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幾個經典的題目詳解


直接看題目,先不要急着看答案 先自己思考,收獲更多

var out = 25,
   inner = {
        out: 20,
        func: function () {
            var out = 30;
            return this.out;
        }
    };
console.log((inner.func, inner.func)());
console.log(inner.func());
console.log((inner.func)());
console.log((inner.func = inner.func)());

25,20,20,25

代碼解析:這道題的考點分兩個 
1.作用域
2.運算符(賦值預算,逗號運算)

先看第一個輸出:25,因為(inner.func, inner.func)是進行逗號運算符,逗號運算符就是 運算前面的,
返回最后一個,舉個栗子

var i=0,j=1,k=2;
console.log((i++,j++,k))//返回的是k的值 2 ,如果寫成k++的話  這里返回的就是 3
console.log(i);//1
console.log(j);//2
console.log(k);//2   

回到原題(inner.func, inner.func)就是返回inner.func而inner.func只是一個匿名函數 
function () {
    var out = 30;
    return this.out;
}
而且這個匿名函數是屬於window的
則變成了
(function () {
    var out = 30;
    return this.out;
})()
此刻的this--》window

所以out 是25

第二和第三個console.log的作用域都是 foo,也就是他們執行的其實是
foo.func();
foo作用域中是有out變量的,所以結果是20

第四個console.log
考查的是一個等號運算inner.func = inner.func 其實返回的是運算的結果,
舉個栗子
var a=2,b=3;
console.log(a=b)//輸出的是3
所以inner.func = inner.func 返回的也是一個匿名函數
function () {
    var out = 30;
    return this.out;
}

此刻 道理就和第一個console.log一樣了 輸出的結果是 25

if (!("a" in window)) {
    var a = 1;
}
alert(a);







代碼解析:如果window不包含屬性a,就聲明一個變量a,然后賦值為1。

你可能認為alert出來的結果是1,然后實際結果是“undefined”。要了解為什么,
需要知道JavaScript里的3個概念。

首先,所有的全局變量都是window的屬性,語句 var a = 1;等價於window.a = 1;

你可以用如下方式來檢測全局變量是否聲明:"變量名稱" in window
第二,所有的變量聲明都在范圍作用域的頂部,看一下相似的例子:   

alert("b" in window);
var b;

此時,盡管聲明是在alert之后,alert彈出的依然是true,這是因為JavaScript引擎
首先會掃墓所有的變量聲明,然后將這些變量聲明移動到頂部,最終的代碼效果是這樣的:

var a;
alert("a" in window);
這樣看起來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alert結果是true了。

第三,你需要理解該題目的意思是,變量聲明被提前了,
但變量賦值沒有,因為這行代碼包括了變量聲明和變量賦值。

你可以將語句拆分為如下代碼:

var a;    //聲明
a = 1;    //初始化賦值
當變量聲明和賦值在一起用的時候,JavaScript引擎會自動將它分為兩部以便將變量聲明提前,
不將賦值的步驟提前是因為他有可能影響    代碼執行出不可預期的結果。

所以,知道了這些概念以后,重新回頭看一下題目的代碼,其實就等價於:

var a;
if (!("a" in window)) {
    a = 1;
}
alert(a);
這樣,題目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首先聲明a,然后判斷a是否在存在,如果不存在就賦值為1,
很明顯a永遠在window里存在,這個賦值語    句永遠不會執行,所以結果是undefined。

提前這個詞語顯得有點迷惑了,你可以理解為:預編譯。

   var a = 1;

   var b = function a(x) {
            x && a(--x);
        };
 
   alert(a);


這個題目看起來比實際復雜,alert的結果是1;這里依然有3個重要的概念需要我們知道。

首先,在題目1里我們知道了變量聲明在進入執行上下文就完成了;第二個概念就是函數聲明也是提前的,
所有的函數聲明都在執行代碼之前都已經完成了聲明,和變

量聲明一樣。澄清一下,函數聲明是如下這樣的代碼:

function functionName(arg1, arg2){
    //函數體
}
如下不是函數,而是函數表達式,相當於變量賦值:

var functionName = function(arg1, arg2){
       //函數體
   };
澄清一下,函數表達式沒有提前,就相當於平時的變量賦值。

第三需要知道的是,函數聲明會覆蓋變量聲明,但不會覆蓋變量賦值,為了解釋這個,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function value(){
    return 1;
}
var value;
alert(typeof value);    //"function"
盡快變量聲明在下面定義,但是變量value依然是function,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
函數聲明的優先級高於變量聲明的優先級,但如果該    變量value賦值了,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function value(){
    return 1;
}
var value = 1;
alert(typeof value);    //"number"
該value賦值以后,變量賦值初始化就覆蓋了函數聲明。

重新回到題目,這個函數其實是一個有名函數表達式,函數表達式不像函數聲明一樣可以覆蓋變量聲明,
但你可以注意到,變量b是包含了該函數表達式,而該函數表達式的名字是a;不同的瀏覽器對a這個名
詞處理有點不一樣,在IE里,會將a認為函數聲明,所以它被變量初始    化覆蓋了,就是說如果調用a(–x)的
話就會出錯,而其它瀏覽器在允許在函數內部調用a(–x),因為這時候a在函數外面依然是數字。
基本上,IE里調用b(2)的時候會出錯,但其它瀏覽器則返回undefined。

理解上述內容之后,該題目換成一個更准確和更容易理解的代碼應該像這樣:

var a = 1,
    b = function(x) {
    x && b(--x);
    };
alert(a);
這樣的話,就很清晰地知道為什么alert的總是1了。

function a(x) {
    return x * 2;
}
var a;
alert(a);

這個題目比較簡單:即函數聲明和變量聲明的關系和影響,遇到同名的函數聲明,不會重新定義

4、function b(x, y, a) {
        arguments[2] = 10;
        alert(a);
    }
    b(1, 2, 3);

關於這個題目,ECMAsCRIPT 262-3的規范有解釋的。

活動對象是在進入函數上下文時刻被創建的,它通過函數的arguments屬性初始化。
arguments屬性的值是Arguments對象.
關於 Arguments對象的具體定義,看這里:ECMAScript arguments 對象

    function a() {
        alert(this);
    }
    a.call(null);

 
這個題目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也是最詭異的!關於這個題目,我們先來了解2個概念。

這個問題主要考察 Javascript 的 this 關鍵字,具體看這里:

關於Javascript語言中this關鍵字的用法

關於 a.call(null);  根據ECMAScript262規范規定:如果第一個參數傳入的對象調用者是null
或者undefined的話,call方法將把全局對象(也就是window)作為this的值。所以,
不管你什么時候傳入null,其this都是全局對象window,所以該題目可以理解成如下代碼:
function a() {
    alert(this);
}
a.call(window);
所以彈出的結果是[object Window]就很容易理解了。

var a={}, b={key:'b'}, c={key:'c'}; 

a[b]=123; a[c]=456;

 console.log(a[b]);//456

 

原因:當使用一個引用類型·當做某個對象的屬性來賦值,都會隱式的調用toString()方法

在執行a[b] = 123的時候,會用b作key,而b是個對象,實際執行的是a[b.toString()] = 123,即a['[object Object]'] = 123,

同理執行a[b] = 456時,實際執行的是a[c.toString()] = 456,即a['[object Object]'] = 456

由於b.toString()和c.toString()都等於'[object Object]',等於在同一個key上賦值了,后者覆蓋了前者,所以為456.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