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R,對RDD操作的介紹


(轉載)SPARKR,對RDD操作的介紹

 

原以為,用sparkR不能做map操作, 搜了搜發現可以。 lapply等同於map, 但是不能操作spark RDD. spark2.0以后, sparkR增加了 dapply, dapplycollect 可以操作spark RDD. 

原文地址: http://www.2cto.com/kf/201605/508312.html

目前SparkR RDD實現了Scala RDD API中的大部分方法,可以滿足大多數情況下的使用需求:

  SparkR支持的創建RDD的方式有:

  從R list或vector創建RDD(parallelize())

  從文本文件創建RDD(textFile())

  從object文件載入RDD(objectFile())

  SparkR支持的RDD的操作有:

  數據緩存,持久化控制:cache(),persist(),unpersist()

  數據保存:saveAsTextFile(),saveAsObjectFile()

  常用的數據轉換操作,如map(),flatMap(),mapPartitions()等

  數據分組、聚合操作,如partitionBy(),groupByKey(),reduceByKey()等

  RDD間join操作,如join(), fullOuterJoin(), leftOuterJoin()等

  排序操作,如sortBy(), sortByKey(), top()等

  Zip操作,如zip(), zipWithIndex(), zipWithUniqueId()

  重分區操作,如coalesce(), repartition()

  其它雜項方法

  和Scala RDD API相比,SparkR RDD API有一些適合R的特點:

  SparkR RDD中存儲的元素是R的數據類型。

  SparkR RDD transformation操作應用的是R函數。

  RDD是一組分布式存儲的元素,而R是用list來表示一組元素的有序集合,因此SparkR將RDD整體上視為一個分布式的list。Scala API 中RDD的每個分區的數據由iterator來表示和訪問,而在SparkR RDD中,每個分區的數據用一個list來表示,應用到分區的轉換操作,如mapPartitions(),接收到的分區數據是一個list而不是iterator。

  為了符合R用戶經常使用lapply()對一個list中的每一個元素應用某個指定的函數的習慣,SparkR在RDD類上提供了SparkR專有的transformation方法:lapply()、lapplyPartition()、lapplyPartitionsWithIndex(),分別對應於Scala API的map()、mapPartitions()、mapPartitionsWithIndex()。

  DataFrame APISpark 1.3版本引入了DataFrame API。相較於RDD API,DataFrame API更受社區的推崇,這是因為:

  DataFrame的執行過程由Catalyst優化器在內部進行智能的優化,比如過濾器下推,表達式直接生成字節碼。

  基於Spark SQL的外部數據源(external data sources) API訪問(裝載,保存)廣泛的第三方數據源。

  使用R或Python的DataFrame API能獲得和Scala近乎相同的性能。而使用R或Python的RDD API的性能比起Scala RDD API來有較大的性能差距。

  Spark的DataFrame API是從R的 Data Frame數據類型和Python的pandas庫借鑒而來,因而對於R用戶而言,SparkR的DataFrame API是很自然的。更重要的是,SparkR DataFrame API性能和Scala DataFrame API幾乎相同,所以推薦盡量用SparkR DataFrame來編程。

  目前SparkR的DataFrame API已經比較完善,支持的創建DataFrame的方式有:

  從R原生data.frame和list創建

  從SparkR RDD創建

  從特定的數據源(JSON和Parquet格式的文件)創建

  從通用的數據源創建

  將指定位置的數據源保存為外部SQL表,並返回相應的DataFrame

  從Spark SQL表創建

  從一個SQL查詢的結果創建

  支持的主要的DataFrame操作有:

  ·數據緩存,持久化控制:cache(),persist(),unpersist()

  數據保存:saveAsParquetFile(), saveDF() (將DataFrame的內容保存到一個數據源),saveAsTable() (將DataFrame的內容保存存為數據源的一張表)

  集合運算:unionAll(),intersect(), except()

  Join操作:join(),支持inner、full outer、left/right outer和semi join。

  數據過濾:filter(), where()

  排序:sortDF(), orderBy()

  列操作:增加列- withColumn(),列名更改- withColumnRenamed(),選擇若干列 -select()、selectExpr()。為了更符合R用戶的習慣,SparkR還支持用$、[]、[[]]操作符選擇列,可以用$<列名> <- 的語法來增加、修改和刪除列

  RDD map類操作:lapply()/map(),flatMap(),lapplyPartition()/mapPartitions(),foreach(),foreachPartition()

  數據聚合:groupBy(),agg()

  轉換為RDD:toRDD(),toJSON()

  轉換為表:registerTempTable(),insertInto()

  取部分數據:limit(),take(),first(),head()

  編程示例總體上看,SparkR程序和Spark程序結構很相似。

  基於RDD API的示例

  要基於RDD API編寫SparkR程序,首先調用sparkR.init()函數來創建SparkContext。然后用SparkContext作為參數,調用parallelize()或者textFile()來創建RDD。有了RDD對象之后,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各種transformation和action操作。下面的代碼是用SparkR編寫的Word Count示例:

  library(SparkR) #初始化SparkContext sc <- sparkR.init("local", "RWordCount") #從HDFS上的一個文本文件創建RDD lines <- textFile(sc, "hdfs://localhost:9000/my_text_file") #調用RDD的transformation和action方法來計算word count #transformation用的函數是R代碼 words <- flatMap(lines, function(line) { strsplit(line, " ")[[1]] }) wordCount <- lapply(words, function(word) { list(word, 1L) }) counts <- reduceByKey(wordCount, "+", 2L) output <- collect(counts)

  基於DataFrame API的示例

  基於DataFrame API的SparkR程序首先創建SparkContext,然后創建SQLContext,用SQLContext來創建DataFrame,再操作DataFrame里的數據。下面是用SparkR DataFrame API計算平均年齡的示例:library(SparkR) #初始化SparkContext和SQLContext sc <- sparkR.init("local", "AverageAge") sqlCtx <- sparkRSQL.init(sc) #從當前目錄的一個JSON文件創建DataFrame df <- jsonFile(sqlCtx, "person.json") #調用DataFrame的操作來計算平均年齡 df2 <- agg(df, age="avg") averageAge <- collect(df2)[1, 1]

  對於上面兩個示例要注意的一點是SparkR RDD和DataFrame API的調用形式和Java/Scala API有些不同。假設rdd為一個RDD對象,在Java/Scala API中,調用rdd的map()方法的形式為:rdd.map(…),而在SparkR中,調用的形式為:map(rdd, …)。這是因為SparkR使用了R的S4對象系統來實現RDD和DataFrame類。

  架構SparkR主要由兩部分組成:SparkR包和JVM后端。SparkR包是一個R擴展包,安裝到R中之后,在R的運行時環境里提供了RDD和DataFrame API。

  

 

  圖1 SparkR軟件棧

  SparkR的整體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SparkR架構

  R JVM后端SparkR API運行在R解釋器中,而Spark Core運行在JVM中,因此必須有一種機制能讓SparkR API調用Spark Core的服務。R JVM后端是Spark Core中的一個組件,提供了R解釋器和JVM虛擬機之間的橋接功能,能夠讓R代碼創建Java類的實例、調用Java對象的實例方法或者Java類的靜態方法。JVM后端基於Netty實現,和R解釋器之間用TCP socket連接,用自定義的簡單高效的二進制協議通信。

  R Worker

  SparkR RDD API和Scala RDD API相比有兩大不同:SparkR RDD是R對象的分布式數據集,SparkR RDD transformation操作應用的是R函數。SparkR RDD API的執行依賴於Spark Core但運行在JVM上的Spark Core既無法識別R對象的類型和格式,又不能執行R的函數,因此如何在Spark的分布式計算核心的基礎上實現SparkR RDD API是SparkR架構設計的關鍵。

  SparkR設計了Scala RRDD類,除了從數據源創建的SparkR RDD外,每個SparkR RDD對象概念上在JVM端有一個對應的RRDD對象。RRDD派生自RDD類,改寫了RDD的compute()方法,在執行時會啟動一個R worker進程,通過socket連接將父RDD的分區數據、序列化后的R函數以及其它信息傳給R worker進程。R worker進程反序列化接收到的分區數據和R函數,將R函數應到到分區數據上,再把結果數據序列化成字節數組傳回JVM端。

  從這里可以看出,與Scala RDD API相比,SparkR RDD API的實現多了幾項開銷:啟動R worker進程,將分區數據傳給R worker和R worker將結果返回,分區數據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這也是SparkR RDD API相比Scala RDD API有較大性能差距的原因。

  DataFrame API的實現

  由於SparkR DataFrame API不需要傳入R語言的函數(UDF()方法和RDD相關方法除外),而且DataFrame中的數據全部是以JVM的數據類型存儲,所以和SparkR RDD API的實現相比,SparkR DataFrame API的實現簡單很多。R端的DataFrame對象就是對應的JVM端DataFrame對象的wrapper,一個DataFrame方法的實現基本上就是簡單地調用JVM端DataFrame的相應方法。這種情況下,R Worker就不需要了。這是使用SparkR DataFrame API能獲得和ScalaAPI近乎相同的性能的原因。

  當然,DataFrame API還包含了一些RDD API,這些RDD API方法的實現是先將DataFrame轉換成RDD,然后調用RDD 的相關方法。

  展望SparkR目前來說還不是非常成熟,一方面RDD API在對復雜的R數據類型的支持、穩定性和性能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DataFrame API在功能完備性上還有一些缺失,比如對用R代碼編寫UDF的支持、序列化/反序列化對嵌套類型的支持,這些問題相信會在后續的開發中得到改善和解決。如何讓DataFrame API對熟悉R原生Data Frame和流行的R package如dplyr的用戶更友好是一個有意思的方向。此外,下一步的開發計划包含幾個大的特性,比如普渡大學正在做的在SparkR中支持Spark Streaming,還有Databricks正在做的在SparkR中支持ML pipeline等。SparkR已經成為Spark的一部分,相信社區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使用SparkR,也會有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對SparkR的貢獻,其功能和使用性將會越來越強。

  總結Spark將正式支持R API對熟悉R語言的數據科學家是一個福音,他們可以在R中無縫地使用RDD和Data Frame API,借助Spark內存計算、統一軟件棧上支持多種計算模型的優勢,高效地進行分布式數據計算和分析,解決大規模數據集帶來的挑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parkR必將成為數據科學家在大數據時代的又一門新利器。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