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生產梳子的公司招聘業務員,經過面試后剩下三個人,最后一道題是:誰能把梳子賣給和尚?半個月后,三個人回來了。結果是:
甲:經過努力,最終賣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無數的寺院、推銷了無數的和尚之后,碰到一個小和尚,因為頭癢難耐,說服他把梳子當作一個撓癢的工具賣了出去。)
乙:賣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沒有推銷出去,正在絕望之時,忽然發現燒香的信徒中有個女客頭發有點散亂,於是對寺院的主持說,這是一種對菩薩的不敬,終於說服了兩家寺院每家買了五把梳子。)
丙:賣了1500把,並且可能會賣出更多。(在跑了幾個寺院之后,沒有賣出一把,感到很困難,便分析怎樣才能賣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傳道布經,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經濟效益,前來燒香的信徒有的不遠萬里,應該有一種帶回點什么的願望。於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種字,如虔誠梳、發財梳……,並且分成不同檔次,在香客求簽后分發。結果寺院在應用之后反響很好,越來越多的寺院要求購買此類梳子。)
把梳子賣給和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這三個人都應該算是很優秀的銷售人員。從三個人完成任務的方式上我們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點評:
甲是個很勤勞的銷售人員,面對困難的時候契而不舍。最后終於圓滿的完成任務,從完成任務本身是很嚴謹的。因為這把梳子的確是賣給和尚去使用了,不過是他挖掘了產品的另一個附加功能—撓癢。這不能不說也是他的聰明之處。我們做銷售或者做策划的時候也是同樣,是否要把我們認定的主要功能去推銷出去,哪一種是客戶或者消費者最需要的。滿足客戶是消費者最需要的。
乙的成績要比甲好,在銷售過程中他也做了更為大膽的嘗試。那就是大膽改變了銷售人群,讓不可能購買的人群去購買給需要的人。買的人不一定用,用的人不一定買。這種情況是現實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那么我們是否要盯着我們確定的目標人群不放,並一直抓下去呢?並不是所有勤勞的人都會有結果的,而在於你是否能找到正確的方法。
丙的做法更讓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創造了循環的效益。而且找到了一個嶄新的市場。但丙的做法給我最大的啟發卻是一個很簡單的商業道理——雙贏。讓別人賺到錢,自己才會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