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pro 4 使用心得


今天談談這幾個月Surface pro 4的使用心得。這篇后面有點跑題,行文也比較隨意,就當閑筆了。

1. 設備簡述

我的電腦是Surface pro 4,i7+16g+256g的次高款。部分參數如下:

配件 型號
CPU i7-6650U
GPU Iris540
內存 16g DDR3
硬盤 256g SSD
分辨率 2736×1824(3:2)
攝像頭 500萬,800萬

自己配的配件是Type Cover指紋版+Designer鼠標,沒有配usb docker。

2. 使用體驗

整體上講,換了這台后的感覺就是爽飛了,哈哈。使用了大概有三個月了,簡單說下各方面體驗,好的壞的都有。

2.1. 優點

  • 輕,這個真的爽,我幾乎每天都要背着電腦去實驗室/圖書館/飲品店什么的,以前背着5斤的惠普在廣州炎炎的夏日真的是噩夢,換上了2斤不到的surface真的很棒。
  • 學習方便,除了容易背出去不需要在宿舍學習,更大的方便是上課記筆記。最常用的記筆記軟件還是OneNote,畢竟方便,某些文字為主的可以考慮用Nebo,理由是OCR功能強大。
  • 床上使用很方便,在床上看了好多動漫.......(PIA飛)
  • Type Cover手感不錯,能頂上普通的筆記本電腦甚至超過。
  • 紅外攝像頭可以在夜間進行Windows Hello的識別,非常方便。
  • Iris540的性能表現算是一個驚喜,傳送門2不開抗鋸齒(高分小屏抗鋸齒本就毫無意義)其他全開最高運行至少有40幀,dota2開中檔也能保住55幀,原本我毫不指望Surface的游戲能力的。

2.2. 不足

  • 只有一個USB接口,只能放棄2.4G鼠標,改用藍牙鼠標。(鼠標這里說一句,購入電腦時順便入了小米藍牙鼠標,經常漂不說,最關鍵的是滾輪在幾個月后壞掉了,會反向自己滾動,很難用,只好放棄了,又入了微軟Designer,暫時沒什么問題,手感也不錯,現在是心愛設備之一。)
  • 耳機插孔的位置在電腦的左上側,換言之,如果電腦立起來那么耳機那個位置略尷尬,如果在左下可能會好很多。
  • 我寢室的桌子上還有一塊1920×1080的23寸顯示器,和Surface pro 4的協同效果很不好。因為顯示器的分辨率比電腦的小,很多應用如果挪到擴展顯示器中,微軟輸入法的界面就會變得很小很難看。這個問題直到我更新到15063(Creation更新)都沒能解決。
  • 由於平板模式下電腦的姿態千奇百怪,攝像頭幾乎沒意義,不能拿來識別開機,指紋識別也在Type Cover上用不上,輸入PIN還要調用虛擬鍵盤,很煩躁的一件事。而桌面工作時攝像頭又總比指紋快,多買的指紋功能形同虛設。

3. 優雅使用

3.1. 系統界面

Windows8以后我的系統桌面就僅用來放臨時文件和回收站,而將所有的應用都放在開始菜單里,用Windows10后我延續了這一風格。其實做到這一點至少在我看來就不需要什么其他的界面上的優化了。

桌面:

應用界面:

3.2. 應用

把一些我推薦的或者我認為Surface必備的應用搬出來,只說重點應用。

3.2.1. 系統應用

  • OneNote:和office 2016提供的OneNote 2016各有千秋,沒有回收站等重要功能,但是完美的觸屏體驗,我寫字畫畫基本都使用UWP OneNote。
  • 照片:UWP的照片閱讀器非常舒適。
  • 畫圖 3D:雖然照片這個應用里也集成了一些圖片修理,但是簡單的圖片編輯在畫圖 3D里做顯然更舒服,復雜的圖片往往也不會調用畫圖而是直接丟給PS。
  • 郵件:很不錯的郵件管理器,用起來很舒服。
  • WSL:這個不能算是系統應用了,算作系統功能吧。現在的Windows 10可以開啟WSL即Linux 子系統,實質上是一個閹割了圖形的Ubuntu 14.04,內核操作完全基於Windows。具體的使用方法參考這篇文章:Windows10 ubuntu子系統的啟用

3.2.2. 工具應用

  • CCleaner:清理緩存,瀏覽器垃圾,過期注冊表很好用的工具,同時也是最好的啟動項管理工具,主動防護就不用開了。
  • Dism++:很強大的圖形化的系統工具,和CCleaner主要用於清理不同,有很多需要慎重的可以搞事情的功能。
  • Shawdowsocks+Fiddler:如果你有使用Shawdowsocks的需求,又想用UWP應用使用代理,那么你必須要有Fiddler,使用Fiddler才能讓它們成功使用代理。

3.2.3. 生產工具

  • IntelliJ-idea:現在也就只有Eclipse粉還在用Eclipse了,idea已經成為了Java IDE的王道,那我也就不再介紹了。
  • Visual Studio Community 2017:輪子哥強推2017,安裝時發現可以分功能安裝,安裝器也十分強大,據說可以包治百病。VS是我建議的必裝的Windows應用,理由是可以一次性把你的運行庫打包安好。個人目前的用途也就是寫點C++,因為做筆試算法題用C++寫比用Java快不少。
  • Visual Studio Code:最近為了寫Markdown裝上的應用,之后又完全替代了Notepad++,體驗極佳,打開極快,即使很大的文件也不含糊,界面精美,個人目前用的主題是Sublime Material Dark。這也算是一款經典主題了。

3.2.4. 其他應用

  • PotPlayer:最適合Surface的播放器,解碼器非常豐富,功能非常全面,對觸屏操作有整套的支持方案,而且免費無廣告。
  • Nebo:前一段時間免費的應用,和OneNote比,沒那么多強大的繪圖功能但是OCR能力拔群,不足是下載語言包需要翻牆。
  • Drawboard pdf:如果你是Surface pro,那么點擊試用,下載並添加郵箱后,查看設置你會發現應用已經變成了full-version。官方福利,作為UWP應用有各種強大的能力,如果需要編輯/閱讀PDF真的很適合。缺點是不能OCR。(不過文本PDF還是可以識別文本的)
  • Adobe CC 2017(18系列):為什么把Adobe拿出來說,Adobe全家桶是到了2017后才有了很好的高分屏適配性,所以不要再拿以前的PS累眼睛了,趕緊換新的吧。

3.3. Surface瀏覽器的選擇

由於在Surface下的表現和其他機器上略有區別,這里單獨拿出來講一講,只談我在Surface上用過的幾款。

3.3.1. Microsoft Edge

親兒子瀏覽器,在Surface下的表現確實也沒有愧對親兒子,一度曾為我的主力瀏覽器,優缺點如下:

優點

  • 高分屏,多屏幕兼容好,體驗非常好。
  • 觸屏體驗拔群。
  • CPU,內存占用更小,和Chrome開很多同樣網站后Chrome占用150M內存,Edge僅需40M。
  • PDF打開快。
  • 省電。
  • 界面最好看。

缺點

  • 擴展插件太少。我需要的擴展只有Adblock,ClipToOneNote,TamperMonkey,沒有ProxySwitchyOmega。
  • 對攝像頭,麥克風的支持API和Chrome不同,而大部分調用這兩個工具的網站按照Chrome開發。
  • 部分網站如cnblog的TinyEditor頁面BUG頻繁。
  • 書簽不能導出,這樣就很難多瀏覽器書簽同步。

3.3.2. Chrome

目前的主力瀏覽器,沒辦法,幾乎每次改用Edge一段時間后都不得不換回來,真是個磨人的小妖精。之前用32位版本有時候無響應(有其開新浪微博時),換了64位版本后就不再有這個問題。

優點

  • 兼容性最好,幾乎不會遇到問題。
  • 擴展全面,我需要的插件Adblock,ClipToOneNote,Postman,ProxySwitchyOmega,MarkdownHere全部可以安裝。

缺點

  • 占內存,費電。
  • 觸屏體驗不佳,PDF體驗一般。
  • 前幾個版本在Surface和1080P屏幕切換時有顯示BUG,現在還有,但是主界面上沒有了,不會那么礙眼。
  • 登錄需要翻牆。

3.3.3. Firefox

Chrome界面最崩的那段時間作為替代改用了Firefox,真心沒覺得好用,感覺有點卡卡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沒有做對比試驗。

優點

  • 對比Chrome,雙屏幕工作無問題。
  • 對比Edge,插件齊全,Chrome的插件它基本都有。
  • 內存消耗不大。
  • 界面定制化非常強大。

缺點

  • 速度比Edge,Chrome都慢。(主觀感受)
  • 很多插件雖然功能上和Chrome的比沒區別但是丑。

3.3.4. 總結

目前還在Edge和Chrome之間搖擺不定,因為Edge不能導出書簽,以至於搖擺到Edge還算容易,搖擺回Chrome就會麻煩一些。一方是本體性能極好,一方是功能齊全,兼容性極好。現在的Chrome有一些當年IE的感覺,真真的是大一統。

盡管Edge的缺點少,優點多,Chrome相反。但我提到的Chrome的缺點,16g內存的surface不太怕內存問題,翻牆也不會成為什么障礙,切屏幕礙眼這點,最近基本只用屏幕來看視頻了,瀏覽網頁都不怎么用。PDF我暫時還是使用Edge+Drawboard去瀏覽的,若說用的時候有不如Edge的地方,想來也就是刷知乎和脫電使用時了。

但Edge的缺點對我破壞力卻很大,Postman沒有問題還好,畢竟提供了單獨的客戶端雖然有點怪怪的感覺(有點懷疑那玩意也是基於Chromium的),但Markdown Here和cnblogs的兼容性對最近的我來說還蠻重要的。

關於兩個瀏覽器的訪問速度的對比,引用龔大的一段:

Edge用了我們組的DComp作為渲染層,比用D2D的快一截,這個是毫無疑問的。但實際使用上,我非常不喜歡Edge的“所有東西都到齊了以后渲染出來”這個策略。Firefox和Chrome都是有多少渲染多>少,所以主觀感受是網頁一打開就開始出內容了。雖然總時間比Edge慢,但等待時間其實短。很多時候其實只要看文字,圖不出來無所謂的。

前一段還幫Edge修了一個bug,更加保證了“東西到齊后才渲染”。我是很不情願修這個的。什么玩意兒嘛。

作者:叛逆者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62205/answer/1437535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以上。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