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表是指路由器或者其他互聯網網絡設備上存儲的一張路由信息表,該表中存有到達特定網絡終端的路徑。路由表中含有網絡周邊的拓撲信息。路由表建立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實現路由協議和靜態路由選擇。
路由表的分類:
1.靜態路由表
由系統管理員實現設置好的固定的路由表稱之為靜態路由表,一邊是在安裝系統的時候就根據而網絡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他不會隨着未來網絡結構的改變而改變。
特點:
1.它允許對路由行為進行精確地控制
2.減少了網絡的流量
3.是單向的
4.配置簡單
2.動態路由表
動態路由表是由路由器根據網絡系統的運行狀況而自動調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絡運行狀況,在需要時自動急速三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特點:
1.節點增刪時工作量少
2.網絡拓撲變化,協議自動調整。
3.配置不容易出錯
4.對網絡擴容性好
5.需要占用路由資源
路由表需要一個建立過程,建立過程其實就是初始化路由表,不同的網絡操作系統有不同的初始化方式,大體來說常見的有三種:
第一種:路由器啟動時,從外村讀入一個完整的尋徑表,常駐內存使用;系統關閉時再將當前路由表(可能經過刷新),寫回外存,供下次使用
第二種:系統啟動時,只提供一個空表,通過執行顯式指令(比如批處理文件中的指令)來填充。
第三種:系統啟動時,從與本路由器直接相連的各網絡地址中,推導出一組初始路由,當然通過初始路由只能訪問相連網上的主機。
顯見,無論那種情況,初識路由表總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斷地運行過程加以補充,這就是路由表的刷新。RIP正是用於路由表的維護和刷新,RIP協議中的路由舒心素散發是距離向量算法,他采取的初始化方法為第三種。
每個距離矢量表項包括兩個部分:到達目的節點的最佳輸出路線,和到達目的節點所需時間或者距離,通信子網中的其他每個路由器在表中占有一個表項,並作為該表項的索引。每隔一段時間,路由器會向所有鄰居節點發送它到每一個目的節點的距離表,同時他也接受每個鄰居節點發來的距離表。這樣依次類推,經過一段時間后便可將網絡中各路由器所獲得的距離矢量信息在各路由器上統一起來,這樣各路由器只需查看這個距離矢量表就可以為不同來源分組找到一條最佳的路由。
路由表中每一項路由具有五個屬性,在此我們將它分為四個部分:
1.網絡地址、網絡掩碼:網絡地址和網絡掩碼相與的結果用於定義本地計算機可以到達的目的網絡的范圍。通常情況下,網絡目的地址方為包含以下四種:
1.主機地址:某個特定主機的網絡地址
2.子網地址:某個特定的子網的網絡地址
3.網絡地址:某個特定網絡的網絡地址
4.默認路由:所有未在路由表中指定的網絡地址。
在添加路由時,Windows要求輸入的網絡地址和網絡子網掩碼相遇后必須等於網絡地址,否則路由添加會失敗。
2.網關(Gateway,又稱為下一跳服務器):在發送IP數據包是,網關定義了針對特定網絡目的地址,數據包發送到下一跳服務器。如果是本地計算機直接連接到的網絡,網關通常是本地計算機對應的網絡接口,但是此時接口必須和網關保持一致;如果是遠程網絡或默認路由,網關通常是本地計算機所連接到網絡上的某個服務器或路由。
3.接口(Interface):接口定義了針對特定的網絡目的地址,本地計算機用於發送數據包的網絡接口。網關必須位於和接口相同的子網(默認網關除外),否則造成了在使用此路由項時需調用其他路由項,從而導致路由死鎖。
4.躍點數(Metric):躍點數用於指出路由的成本,通常情況下代表到達目標地址所需要經過的躍點數量,一個躍點代表經歷一個路由器。躍點數越低,代表路由成本越低,躍點數越高,代表路由成本越高。當具有多條到達相同目的網絡的路由項時,TCP/IP會選擇具有更低躍點數的路由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