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技術詳解


RAID技術詳解

 

RAID,為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簡稱,中文為廉價冗余磁盤陣列。在1987年由美國柏克萊大學提出RAID(Redundant Arrayof Inexpensive Disks)理論,作為高性能的存儲系統,巳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AID陣列技術允許將一系列磁盤分組,以實現為數據保護而必需的數據冗余,以及為提高讀寫性能而形成的數據條帶分布。RAID最初用於高端服務器市場,不過隨着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RAID技術已經滲透到計算機遍布的各個領域。如今,在家用電腦主板中,RAID控制芯片也隨處可見。 


 


RAID的級別從RAID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巳經發展了多個級別,有明確標准級別分別是0、1、2、3、4、5等。但是最常用的是0、1、3、5四個級別。其他還有6、7、10、30、50等。RAID為使用者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執行效率,並提供了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標准的RAID寫操作,包括如:RAID4或RAID5中所必需的校驗計算,需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以校驗盤中讀取數據  
(2)以目標數據盤中讀取數據  
(3)以舊校驗數據,新數據及已存在數據,生成新的校驗數據  
(4)將新校驗數據寫入校驗盤  
(5)將新數據寫入目標數據盤
  
當主機將一個待寫入陣列RAID組中的數據發送到陣列時,陣列控制器將該數據保存在緩存中並立即報告主機該數據的寫入工作已完成。該數據寫入到陣列硬盤的工作由陣列控制器完成,該數據可繼續存放在Cache中直到Cache滿,而且要為新數據騰出空間而必須刷新時或陣列需停機時,控制器會及時將該數據從Cache寫入陣列硬盤中。這種緩存回寫技術使得主機不必等待RAID校驗計算過程的完成,即可處理下一個讀寫任務,這樣,主機的讀寫效率大為增加。當主機命令將一個數據寫入硬盤,則陣列控制器將該數據寫入緩存最上面的位置,只有新數據才會被控制器按Write-Back Cache的方式最后寫入硬盤。  

RAID特點:
1. 成本低,功耗小,傳輸速率高。在RAID中,可以讓很多磁盤驅動器同時傳輸數據,而這些磁盤驅動器在邏輯上又是一個磁盤驅動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達到單個的磁盤驅動器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率。這也是RAID最初想要解決的問題。因為當時CPU的速度增長很快,而磁盤驅動器的數據傳輸速率無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種方案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而RAID最后成功了。
2. 可以提供容錯功能,這是大多數使用RAID的第二個原因。因為,普通磁盤驅動器無法提供容錯功能,如果不包括寫在磁盤上的CRC(循環冗余校驗)碼的話。RAID和容錯是建立在每個磁盤驅動器的硬件容錯功能之上的,所以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3. RAID比起傳統的大直徑磁盤驅動器來,在同樣的容量下,價格要低許多。
-----------------------------------------------------------------------------

RAID 0: 
  RAID 0又稱數據分塊,即把數據分成若干相等大小的小塊,並把它們寫到陣列上不同的硬盤上,這種技術又稱“Stripping”(即將數據條帶化)。把數據分布在多個盤上,在讀寫時是以並行的方式對各硬盤同時進行操作。從理論上講,其容量和數據傳輸率是單個硬盤的N倍。N為構成RAID0的硬盤總數。當然,若陣列控制器有多個硬盤通道時,對多個通道上的硬盤進行RAID0操作,I/O性能會更高。

  數據被分成從512字節到數兆字節的若干塊后,再交替寫到磁盤中。第1塊被寫到磁盤1中,第2塊被寫到磁盤2中,如此類推。當系統到達陣列中的最后一個磁盤時,就寫到磁盤1的下一分段,如此下去。

 



分割數據可以將I/O負載平均分配到所有的驅動器中。由於驅動器可以同時寫或讀,使得性能顯著提高。但是,它卻沒有數據保護能力。如果一個磁盤出現故障,那么數據就會全盤丟失。

  從嚴格意義上說,RAID 0不是RAID,因為它沒有數據冗余和校驗。RAID 0技術只是實現了帶區組。在實現過程中,RAID 0只是連續地分割數據並行地讀/寫於多個磁盤上。由於數據塊被並行地保存在不同的磁盤上,因此RAID 0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另外,由於組成RAID 0的所有硬盤空間都可以用來保存數據,因此RAID 0的存儲空間利用率也是最高的 。所以RAID 0只適用於類似Video/Audio信號存儲、臨時文件的轉儲等對速度要求極其嚴格的特殊應用。由於沒有任何的數據冗余,所以安全性極低,只要RAID里的任何一塊磁盤損壞,都會發生所有數據丟失的毀滅性的情況。換句話說,RAID 0模式中,硬盤個數越多,安全性越低。因此,RAID 0不適用於關鍵任務環境,但是,它卻非常適合於視頻、圖象的制作和編輯。 

 



如圖所示:系統向三個磁盤組成的邏輯硬盤(RADI 0 磁盤組)發出的I/O數據請求被轉化為3項操作,其中的每一項操作都對應於一塊物理硬盤。我們從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通過建立RAID 0,原先順序的數據請求被分散到所有的三塊硬盤中同時執行。從理論上講,三塊硬盤的並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盤讀寫速度提升了3倍。 但由於總線帶寬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實際的提升速率肯定會低於理論值,但是,大量數據並行傳輸與串行傳輸比較,提速效果顯著顯然毋庸置疑。
RAID 0的缺點是不提供數據冗余,因此一旦用戶數據損壞,損壞的數據將無法得到恢復。
RAID 0具有的特點,使其特別適用於對性能要求較高,而對數據安全不太在乎的領域,如圖形工作站等。對於個人用戶,RAID 0也是提高硬盤存儲性能的絕佳選擇.

RAID 1: 
RAID 1也被稱為RAID鏡象(Disk Mirroring),因為一個磁盤上的數據被完全復制到另一個磁盤上。如果一個磁盤的數據發生錯誤,或者硬盤出現了壞道,那么另一個硬盤可以補救回磁盤故障而造成的數據損失和系統中斷。另外,RAID 1還可以實現雙工——即可以復制整個控制器,這樣在磁盤故障或控制器故障發生時,您的數據都可以得到保護。鏡象和雙工的缺點是需要多出一倍數量的驅動器來復制數據,但系統的讀寫性能並不會由此而提高,這可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RAID l可以由軟件或硬件方式實現。 


 


RAID 1主要是通過數據鏡像實現數據冗余,在兩對分離的磁盤上產生互為備份的數據,因此RAID 1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它甚至可以保證在一半數量的磁盤出現問題時還能不間斷地工作,但是整個系統的處理能力會受到影響。不過,由於 RAID 1需要通過兩次讀寫來實現磁盤鏡像,這樣雖然保證了鏡像磁盤隨時與原磁盤上的數據完全一致,但是磁盤控制器的負載相當大。另外,RAID 1的數據空間浪費極其嚴重,是RAID各種等級中成本最高的一種。它只有一半的磁盤空間利用率,只有當系統需要極高的可靠性時,人們才會選擇使用RAID 1。因此RAID1常用於對容錯要求極嚴的應用場合。

 



當讀取數據時,系統先從RAID 0的源盤讀取數據,如果讀取數據成功,則系統不去管備份盤上的數據;如果讀取源盤數據失敗,則系統自動轉而讀取備份盤上的數據,不會造成用戶工作任務的中斷。當然,我們應當及時地更換損壞的硬盤並利用備份數據重新建立Mirror,避免備份盤在發生損壞時,造成不可挽回的數據損失。
由於對存儲的數據進行百分之百的備份,在所有RAID級別中,RAID 1提供最高的數據安全保障。同樣,由於數據的百分之百備份,備份數據占了總存儲空間的一半,因而,Mirror的磁盤空間利用率低,存儲成本高。
Mirror雖不能提高存儲性能,但由於其具有的高數據安全性,使其尤其適用於存放重要數據,如服務器和數據庫存儲等領域。 

RAID 2: 
RAID 2是為大型機和超級計算機開發的帶海明碼校驗磁盤陣列。磁盤驅動器組中的第1個、第2個、第4個……第2的n次冪個磁盤驅動器是專門的校驗盤,用於校驗和糾錯。如下圖:七個磁盤驅動器組建的RAID 2,第1、2、4個磁盤驅動器(紅色)是糾錯盤,其余的(紫色)用於存放數據。RAID 2對大數據量的讀寫具有極高的性能,但少量數據的讀寫時性能反而不好,所以RAID 2實際使用較少。

 



由於RAID 2的特殊性,只要我們使用的磁盤驅動器越多,校驗盤在其中占的百分比越少。如果希望達到比較理想的速度和較好的磁盤利用率,那最好可以增加保存校驗碼ECC碼的硬盤,但是這就要付出更多硬盤的購買成本,來確保數據冗余。對於控制器的設計來說,它比下面所說的RAID 3,4或5要簡單。
RAID 3: 



RAID 3屬於單盤容錯並行傳輸。即采用Stripping技術將數據分塊,對這些塊進行異或校驗,校驗數據寫到最后一個硬盤上。它的特點是有一個盤為校驗盤,數據以位或字節的方式存於各盤(分散記錄在組內相同扇區的各個硬盤上)。當一個硬盤發生故障,除故障盤外,寫操作將繼續對數據盤和校驗盤進行操作。而讀操作是通過對剩余數據盤和校驗盤的異或計算重構故障盤上應有的數據來進行的。RAID3的優點是並行I/O傳輸和單盤容錯,具有很高可靠性。

缺點:每次讀寫要牽動整個組,每次只能完成一次I/O。奇偶位是編碼信息,如果某個磁盤的數據有誤,或者磁盤發生故障,就可以用它來恢復數據。在數據密集型環境或單一用戶環境中,組建RAID 3對訪問較長的連續記錄有利,不過同RAID 2一樣,訪問較短記錄時,性能會有所下降。 

RAID 4: 
RAID 4是帶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盤結構。它和RAID 3很相似,不同的是RAID 4對數據的訪問是按數據塊進行的。RAID 3是一次一橫條,而RAID 4一次一豎條。所以RAID 3常須訪問陣列中所有的硬盤驅動器,而RAID 4只須訪問有用的硬盤驅動器。這樣讀數據的速度大大提高了,但在寫數據方面,需將從數據硬盤驅動器和校驗硬盤驅動器中恢復出的舊數據與新數據校驗,然后再將更新后的數據和檢驗位寫入硬盤驅動器,所以處理時間較RAID 3長。 

 
RAID 5: 
RAID 5也被叫做帶分布式奇偶位的條帶。每個條帶上都有相當於一個"塊"那么大的地方被用來存放奇偶位。與RAID 3不同的是,RAID 5把奇偶位信息也分布在所有的磁盤上,而並非一個磁盤上,大大減輕了奇偶校驗盤的負擔。盡管有一些容量上的損失,RAID 5卻能提供較為完美的整體性能,因而也是被廣泛應用的一種磁盤陣列方案。它適合於輸入/輸出密集、高讀/寫比率的應用程序,如事務處理等。為了具有RAID 5級的冗余度,我們需要至少三個磁盤組成的磁盤陣列。RAID 5可以通過磁盤陣列控制器硬件實現,也可以通過某些網絡操作系統軟件實現。

 


 
RAID 5 是一種存儲性能、數據安全和存儲成本兼顧的存儲解決方案。 以四個硬盤組成的RAID 5為例,其數據存儲方式如圖所示:

 



圖中,P0為D0,D1和D2的奇偶校驗信息,其它以此類推。 
由圖中可以看出,RAID 5不對存儲的數據進行備份,而是把數據和相對應的奇偶校驗信息存儲到組成RAID5的各個磁盤上,並且奇偶校驗信息和相對應的數據分別存儲於不同的磁盤上。當RAID5的一個磁盤數據發生損壞后,利用剩下的數據和相應的奇偶校驗信息去恢復被損壞的數據。 
RAID 5可以理解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RAID 5可以為系統提供數據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盤空間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數據讀取速度,只是多了一個奇偶校驗信息,寫入數據的速度比對單個磁盤進行寫入操作稍慢。同時由於多個數據對應一個奇偶校驗信息,RAID 5的磁盤空間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儲成本相對較低。 

RAID 6: 
RAID 6是帶有兩種分布存儲的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盤結構。它使用了分配在不同的磁盤上的第二種奇偶校驗來實現增強型的RAID 5。它能承受多個驅動器同時出現故障,但是,用於計算奇偶校驗值和驗證數據正確性所花費的時間比較多,造成了系統的負載較重,大大降低整體磁盤性能,而且,系統需要一個極為復雜的控制器。當然,由於引入了第二種奇偶校驗值,我們所以需要的是N+2個磁盤。 

 


 
RRAID 6是由一些大型企業提出來的私有RAID級別標准,它的全稱叫“Independent Data disks with two independent distributed parity schemes(帶有兩個獨立分布式校驗方案的獨立數據磁盤)”。這種RAID級別是在RAID 5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因此它的工作模式與RAID 5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RAID 5將校驗碼寫入到一個驅動器里面,而RAID 6將校驗碼寫入到兩個驅動器里面,這樣就增強了磁盤的容錯能力,同時RAID 6陣列中允許出現故障的磁盤也就達到了兩個,但相應的陣列磁盤數量最少也要4個。下圖是RAID 6的圖解。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磁盤中都具有兩個校驗值,而RAID 5里面只能為每一個磁盤提供一個校驗值,由於校驗值的使用可以達到恢復數據的目的,因此多增加一位校驗位,數據恢復的能力就越強。不過在增加一位校驗位后,就需要一個比較復雜的控制器來進行控制,同時也使磁盤的寫能力降低,並且還需要占用一定的磁盤空間。因此,這種RAID級別應用還比較少,相信隨着RAID 6技術的不斷完善,RAID 6將得到廣泛應用。RAID 6的磁盤數量為N+2個。 

RAID 7: 
RAID 7自身帶有智能化實時操作系統和用於存儲管理的軟件工具,可完全獨立於主機運行,不占用主機CPU資源。RAID 7存儲計算機操作系統(Storage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是一套實時事件驅動操作系統,主要用來進行系統初始化和安排RAID 7磁盤陣列的所有數據傳輸,並把它們轉換到相應的物理存儲驅動器上。通過Storage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來設定和控制讀寫速度,可使主機I/O傳遞性能達到最佳。如果一個磁盤出現故障,還可自動執行恢復操作,並可管理備份磁盤的重建過程。

RAID 7全稱叫“Optimized Asynchrony for High I/O Rates as well as High Data Transfer Rates(最優化的異步高I/O速率和高數據傳輸率)”,它與以前我們見到RAID級別具有明顯的區別。RAID 7完全可以理解為一個獨立存儲計算機,它自身帶有操作系統和管理工具,完全可以獨立運行。RAID 7的圖解如下:

 



圖中每個“柱體”是由多個磁盤構成,而不是我們以前看到的一個磁盤表示一個“柱體”。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每個磁盤都有一個獨立的I/O通道,它們與主通道相連,操作系統可以直接對每個磁盤的訪問進行控制,可以讓每個磁盤在不同的時段進行數據讀寫,這樣就大大改善了I/O的應用,同時也提高了數據讀寫的能力,而這種磁盤訪問方式也叫做非同步訪問。在RAID 7中,提供了一個磁盤作為專門的校驗盤,它適合於任何一個磁盤進行數據恢復。  

RAID 7采用的是非同步訪問方式,極大地減輕了數據寫瓶頸,提高了I/O速度。(所謂非同步訪問,即RAID 7的每個I/O接口都有一條專用的高速通道,作為數據或控制信息的流通路徑,因此可獨立地控制自身系統中每個磁盤的數據存取。)如果RAID 7有N個磁盤,那么除去一個校驗盤(用作冗余計算)外,可同時處理N-1個主機系統隨機發出的讀/寫指令,從而顯著地改善了I/O應用。RAID 7系統內置實時操作系統還可自動對主機發送過來的讀/寫指令進行優化處理,以智能化方式將可能被讀取的數據預先讀入快速緩存中,從而大大減少了磁頭的轉動次數,提高了I/O速度。RAID 7可幫助用戶有效地管理日益龐大的數據存儲系統,並使系統的運行效率提高至少一倍以上,滿足了各類用戶的不同需求。總的來說,RAID 7與我們傳統的RAID級別有很大區別,它的優點很多,但缺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價格非常高,對於普通企業用戶並不實用。

RAID 10RAID 0+1
  RAID 10,也被稱為鏡象陣列條帶,現在我們一般稱它為RAID 0+1。RAID 10(RAID 0+1)提供100%的數據冗余,支持更大的卷尺寸。組建RAID 10(RAID 0+1)需要4個磁盤,其中兩個為條帶數據分布,提供了RAID 0的讀寫性能,而另外兩個則為前面兩個硬盤的鏡像,保證了數據的完整備份。RAID (0+1) 允許多個硬盤損壞,因為它完全使用硬盤來實現資料備余。如果有超過兩個硬盤做RAID 1,系統會自動實現RAID(0+1)。

 



RAID 0+1是存儲性能和數據安全兼顧的方案。它在提供與RAID 1一樣的數據安全保障的同時,也提供了與RAID 0近似的存儲性能。由於RAID 0+1也通過數據的100%備份提供數據安全保障,因此RAID 0+1的磁盤空間利用率與RAID 1相同,存儲成本高。RAID 0+1的特點使其特別適用於既有大量數據需要存取,同時又對數據安全性要求嚴格的領域,如銀行、金融、商業超市、倉儲庫房、各種檔案管理等。 

 




RAID 30: 
RAID 30也被稱為專用奇偶位陣列條帶。它具有RAID 0和RAID 3的特性,由兩組RAID 3的磁盤(每組3個磁盤)組成陣列,使用專用奇偶位,而這兩種磁盤再組成一個RAID 0的陣列,實現跨磁盤抽取數據。RAID 30提供容錯能力,並支持更大的卷尺寸。象RAID 10一樣,RAID 30也提供高可靠性,因為即使有兩個物理磁盤驅動器失效(每個陣列中一個),數據仍然可用。 

 



RAID 30最小要求有6個驅動器,它最適合非交互的應用程序,如視頻流、圖形和圖象處理等。這些應用程序順序處理大型文件,而且要求高可用性和高速度。 

RAID 50: 
RAID 50被稱為分布奇偶位陣列條帶。同RAID 30相仿的,它具有RAID 5和RAID 0的共同特性。它由兩組RAID 5磁盤組成(每組最少3個),每一組都使用了分布式奇偶位,而兩組硬盤再組建成RAID 0,實驗跨磁盤抽取數據。RAID 50提供可靠的數據存儲和優秀的整體性能,並支持更大的卷尺寸。即使兩個物理磁盤發生故障(每個陣列中一個),數據也可以順利恢復過來。 

 



RAID 50最少需要6個驅動器,它最適合需要高可靠性存儲、高讀取速度、高數據傳輸性能的應用。這些應用包括事務處理和有許多用戶存取小文件的辦公應用程序。 

RAID 53: 
RAID 53稱為高效數據傳送磁盤結構。結構的實施同Level 0數據條陣列,其中,每一段都是一個RAID 3陣列。它的冗余與容錯能力同RAID 3。這對需要具有高數據傳輸率的RAID 3配置的系統有益,但是它價格昂貴、效率偏低。 

 



RAID 5E: 
RAID 5E是由IBM公司提出的一種私有RAID級別,沒有成為國際標准。這種RAID級別也是從RAID 5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與RAID 5不同的地方是將數據校驗信息平均分布在每一個磁盤中,並且每個磁盤都要預留一定的空間,這部分空間沒有進行條帶化(條帶是指數據為了保存在RAID中,被划分成的最小單元。

 



 通過對條帶進行調整,可以使支持RAID的磁盤陣列性能更加優異)。當一個磁盤出現故障時,這個磁盤上的數據將被壓縮到其他磁盤預留沒有條帶化的空間內,達到數據保護的作用,而這時候的RAID級別則從RAID 5E轉換成了RAID 5,繼續保護磁盤數據。RAID 5E允許兩個磁盤出錯,最少也需要4個磁盤才能實現RAID 5E。下圖是RAID 5E的圖解:


RAID 5EE: 
RAID 5EE也是由IBM公司提出的一種私有RAID級別,它也沒有成為國際標准。RAID 5EE的工作原理與RAID 5E基本相同,它也是在每個磁盤中預留一部分空間作為分布的熱備盤,當一個硬盤出現故障時,這個磁盤上的數據將被壓縮到分布的熱備盤中,達到數據的保護作用。不過與RAID 5E不同的是RAID 5EE內增加了一些優化技術,使RAID 5EE的工作效率更高,壓縮數據的速度也更快。RAID 5EE允許兩個磁盤出錯,最少需要4個磁盤實現。

 




RAID 1E: 
RAID 1E是RAID 1的增強版本,它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RAID 0+1的組合。RAID 1E的工作原理與RAID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RAID 1E的數據恢復能力更強,但由於RAID 1E寫一分數據至少要兩次,因此,RAID處理器的負載得到加強,從而造成磁盤讀寫能力的下降。RAID 1E至少需要3塊硬盤才能實現。RAID 1E和RAID 1的工作原理圖如下:

 




RAID DP: 
RAID DP也屬於一種私有的RAID標准,它實際上也就是雙RAID 3技術,所謂雙RAID 3技術主要是說在同一磁盤陣列中組建兩個獨立的不同算法的校驗磁盤,在單校驗磁盤下工作原理與RAID 3一樣,但增加了一個校驗盤之后,則使整個磁盤陣列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並且它的性能比RAID 3和RAID 5都要好。

RAID ADG: 
RAID ADG相當於雙RAID 5技術,是HP提出來的一種RAID技術。這種技術部署了2個奇偶校驗集,並提供了2個硬盤的容量存儲這些奇偶校驗信息,能同時允許2塊硬盤出現故障,有效提升了磁盤內數據的可靠性。不過這種技術會嚴重影響系統速度,所以並沒有得到推廣。

JBOD 
JBOD(Just Bundle Of Disks)譯成中文可以是"簡單磁盤捆綁",通常又稱為Span。 JBOD 不是標准的RAID級別,它只是在近幾年才被一些廠家提出,並被廣泛采用。三個硬盤組成的Span為例,其數據存儲方式如圖所示:

 



Span是在邏輯上把幾個物理磁盤一個接一個串聯到一起,從而提供一個大的邏輯磁盤。Span上的數據簡單的從第一個磁盤開始存儲, 當第一個磁盤的存儲空間用完后, 再依次從后面的磁盤開始存儲數據。
Span存取性能完全等同於對單一磁盤的存取操作。Span也不提供數據安全保障。它只是簡單的提供一種利用磁盤空間的方法,Span的存儲容量等於組成Span的所有磁盤的容量的總和。 

RAID技術的應用  
DAS --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直接訪問存儲設備  
DAS是磁盤存儲設備的術語,以前被用在大、中型機上。使用在PC機上還包括硬盤設備DAS的最新形式是RAID。“直接訪問”指訪問所有數據的時間是相同的。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網絡附加存儲設備  
一種特殊目的的服務器,它具有嵌入式的軟件系統,可以通過網絡對個種的系統平台提供文件共享服務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s 存儲區域網  
一種高速的專用網絡,用於建立服務器、磁盤陣列和磁帶庫之間的一種直接聯接。它如同擴展的存儲器總線,將專用的集線器、交換器以及網關或橋路互相連接在一起。 SAN 常使用光纖通道。一個 SAN 可以是本地的或者是遠程的,也可以是共享的或者是專用的。SAN 打破了存儲器與服務器之間的束縛,允許你獨立地選擇最佳的存儲器或者是最佳的服務器,從而提高可擴性和靈活性。

--------------------------------------------------------------------------------------------
IDE RAIDSCSI RAID 

RAID系統可以存在於各種接口界面,就我們現時來說,PATA、SATA以及SCSI均有相應的硬盤可以組成RAID。IDE和SCSI是計算機的兩種不同的接口,前者普遍用於PC計算機,而后者一般用於Apple Macintosh系統和UNIX操作系統。RAID技術問世時是基於SCSI接口,因其成本高,因此主要面向服務器等高端應用。普通用戶根本無緣擁有RAID。
隨着計算機的大眾化,由此帶動PC計算機的空前繁榮。相應的,在市場的帶動下,用於PC計算機的IDE接口設備價格大幅降低,同時性能大幅提高。但是,RAID技術仍只基於SCSI接口,普通的PC用戶在羡慕RAID技術的好處的同時,卻無法擁有RAID。可喜的是,近來一些廠商看到了 RAID 在低端用戶中的巨大市場,開始把RAID技術移植到IDE 接口上,推出了基於IDE接口的RAID應用,稱為IDE RAID。而基於SCSI接口的RAID應用則相應稱為SCSI RAID。 與SCSI RAID相比,IDE RAID具有極低的價格,和一點也不遜色的性能表現,相應的,IDE RAID 解決方案就具有SCSIRAID無法比擬的高性價比。因此 IDE RAID自推出后,受到普通PC用戶和普通商業應用的普遍歡迎。RAID對於普通的用戶來說,再也不是什么奢侈的技術了。隨着Intel 865/875系列芯片組的發布,家用市場的硬盤接口開始轉向SATA,而RAID方式也將從PATA過渡到SATA。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