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病患者的病恥感是因為疾病受到的排斥和歧視的態度,其核心概念為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
(2)調查對象是精神衛生專業人員,重性精神病是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妄想性障礙等對患者生活影響比較大的精神障礙。結果顯示,94%的調查對象聽說過病恥感,94%的認為重性精神病會給患者帶了病恥感,85%認為與重性精神病相關的不承認是很嚴重的問題,93%不同意“精神病治好了歧視就消失了”的說法,98%認為與重性精神病相關的病恥感來自社會,其次來自家庭45%,疾病本身44%,醫院18%,醫療行為18%。35%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有時對精神病患者有歧視,1%的認為自己對精神病患者有歧視;48%認為精神病患者出現無法預料的沖動行為,17%認為重性精神病史的人不應該結婚,46%的認為有精神病史的人不應該生育;64%認為日常醫療行為不會給重性精神病患者帶來病恥感,45%認為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醫院基本上不受歧視;71%認為精神病患者在治療中的感受或者看法很重要,25%總是和精神病患者協商治療,9%認為自己的同事總是和精神病患者協商治療。
(3)結果協商,絕大部分精神科醫生都意識病恥感是一個嚴重問題,對其概念,重要性,產生的原因,表現形式和影響都有高度認識。這些體現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對患者人文關懷的進步,也和全世界范圍內的反歧視運動密切相關。
(4)國外研究證明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醫療行為是病恥感的重要來源,如:不謹慎地做出診斷,葯物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對精神疾病預后的悲觀態度,強制治療,忽視患者權利等。本調查顯示,大部分精神科醫生認為日常醫療行為不會給患者帶來病恥感,一半人認為患者在精神病醫院基本上不受歧視,反映了精神科專業人員對醫療行為和病恥感的聯系認識不夠。同時,不少調查對象承認自己對精神病人有歧視,主要表現是對患者存在刻板印象,如部分調查對象認為患者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沖動行為,不應該結婚,生育,不和患者協商治療等,說明精神衛生專業人員雖然能夠認識到反歧視和病恥感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臨床工作中仍然存在相當的歧視行為。國外也存在類似情況,如一半的精神科醫生不告訴精神分裂症患者診斷,不和患者協商治療。
目的:分析認知行為療法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及其治療效果。g,限定文章語言種類為English。同時應用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4-01/2004-12期間的相關文章,檢索詞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精神病性,認知行為療法″,限定文章語言種類為漢語。並閱讀有關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方面的著作。資料選擇:對資料進行初審,排除重復研究和Meta分析類文章,選取有關認知行為療法在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礙康復治療中應用的研究文章。資料提煉:共收集到48篇有關認知行為療法在精神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的文章,排除重復或類似研究,納入12篇,其中有關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症7篇,治療精神分裂症繼發抑郁3篇,治療抑郁症2篇。資料綜合:認知行為療法建立在認知理論、學習理論基礎上,導致一個人行為和情緒障礙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一個人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通過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幫助患者自主思維,提高認知水平,改變極端信念,使患者發現、分析問題並鼓勵其積極解決。在治療中患者是敘述者、、學習者及學習過程的執行者,治療師的任務是努力促使患者在拋棄以前想法的同時學會一種新的應對方式,采用問詢、引導式教育和家庭作業等方法,洞察患者的意念和想法,鼓勵其用做作業的方式強化治療,重點不在於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本身,要使患者能夠逐步修正其不合理的思維和理念,認識到自己的精神病症狀,結合一定的行為訓練,改變他們對客觀事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認知行為療法可能具有通過神經生物學機制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與其他常規或葯物治療相比,該療法操作簡便,節約時間,見效快,可減少復發次數,降低復發率。結論:認知行為療法不但有重要的理論基礎,還有科學的實施技術和技能,方法簡便易操作,通過矯正精神病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態度,對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狀、改變精神病性思維有積極作用,且復發次數,復發率明顯低於常規或葯物治療,有利於促進患者全面系統的恢復。…
精神疾病的認知過程:
(1)精神疾病的病因是目前醫學理論最薄弱的部分,原因是人的神經系統極其復雜,缺乏檢測手段,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由於病人的認知有問題,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致殘率高。
(2)一般醫生要問病人的家族史,有沒有遺傳因素。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往往醫生說是遺傳,這是一個最能讓病人無話可說的結論,也是醫生不認真研究的借口。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等都可以說是遺傳。 對於精神病人來說更可以說是遺傳,對於治療沒有太大參考價值。
(3)精神疾病主要分三大類: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從整體上看,這三類疾病還有很大的聯系,如雙相情感障礙很容易和精神分裂症混淆,有時雙相情感障礙8年才被確診,開始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郁狀態與抑郁症又十分相似。而且三種病的患病數量上是同一個數量級,對個人來說是得了一種病,而對社會和國家來說是一類精神病。在總體數量上,有報道中國14億人,有過精神病經歷的近一億人,重症者1600萬。美國的一些報道說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人有過這種經歷。中國人口眾多,這個負擔是極其沉重的。
問題:這種現象能否改變呢?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醫學上沒有突破,醫護人員必須增加,專科醫院也必須增加,社會福利也必須跟上。現在社會向用人單位征收一定比例的資金,救助殘疾人(包括精神殘疾人)。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真正安置殘疾人的保障。
辦法:(1)精神病的治療是以西醫為主,醫學理論和葯物大都從西方學習,體系比較完整,重症病人可以住院治療。但數量遠遠不夠,如北京只有三家三甲精神病醫院。外地就更少得可憐。由於西葯有副作用,人們往往希望中醫中葯能發揮作用。只是對於精神疾病,中醫的經典著作論述不多,現在一些小中醫醫院在研究。就拿北京來說,三家最大的中醫醫院直到現在都沒有精神科。可見中醫治療精神疾病不是強項。需要大力發展才行。
(2)根治是精神疾病患者家屬最關心的問題,首先什么樣的病可以根治?如感冒、輕度的外傷、細菌感染等等,就是短期內治好后不再有症狀了,停止治療沒有問題了;還有就是經過手術治療,如闌尾炎、白內障、良性腫瘤等等也是停止治療沒有問題了;再有就是輕度肢殘患者安裝假肢后可以正常生活等等可以停止治療。很多疾病都是無法根治的,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等。長期服葯能維持正常的 工作和生活就可以為人們接受,醫學上叫治愈。所以根治這個詞太絕對。我們用治愈這個概念。
(3)精神病人能不能治愈呢?我們說大部分精神病人能治愈,條件是沒有醫生的確認必須堅持服葯。現在的精神葯物不再是幾十年前的強力鎮靜葯了。也不能用成癮來概括,如治療糖尿病的降糖葯能不能叫成癮呢?不能,因為停止服用降糖葯,血糖就會上去。現在第二代、第三代新葯不是鎮靜劑,大多是調整神經遞質的作用。與治療糖尿病的葯物是同樣的作用。只是神經遞質有很多種,而且還在不斷發現新的,它的治療比糖尿病復雜得多。加之沒有像血糖一樣有標准的檢測手段,葯物的調整需要醫生高超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因此,發現思維方法和邏輯有問題應及時到正規的西醫精神病醫院診斷治療,盡快將病情穩定住,以免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需要住院的不能猶豫。這是最科學的方法。
至於病情穩定后,能不能用中醫等其他辦法,從原則上說是可以的。因為人體內的神經遞質都是自身產生的,中醫講究平衡,體內各部分的功能都運行正常了,神經遞質也就正常了,在西葯沒有減少的情況下會出現與原來相反的症狀,這時西葯就可以慢慢地減少。精神疾病西醫的治療屬於控制的原理,使病情穩定,如果停止服葯或不按醫生確定的葯量,神經遞質又會偏離正常范圍。這與糖尿病是一樣的。
---------摘自《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於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