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SMART原則重新出發


  很久以來,對分布式系統都比較感興趣,但工作中卻接觸不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於是打算自己學。分布式系統領域概念很多,錯綜復雜,一些理論也比較難以理解,要想學習的話還是得下一番功夫。於是在來兩個月前(6月5號)寫了一篇文章《帶着問題學習分布式系統》, 一方面是自己對如何學習的一個思考,另一方面是監督自己。但是很遺憾,目前看起來是失敗的,因為我至少一個月沒有再學習分布式領域相關的知識了。

    

  為什么失敗了呢,客觀原因是最近一段時間工作確實比較忙,而且每個周末都有事。主觀來說,導致學習終止的導火索是在學習Paxos的時候,看了好多資料都不明所以,沒有真正理解;而本質原因在於沒有具體的學習計划與deadline。回顧《帶着問題學習分布式系統》一文,我仍然覺得一些觀點是正確的:

  第一:學習一門技術之前,首先思考技術本身(出現原因、適用場景等),然后思考這門技術對自己的價值(在職業規划、技能樹種的位置)

  第二: 先了解整體結構,在深入感興趣的細節,帶着問題學習。從整體上把握,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帶着問題也更能把握重點

  第三:長期目標需要分解成小目標,否則很難堅持。學習分布式也不算什么長期目標,但是也可以分解成更小粒度的目標

  道理都懂,怎么失敗了呢,直到前些天看到了SMART原則( 此SMART非奔馳smart),SMART原則我是早有了解的,但是並沒有在在工作生活中主動使用過。直到最近遇到了問題 -- 為什么對分布式系統的學習終止了 -- 的時候,重新看到SMART原則,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看看什么是SMART原則, smart原則主要是用來做目標管理。提出之初是企業用於績效目標管理,但用來做個人的目標管理也是很合適的

  SMART原則:

  • S(Specific):目標必須是具體的,要對標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 M(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衡量的,衡量的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取的;
  • A(Attainable):目標必須是可實現的,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
  • R(Relevant):與其他目標有一定的相關性,即有助於達成長期目標
  • T(Time-bound):目標必須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在企業中績效管理時,smart也有一些弊端,主要是Attainable(可實現的),當SMART成為了考核的標准的時候,“聰明的人”就傾向於設定簡單容易實現的目標,而不是需要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在這篇文章中有詳細討論。但用於個人目標管理,那就完全靠自己了,我覺得設定‘使勁跳起來’能夠夠得着的目標是比較合適的.

 

   那么用smart原則來看看我對分布式系統的學習有哪些問題。首先,設定的目標是 “學習分布式系統基礎知識”。這個目標是否明確不好說,但一定是不可衡量的,沒有量化的指標:學習到什么程度,如何驗證學習成果?另一個問題,並沒有deadline,導致一拖再拖。

  那么怎么制定一個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呢: 在兩個月內,掌握分布式(存儲)系統基礎知識,學習完CMU相關課程,掌握Paxos raft協議,產出一片分布式存儲數據集相關文章、一篇分布式事務文章。

   具體計划:

  • 一周時間,回顧之前整理的分布式系統資料
  • 兩周時間,掌握raft paxos協議
  • 本月(2017 8月)之內完成分布式存儲數據集
  • 下月(2017 9月)中旬之前完成分布式事務文章
 
  但願九月底的時候不要打臉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