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鈴效應(ringing artifacts)


 artifacts    紕漏

 個人總結不一定對:圖像復原中損失高頻信息的話會產生振鈴效應。

 

理想低通濾波器在頻率域的形狀為矩形,那么其傅立葉逆變換在時間域為sinc函數

圖像處理中,對一幅圖像進行濾波處理,若選用的頻域濾波器具有陡峭的變化,則會使濾波圖像產生“振鈴”,所謂“振鈴”,就是指輸出圖像的灰度劇烈變化處產生的震盪,就好像鍾被敲擊后產生的空氣震盪。如下圖:

 

振鈴現象產生的本質原因是:

對於辛格函數sinc而言,經過傅里葉變換之后的函數形式為窗函數(理想低通濾波器)形式,用圖像表示如下:

圖1.左邊為矩形窗函數,右邊為辛格函數(將左邊的空域換成頻域,右邊頻域換成空域)

因此凡具有接近窗函數的濾波器,IFT之后,其空域函數形式多少接近sinc函數。sinc是進行圖像濾波的主要因素,兩邊的余波將對圖像產生振鈴現象

 

由卷積定理可將下面兩種增強聯系起來:

頻域增強:

空域卷積:

其中f,g,h分別為輸入圖像,增強圖像,空域濾波函數;F,G,H分別為各自的傅里葉變換。*為卷積符號。

在空間域將低通濾波作為卷積過程來理解的關鍵是h(x,y)的特性:可將h(x,y)分為兩部分:原點處的中心部分,中心周圍集中的成周期分布的外圍部分。前者決定模糊,后者決定振鈴現象。若外圍部分有明顯的震盪,則g(x,y)會出現振鈴。利用傅里葉變換,我們發現,若頻域濾波函數具有陡峭變化,則傅里葉逆變換得到的空域濾波函數會在外圍出現震盪。

下面給出三個常用的低通濾波器:理想型、巴特沃斯型、高斯型

並分析他們對用的空域濾波函數的特點,驗證上述結論。

理想型:

理想型濾波會出現振鈴,可以看出空域濾波函數圖像外圍有劇烈震盪。

巴特沃斯型

 

為階數,1階巴特沃斯沒有“振鈴“,隨着階數增大,振鈴現象越發明顯。下圖取n=2,可以看出空域函數外圍部分出現震盪。

高斯型:

 

高斯函數的傅里葉變換仍然是高斯函數,故高斯型濾波器不會產生“振鈴“。

 

上述圖像的生成程序:

 

[objc]  view plain  copy
 
  1. close all;  
  2. clear all;  
  3. d0=8;  
  4. M=60;N=60;  
  5. c1=floor(M/2);       
  6. c2=floor(N/2);        
  7. h1=zeros(M,N);      %理想型  
  8. h2=zeros(M,N);      %巴特沃斯型  
  9. h3=zeros(M,N);      %高斯型  
  10. sigma=4;  
  11. n=4;%巴特沃斯階數  
  12. for i=1:M  
  13.     for j=1:N  
  14.         d=sqrt((i-c1)^2+(j-c2)^2);  
  15.         if d<=d0  
  16.             h1(i,j)=1;  
  17.         else  
  18.             h1(i,j)=0;  
  19.         end  
  20.         h2(i,j)=1/(1+(d/d0)^(2*n));   
  21.         h3(i,j)=exp(-d^2/(2*sigma^2));   
  22.     end  
  23. end  
  24. draw2(h1,'理想');  
  25. draw2(h2,'巴特沃斯');  
  26. draw2(h3,'高斯');  
  27.   
  28. function draw2(h,name)  
  29. figure;  
  30. surf(h);title(strcat('頻域',name));  
  31. fx=abs(ifft2(h));  
  32. fx=fftshift(fx);  
  33. figure;surf(fx);title(strcat('空域',name));  


注:fftshift與ifftshift區別,對偶數行列矩陣相同,奇數相互彌補,組合使之可逆

如何理解振鈴效應?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61707

 圖像處理之—振鈴現象 - CSDN博客 http://blog.csdn.net/zk_j1994/article/details/53645044


 

傅立葉變換中的吉布斯現象

 吉布斯(Gibbs)現象:將具有不連續點的周期函數(如矩形脈沖)進行傅立葉級數展開后,選取有限項進行合成。當選取的項數越多,在所合成的波形中出現的峰起越靠近原信號的不連續點。當選取的項數很大時,該峰起值趨於一個常數,大約等於總跳變值的9%。吉布斯現象如下圖所示。

                                                       

                                                                              圖1 吉布斯現象示意圖

        實際上,吉布斯現象最先並不是吉布斯發現的。科學家阿伯特·米切爾森(Albert Michelson)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他以米切爾森-莫利(Michelson-Morley)實驗測量光速而聞名於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才是第一個發現吉布斯現象的人。

                                                                      

                                                                                     圖2 米切爾森

                                                                         

                                                                                   圖3 吉布斯

 
       1898年,米切爾森(Albert Michelson)做了一個諧波分析儀。該儀器可以計算任何一個周期信號x(t)的傅里葉級數截斷后的近似式,其中N 可以算到 80。米切爾森用了很多函數來測試它的儀器 ,結果都很好。然而當他測試方波信號時,他得到一個重要的,令他吃驚的結果!他於是根據這一結果而懷疑起他的儀器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他將這一問題寫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物理學家吉布斯 (Josiah Gibbs),吉布斯檢查了這一結果,並於1899年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看法。

  若用x(t)表示原始信號,xN(t)表示有限項傅立葉級數合成所得的信號,米切爾森所觀察到的有趣的現象是方波的xN(t)在不連續點附近部分呈現起伏,這個起伏的峰值大小似乎不隨 N 增大而下降!吉布斯證明:情況確實是這樣,而且也應該是這樣。隨着N 增加,部分和的起伏就向不連續點壓縮,但是對任何有限的 N 值,起伏的峰值大小保持不變 ,這就是吉布斯現象。

  這個現象的含義是:一個不連續信號 x(t) 的傅里葉級數的截斷近似 xN(t),一般來說,在接近不連續點處將呈現高頻起伏和超量,而且,若在實際情況下利用這樣一個近似式的話,就應該選擇足夠大的 N ,以保證這些起伏擁有的總能量可以忽略。當然,在極限情況下,近似誤差的能量是零,而且一個不連續的信號(如方波)的傅里葉級數表示是收斂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