到齊了,還要拉一個拍照的人,我們團隊的大部分會議是在寢室開,有一次是在實驗室開的,所以在這里要感謝之前給我們團隊拍照的春旺,張旭升和張師瑜。

  說完了小組會議,再來說說分工問題,我們團隊這次的分工情況不太合理,主要因為我沒能考慮到一些情況,本來想要全組的人都了解代碼的,結果之前的測試規范沒完成,就指定了一個測試組(2人)完成,另一人基礎不太好,所以開始就分配了 2 人負責代碼工作,沒想到測試組的規范寫了 7 天,這之中我也了解他們的困難,主要是測試方法和測試工具的選擇問題,這些問題沒能得到及時的討論解決,加上 alpha 階段的主要任務沒有集中在測試這方面,才會一直拖延到后期,測試組最終的測試規范質量較高,參考了挺多的資料。所以整個 alpha 階段,我們組只有 2 個人在負責代碼工作,到后期我才意識到不合理,於是我也開始抽時間彌補Android基礎,這幾天又建議組員再看看代碼,建議莫禮鍾借幾本書彌補代碼基礎。總的來說,Alpha 階段的分工由我負責,我這一次做得不太好,沒能讓全組成員都適當參與敲代碼工作,大致的分工泳道圖如下:

圖片名稱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在Alpha階段的項目,基本功能已經實現,雖然是小游戲,但是真的耗費了相當多的精力,袁逸灝為代碼熬過一次夜,我也曾經為了嘗試碼雲上“奇特”的markdown格式熬過夜,我們都是為了團隊,雖然組員們沒能全部參與代碼工作,但是項目的commit推送還是挺積極的,目前為止我們的項目一共有 266次 commit 提交記錄,每次說明書修改圖片,或者加一行功能說明等等,組員在這件事上比較積極,我們6個都參與了進來:

  我因為不斷嘗試markdown格式和整理md文件內容所以推送次數較多,袁逸灝和劉先潤大部分是每次的代碼文件推送,馬軍、劉誠昊負責測試規范等內容,莫禮鍾也在我的監督下為團隊commit了一次,繼續努力。在博客方面,我也體會了一次兩周寫 8 篇博客的爽快感,我還特意根據我們團隊的進度添加了后綴名,具體為什么是這個后綴名讀了每次的會議總結就會知道:

  總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包含着奮斗的經歷、熬夜的經歷、一次次開會討論的經歷,當然還有幾次划水的經歷,擁有如此豐富經歷的團隊留下了一段值得回憶的光輝歲月,雖然和其他大學的軟工團隊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堅持不懈,能夠一次次進步,而且組內總有一些優秀的人積極地帶動起在電科院難得的活力和氣氛,這也算是一次過程的享受吧。

  我們小組的每一篇博客,我都傾注了很多時間整理,看得出來,其他組員們也是很用心的。因此不論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是在認認真真地體會這個過程。

【返回目錄】



后記

   《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課程到此告一段落,我當然會有些不舍,感謝婁老師、王志強老師兩個學期的辛勤付出,其實我對婁老師還是有點敬畏的。不論怎樣我都想說,婁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很先進的教學方式同學們口中的抱怨往往只是偷懶和不想嘗試、不想改變的借口,如果適用在其他大學,可能效果就不一樣了。總之,在教學上我是一直支持婁老師的,雖然婁老師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但是婁老師在不斷地嘗試和改進。我始終堅信:嚴師出高徒!這一年來,“得到APP”是您推薦給我們的,“做中學”的方式也是您提倡的,給同學們請最好的助教、花錢請我們閱讀吳軍的硅谷來信、在課堂上分享您聽過的書、認真對待教學博客,一點一滴都可以看出您的良苦用心,您總是想讓我們學得更多更好,這種程度的用心遠遠超過了其他老師,人生中總有幾位老師讓你感激不盡。所以看到這里的同學,如果你在大學中有幸選到了婁老師的課程,希望你一定用心去對待。

![](http://images2017.cnblogs.com/blog/1062725/201712/1062725-20171225112413772-1443316193.png)

【返回目錄】


總結中涉及到的鏈接的二維碼

【返回目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