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sort、sorted、reverse、reversed詳解


python語言中的列表排序方法有三個:reverse反轉/倒序排序、sort正序排序、sorted可以獲取排序后的列表。在更高級列表排序中,后兩中方法還可以加入條件參數進行排序。

reverse()方法

將列表中元素反轉排序,比如下面這樣

1
2
3
4
>>> x = [1,5,2,3,4]
>>> x.reverse()
>>> x
[4, 3, 2, 5, 1]

reverse列表反轉排序:是把原列表中的元素順序從左至右的重新存放,而不會對列表中的參數進行排序整理。如果需要對列表中的參數進行整理,就需要用到列表的另一種排序方式sort正序排序。

sort()排序方法

此函數方法對列表內容進行正向排序,排序后的新列表會覆蓋原列表(id不變),也就是sort排序方法是直接修改原列表list排序方法。

1
2
3
4
>>> a = [5,7,6,3,4,1,2]
>>> a. sort ()
>>> a
[1, 2, 3, 4, 5, 6, 7]

許多python初學者,對sort()方法比較糊塗。有的時候會需要一個排序好的列表,而又想保存原有未排序列表,他們會這么操作:

1
2
3
4
>>> a = [5,7,6,3,4,1,2]
>>> b = a. sort ()
>>> print b
None

這個時候問題出現了,變量b得到的是一個空值。那么想要得到排序好的列表,又想保留原列表怎么辦呢?列表sorted()方法可以幫你實現。

sorted()方法

即可以保留原列表,又能得到已經排序好的列表sorted()操作方法如下:

1
2
3
4
5
6
>>> a = [5,7,6,3,4,1,2]
>>> b = sorted(a)
>>> a
[5, 7, 6, 3, 4, 1, 2]
>>> b
[1, 2, 3, 4, 5, 6, 7]

sorted()方法可以用在任何數據類型的序列中,返回的總是一個列表形式:

1
2
>>> sorted( 'iplaypython.com' )
[ '.' 'a' 'c' 'h' 'i' 'l' 'm' 'n' 'o' 'o' 'p' 'p' 't' 'y' 'y' ]

三者的區別

sort()是可變對象(字典、列表)的方法,無參數,無返回值,sort()會改變可變對象,因此無需返回值。sort()方法是可變對象獨有的方法或者屬性,而作為不可變對象如元組、字符串是不具有這些方法的,如果調用將會返回一個異常。

1
2
3
4
5
>>> a=[5,4,3,2,1]
>>> a. sort ()
>>> 
>>> a
[1, 2, 3, 4, 5]

 

sorted()是python的內置函數,並不是可變對象(列表、字典)的特有方法,sorted()函數需要一個參數(參數可以是列表、字典、元組、字符串),無論傳遞什么參數,都將返回一個以列表為容器的返回值,如果是字典將返回鍵的列表。

1
2
3
4
5
6
7
8
9
>>> mystring= "54321"
>>> mytuple=(5,4,3,2,1)
>>> mylist=[5,4,3,2,1]
>>> sorted(mystring)
[ '1' '2' '3' '4' '5' ]
>>> sorted(mytuple)
[1, 2, 3, 4, 5]
>>> sorted(mylist)
[1, 2, 3, 4, 5]

 

reverse()與sort的使用方式一樣,而reversed()與sorted()的使用方式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 mylist=[5,4,3,2,1]
>>> mylist.reverse()
>>> mylist
[1, 2, 3, 4, 5]
>>> mylist=[5,4,3,2,1]
>>>  for  in  reversed(mylist):
...   print i,
... 
1 2 3 4 5

 

通過序列的切片也可以達到“逆轉”的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 mystring= "54321"
>>> mytuple=(5,4,3,2,1)
>>> mylist=[5,4,3,2,1]
>>> mystring[::-1]
'12345'
>>> mytuple[::-1]
(1, 2, 3, 4, 5)
>>> mylist[::-1]
[1, 2, 3, 4, 5]

 


python 中 sorted() 和 list.sort() 的用法

今天用python自帶的sorted對一個列表進行排序, 在這里總結一下

只要是可迭代對象都可以用sorted 。

sorted(itrearble, cmp=None, key=None, reverse=False)

=號后面是默認值 默認是升序排序的, 如果想讓結果降序排列,用reverse=True

最后會將排序的結果放到一個新的列表中, 而不是對iterable本身進行修改。

eg:

1, 簡單排序

sorted('123456')  字符串

['1', '2', '3', '4', '5', '6']

sorted([1,4,5,2,3,6])  列表
[1, 2, 3, 4, 5, 6]

sorted({1:'q',3:'c',2:'g'}) 字典, 默認對字典的鍵進行排序
[1, 2, 3]

 sorted({1:'q',3:'c',2:'g'}.keys())  對字典的鍵
[1, 2, 3]

sorted({1:'q',3:'c',2:'g'}.values())  對字典的值
['c', 'g', 'q']

sorted({1:'q',3:'c',2:'g'}.items())  對鍵值對組成的元組的列表
[(1, 'q'), (2, 'g'), (3, 'c')]

2, 對元素指定的某一部分進行排序,關鍵字排序

s = ['Chr1-10.txt','Chr1-1.txt','Chr1-2.txt','Chr1-14.txt','Chr1-3.txt','Chr1-20.txt','Chr1-5.txt']

我想要按照-后的數字的大小升序排序。要用到key

sorted(s, key=lambda d : int(d.split('-')[-1].split('.')[0]))

['Chr1-1.txt', 'Chr1-2.txt', 'Chr1-3.txt', 'Chr1-5.txt', 'Chr1-10.txt', 'Chr1-14.txt', 'Chr1-20.txt']

這就是key的功能,制定排序的關鍵字,通常都是一個lambda函數,當然你也可以事先定義好這個函數。如果不講這個關鍵字轉化為整型,結果是這樣的:

sorted(s, key=lambda d : d.split('-')[-1].split('.')[0])

['Chr1-1.txt', 'Chr1-10.txt', 'Chr1-14.txt', 'Chr1-2.txt', 'Chr1-20.txt', 'Chr1-3.txt', 'Chr1-5.txt']

這相當於把這個關鍵字當做字符串了,很顯然,在python中,'2' > '10'

你可以定制你想要的key, 如 key = lambda x : len(x) 按照序列的長度去排序。key= lambda x : (x[1], x[0]) 按二個元素,再第一個 等等。。。

 3,cmp不怎么用,因為key和reverse比單獨一個cmp效率要高。

如果進行降序排列,只需要加上reverse=True

 

總結: sorted 和list.sort 都接受key, reverse定制。但是區別是。list.sort()是列表中的方法,只能用於列表。而sorted可以用於任何可迭代的對象。list.sort()是在原序列上進行修改,不會產生新的序列。所以如果你不需要舊的序列,可以選擇list.sort()。 sorted() 會返回一個新的序列。舊的對象依然存在。

 

如果你有一個字典,鍵是正負都有的只有一個小數點的數字字符串, 你想按數字從小到大排列鍵,首先把鍵列表轉化為浮點型。對浮點型數據用sorted排序,然后再轉化為只有一個小數點的數字字符串:

for i in ['%.1f'%k for k in sorted(float(j) for j in fb_RA_11.keys())]:

 

 

4)升序和降序

list.sort()和sorted()都接受一個參數reverse(True or False)來表示升序或降序排序。例如對上面的student降序排序如下: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 sorted(student_tuples, key=itemgetter(2), reverse=True)
[('john', 'A', 15), ('jane', 'B', 12), ('dave', 'B', 10)]
>>> sorted(student_objects, key=attrgetter('age'), reverse=True)
[('john', 'A', 15), ('jane', 'B', 12), ('dave', 'B', 10)]

5)排序的穩定性和復雜排序

從python2.2開始,排序被保證為穩定的。意思是說多個元素如果有相同的key,則排序前后他們的先后順序不變。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 data = [('red', 1), ('blue', 1), ('red', 2), ('blue', 2)]
>>> sorted(data, key=itemgetter(0))
[('blue', 1), ('blue', 2), ('red', 1), ('red', 2)]

注意在排序后'blue'的順序被保持了,即'blue', 1在'blue', 2的前面。
 
更復雜地你可以構建多個步驟來進行更復雜的排序,例如對student數據先以grade降序排列,然后再以age升序排列。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 s = sorted(student_objects, key=attrgetter('age'))     # sort on secondary key
>>> sorted(s, key=attrgetter('grade'), reverse=True)       # now sort on primary key, descending
[('dave', 'B', 10), ('jane', 'B', 12), ('john', 'A', 15)]


引用鏈接:

http://www.cnblogs.com/qytang/p/5534452.html

http://www.cnblogs.com/freemao/p/3869994.html

http://www.jb51.net/article/57678.htm

http://blog.csdn.net/ericxieforever/article/details/38925895

http://www.qytang.com/
http://www.qytang.com/cn/list/41/
http://www.qytang.com/cn/list/37/
http://www.qytang.com/cn/list/46/
http://www.qytang.com/cn/page/19.htm
http://www.qytang.com/cn/list/32/
http://www.qytang.com/cn/list/28/
http://www.qytang.com/cn/list/25/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