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7層模型(TCP4層)


第一層:物理層

在局部局域網絡上傳送幀,它負責管理電腦通信設備和網絡媒體之間的互通。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范、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適配器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負責網絡尋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了幀。數據鏈表頭(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數據鏈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網、無線兼容認證券市場(Wi-Fi)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

第三層:網絡層

決定數據的路徑選擇和轉寄,它網絡表頭(NH)加至數據報,以形成數據包。網絡表頭包含了網絡數據。例如:互聯網協議(IP)等,網關,多口網關(路由器)

第四層:傳輸層

把傳輸表頭(TH)加至數據以形成數據報。傳輸表頭包含了所使用的協議等發送信息。例如:傳輸控制協議義(TCP)等

第五層:會話層

負責在數據傳輸中設置和維護電腦網絡中兩台電腦之間的通信連接

第六層:表示層

把數據轉換為能與接收者的系統格式兼容並適合傳輸的格式。

第七層:應用層

提供為應用軟件而設的界面,以設置與另一應用軟件之間的通信。例如: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TCP四層模型

1.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網絡接口層):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計算機中對應的網絡接口卡

2.網絡層(互聯網層):處理分組在網絡中的活動,比如分組的選路。

3.運輸層:主要為兩台主機上的應用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4.應用層:負責處理特定的應用程序細節。

 

OSI模型與TCP/IP協議有什么區別? 

除了層的數量之外,開放式系統互聯(OSI)模型與TCP/IP協議有什么區別? 

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是一個參考標准,解釋協議相互之間應該如何相互作用。TCP/IP協議是美國國防部發明的,
是讓互聯網成為了目前這個樣子的標准之一。 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中沒有清楚地描繪TCP/IP協議,
但是在解釋TCP/IP協議時很容易想到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TCP/IP協議中的應用層處理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中的第五層、第六層和第七層的功能。 

·TCP/IP協議中的傳輸層並不能總是保證在傳輸層可靠地傳輸數據包,而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可以做到。
TCP/IP協議還提供一項名為UDP(用戶數據報協議)的選擇。UDP不能保證可靠的數據包傳輸。

TCP與UDP的區別:
1.基於連接與無連接;
2.對系統資源的要求(TCP較多,UDP少);
3.UDP程序結構較簡單;
4.流模式與數據報模式 ;
5.TCP保證數據正確性,UDP可能丟包,TCP保證數據順序,UDP不保證。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