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實現棧的算法


以下來源“悟空”的講課視頻,我只是對內容加深以下理解,做一些說明:

 

棧作為一種數據結構,是一種只能在一端進行插入和刪除操作。它按照先進后出的原則存儲數據,先進入的數據被壓入棧底,最后的數據在棧頂,需要讀數據的時候從棧頂開始彈出數據(最后一個數據被第一個讀出來)

 

 

桟的應用場景非常多:1、內存管理中使用的堆棧;2、基於桟實現的二叉樹的遍歷;3、在語言處理中,符號的平衡問題,在語言中,往往很多符號是成對出現的,比如<>,{},[],()等,如何判斷符號是否漏了,一種實現方式就是:假設在讀入一串字符串以后,如果遇到對稱符號的左邊部分,則將其壓入棧中,當遇到對稱符號的右邊部分,則彈出棧中的一個對象,如果所有的符號都是平衡的,棧中此時應該就是為空,通過判斷棧中是否為空,說明字符串是否是符號平衡的。

在桟的設計中,我們需要定義一個實例屬性top。三個實例方法:獲取棧頂元素peek();出桟pop();入棧push()

實例屬性:self.top,要先找到一個標點,或者是能夠定位的一個點,作為一個基准
實例方法:
1、入棧  
把node.next=top 把入棧的節點,給一個top
top=node  #節點進來后,就是這個節點返回給
返回top的value
 
2、出棧
1)是否是空棧,是的話,返回None
2)否則,返回top.value,並且top指向下一個節點
發現隊列或棧其實都需要找到一個節點,需要找到你現在的位置,
#給一個點,我們能夠根據這個點知道一些內容
class 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定位的點的值和一個指向
        self.val=val    #指向元素的值,原隊列第二元素
        self.next=None   #指向的指針
class stack(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top=None #初始化最開始的位置
    def peek(self):  #獲取棧頂的元素
        if self.top!=None:  #如果棧頂不為空
            return self.top.val  #返回棧頂元素的值
        else:
            return None
    def push(self,n):#添加到棧中
        n=Node(n)  #實例化節點
        n.next=self.top  #頂端元素傳值給一個指針
        self.top=n    #
        return n.val
    def pop(self):  #退出棧
        if self.top == None:
            return None
        else:
            tmp=self.top.val
            self.top=self.top.next  #下移一位,進行
            return tmp


if __name__=="__main__":
    s=stack()
    s.push(1)
    s.push(2)
    s.push(3)

    print s.pop()
    print s.pop()
    print s.pop()
打印的效果
3
2
1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