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文獻進行閱讀與整理


 

 

目錄

一、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2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2

2. 檢索某個學者:... 2

3. 參考綜述檢索:... 2

4.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2

二:陌生領域如何閱讀文獻... 2

三:文獻閱讀... 4

1.先找5 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 4

2.如何讀標題:... 4

3.如何讀摘要:... 4

4.如何讀引言(前言):... 4

5.如何讀材料及試驗:... 4

6.如何看試驗結果:... 4

7. 如何看分析與討論:... 4

8.如何看結論:... 5

四:如何對文獻進行整理... 5

 

 

 

 

一、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2. 檢索某個學者:

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 參考綜述檢索:

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二:陌生領域如何閱讀文獻

先看中文綜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后是英文綜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獻。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中文綜述,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 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制備、表征方法。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后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里面往往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 或是發表在高if 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於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通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在發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

最后就是針對自己的課題查找閱讀相關英文文獻了。現在各大 學圖書館里面的數據庫都比較全,即使沒有也可以通過網絡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所以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什么樣的文獻和怎么具體閱讀整理文獻。根據我的體會,我覺得有以下四類英文文獻是我們所需要的: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論了。比如說陶瓷類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 也不過1.5 幾,但上面的文章特別是feature artical 還是值得仔細閱讀的。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板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要課題組 的文獻。每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里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這里有人可能要問,我怎么知道誰是牛人呢?這里我個人有兩個小方法。第一是在ISI 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很多文獻,而后利用ISI 的refine 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較多,原則上一般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里比較主要的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比較規模大型的國際會議,而后登陸會議主辦者的網站一般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來說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呵呵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的話。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的。

4.最后就是當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識,開始做實驗並准備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的文獻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做的實驗想解決什么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改進還是創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備方法,還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計算方法。明確這一點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而且往往當你找 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過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

 

三:文獻閱讀

1.先找5 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

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復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后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

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后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么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作者論文可能是什么內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3.如何讀摘要:

快速瀏覽一遍,這里主要介紹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許初看起來不好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
你都明白了。因為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前言):

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獻多了以后看這部分的內容就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可以用了。

5.如何讀材料及試驗:

當你文獻看多了以后,這部分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試驗方法,自己怎么做試驗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試驗結果:

看結果這部分一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試驗的結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以后再想想:就這么一點結果,別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寫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7.如何看分析與討論:

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花時間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於看分析討論。我會想要是我做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么來寫這部分分析
與討論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作者觀點,為我所用。當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刻,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 了,你肯定會看的越來越懂,自己的idea 越來越多

8.如何看結論:

這個時候看結論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過去看看摘要,其實差不多

 

 

 

 

四:如何對文獻進行整理

作者:nerfin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01116/answer/392533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干貨開始=====================
**重搜索部分**
在新項目(寫一篇綜述,開始一個新課題或者完成一份大作業)開始之前,我會在Mendeley中根據不同項目,建立一個新文件夾。


一個項目剛開始的時候,文件夾中沒有文獻,就需要先建立一份本地的文獻原始積累。我習慣在Web of Science上根據關鍵詞去找所需要的文獻。
比如我現在想看一下微流控單細胞測序(microfluidic single cell sequencing)最近的進展時,就去WoS搜:

總共有214篇文獻。我會把214篇文獻的題目先全部瀏覽一遍,其中大概100篇需要下載看一下PDF。最后我會剩下大概50篇左右PDF,拖進Mendeley,建立原始的文獻積累。Mendeley會自動提取文獻信息,按照文獻的發表年份,期刊,和文章題目將文獻重命名,並將該文獻自動整理到指定文件夾中,完成文獻的原始積累。
其他回答中提到了用Endnote。我用Mendeley而不是Endnote做文獻索引,主要是因為:Mendeley是我用過所有的文獻整理軟件中,提取文章題目,發表年份和期刊等信息最准確和方便的軟件。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我只需要往Mendeley中一拖,它就會幫我自動提取文獻信息建立條目,並將文件拷貝到指定文件夾中。其他的軟件,要么是提取文獻條目的准確度不高,要么就是建立文獻條目非常麻煩,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建立條目,大大降低文獻閱讀效率。

我又將這個Mendeley的文件夾中所有文獻用dropbox同步。之后我要看文獻時,只從這個文件夾中打開文獻。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所有的文獻和筆記信息全部集中化了,不會造成信息碎片。


做筆記我也只在PDF上做,這樣就不用另外開一個軟件寫筆記,並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直接標注,實現信息最大程度集中化。哪怕打印了紙版的文獻,我在看完后也會把紙版上的筆記全部在PDF上標注,避免信息碎片化。

我看一篇文獻,除了一些世界上的頂尖超級大牛,一般記不住作者的名字,但是我一般會對文章發表年份和所在期刊有很深的印象。而且一般題目又提供了文章中最主要的信息。所以我設置Mendeley自動根據文獻的三個強信息:發表年,發表期刊,和文章題目自動重命名,並結合everything,在本地實現文獻的第一重搜索。
如果搜索目標很明確,比如我現在想找一篇之前在Nature Drug Review上看過的關於drug combination的文章,由於關鍵詞很明確,用Everything直接就從本地找到了,耗時不超過3秒。

 


如果搜索目標不那么明確,比如題主說的,“總感覺有些文獻讀過就忘記了,想用的時候想不起來”;或者找找一些特定的問題,不確定本地文獻有沒有。這個時候我一般會把所有能想到的關鍵詞輸入,上Google Scholar搜索。
這個時候,可能會找到一些文獻在本地是有的,那就可以根據文獻名,用Everything快速在本地找到對應的文獻。
如果一些文獻本地沒有,那就直接下載PDF,閱讀后在Mendeley建立本地索引。

如果想要搜索特定一句話,或者在寫文章的時候想對一些說法進行佐證,就可以用Mendeley的搜索工具,

 

或者還是上Google Scholar。。。

**輕整理部分**
之后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個文件夾下的文獻慢慢變多,這個時候就需要在Mendeley中建立子文件夾了(對於我來說,每個項目中前前后后需要閱讀的文獻大概在300篇左右),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整理。但是我不贊成把文獻歸類做的過細。對一個項目下簡單分類,使每個子文件夾中的文獻大概不超過50篇,再通過發表年份,期刊名,作者名等信息,也可以很容易找到所需的文章了。
但是我現在不會等文獻很多了之后再去建立子文件夾,而是會在平時讀文獻的時候,根據一個項目下的不同問題,建立一些小的分類。在Mendeley中,同一篇文獻是可以歸屬不同的文件夾的,所以在歸文件夾的時候也不用那么糾結。

最后,我想說的是,任何文獻整理軟件都不能代替人對文獻的閱讀,任何時候讀文獻中信息永遠是第一位的。整理軟件只能夠幫助更加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而已。
以上。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