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三種分層模型


一、五層互聯網協議棧

自上而下: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和物理層

各層功能:

  1. 物理層:使用物理手段(光纖等)連接主機,並傳送0,1電信號
  2. 鏈路層:給電信號分組(以太網幀),並以廣播的方式在子網中傳播(每一個接收者比較目標MAC地址和自己的MAC地址可知自己是不是對方要找的人)
  3. 網絡層:給主機分配IP地址,判斷兩個IP是否屬於同一子網,是則通過鏈路層發送,否則交給網關轉發,實現了數據從子網A到子網B的傳送
  4. 傳輸層:端到端的通信(以端口來標識,避免了接收主機收到的數據包不知道是哪個進程的)
  5. 應用層:規定應用程序的數據格式,使得通信雙方相互理解

二、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參考模型

自上而下: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物理層

各層功能:

  1. 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物理層:同上
  2. 表示層:使得通信的應用程序能夠解釋交換數據的含義,包括數據壓縮(如:說北上廣深,能夠知道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數據加密(如:說123+3能夠知道是126)和數據描述(如:說雞蛋,能夠在腦海里產生雞蛋的圖像)
  3. 會話層:提供數據交換定界(什么話能說,什么不能說)和同步功能

三、TCP/IP四層模型

自上而下:應用層,傳輸層,網際互連層,網絡接入層(主機-網絡層,對應於鏈路層和物理層)

功能同上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