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操作系統 - 操作系統的目標和作用


一、什么是操作系統(OS)?

  計算機系統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計算機操作系統是配置在計算機硬件上的第一層軟件,是對硬件系統的首次擴充。而其他的程序、系統軟件、應用軟件都依賴於操作系統的支持,獲取它的服務。

二、操作系統的目標

  目前存在着多種類型的OS,不同類型的OS,其目標各有側重。

  1.有效性:

   有效性包括兩個方面:

   (1)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在未配置OS的計算機系統中,諸如CPU、I/O設備等各種資源,由於經常處於空閑狀態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內存和外存中存放的數據太少或者無序而浪費了大量的存儲空間。配置了OS后,可使CPU、I/O設備由於能保持忙碌狀態而得到有效的利用,且可使內存和外存中存放的數據有序進而節省存儲空間。(CPU:中央處理器,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

   (2)提高系統的吞吐量。操作系統還可以通過合理的組織計算機的工作流程,而進一步改善資源的利用率,加速程序的運行,縮短程序運行的周期,從而提高系統的吞吐量。(吞吐量:吞吐量是指對網絡、設備、端口、虛電路或其他設施,單位時間內成功地傳送數據的數量(以比特、字節、分組等測量)。)

  2.方便性

   計算機硬件只能識別0和1這樣的機器代碼,如果我們在計算機硬件上配置了OS,就可以使用OS提供的各種命令來使用操作系統。比如,編譯命令可以很方便的把用戶用高級語言書寫的程序編譯成機器代碼,大大的方便了用戶。

   方便性和有效性是設計操作系統時最重要的兩個目標。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計算機系統非常昂貴,因而其有效性顯得比較重要。但是,近十多年來,隨着硬件越來越便宜,在設計配置在微機上的 OS 時,人們似乎更重視如何使用戶能更為方便地使用計算機,故在微機操作系統中都配置了受到用戶廣泛歡迎的圖形用戶界面,提供了大量的供程序員使用的系統調用。

 

  3.可擴充性

  4.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系統能遵循世界標准規范,特別是遵循開放系統互連(OSI)國際標准。凡遵循國際標准所開發的硬件和軟件,均能彼此兼容,可方便地實現互連。開放性已成為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計算機技術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一個新推出的系統或軟件能否被廣泛應用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三、操作系統的作用

  1.OS 作為用戶與計算機硬件系統之間的接口

   OS處於用戶和計算機硬件系統之間,用戶通過OS來使用計算機系統,或者說,用戶在OS的幫助下,可以方便的操縱計算機硬件和運行自己的程序。

   OS是一個系統軟件,這種接口是一個軟件接口

  

 

 

  2.OS 作為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者

   在一個計算機系統中,通常都含有各種各樣的硬件和軟件資源。歸納起來可將資源分為四類:處理器、存儲器、I/O 設備以及信息(數據和程序)。相應地,OS 的主要功能也正是針對這四類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即:處理機管理,用於分配和控制處理機;存儲器管理,主要負責內存的分配與回收; I/O 設備管理,負責 I/O 設備的分配與操縱;文件管理,負責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護。可見,OS 的確是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者。

 

  3.OS 實現了對計算機資源的抽象

           I/O 軟件隱藏了 I/O 操作實現的細節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