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web應用的誕生(2)--使用模板


經過了第一章的內容,已經可以做出一些簡單的頁面,首先用這種方式做一個登錄頁面,首先要創建一個login的路由方法:

@app.route("/login",methods=["GET"])
def login():
    html="<form method='post'>" \
         "<table>" \
         "<tr><td>請輸入用戶名</td><td><input type='text' name='username'/></td></tr>" \
         "<tr><td>請輸入密碼</td><td><input type='password' name='password'/></td></tr>" \
         "<tr><td><input type='submit' value='登錄'/></td></tr>" \
         "</table>" \
         "</post>"
    return html

這個頁面返回后是一個簡單的登錄頁,顯示結果如下:

然后是一個登錄的post返回頁:

@app.route("/login",methods=["POST"])
def loginPost():
    username=request.form.get("username","")
    password=request.form.get("password","")
    if username=="test" and password=="123" :
        return "登錄成功"
    else:
        return "登錄失敗"

輸入test和123后,顯示登錄成功

功能上當然是實現了,但是從其他方面來說,卻很難說它是一個能夠實際應用的程序,即使不考慮js腳本和css樣式表,就從簡簡單單的維護來說,就是一場噩夢,比如說像增加一個驗證碼框,我想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愉快的工作。

所以,首先來說,我們要把頁面html部分獨立出來,這點,flask提供了jinja2模板引擎來實現。

jinja2模板引擎同樣符合flask最基礎的約定,即眾多配置中都有一個基礎的默認值,相對jinja2來說,有一個最重要的默認值,即模板文件放在templates文件夾,這個文件夾雖然可以自定義,但目前來說,使用默認值已經足夠了。

好,首先在PyCharm的項目根目錄創建templates文件夾,然后在文件夾內創建login.html文件,當然目錄結構如下:

在login.html中輸入代碼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歡迎您登陸--牛博客</title>
    </head>
    <body>
        <form method='post'>
            <table>
            <tr><td>請輸入用戶名</td><td><input type='text' name='username'/></td></tr>
            <tr><td>請輸入密碼</td><td><input type='password' name='password'/></td></tr>
            <tr><td><input type='submit' value='登錄'/></td></tr>
            </table>
        </form>
    </body>
</html>

代碼很簡單,也名沒有進行樣式方面的美化,其實目前就我來說,僅僅是因為有了智能感知,就有足夠的理由使用模板了,然后,對default.py的login方法進行修改代碼為:

from flask import render_template #頭部,引入模板渲染方法

@app.route("/login",methods=["GET"])
def login():
    return render_template("/login.html")  #渲染模板,默認找templates文件夾下的login.html文件

由於html模板內的代碼和直接直接寫在py文件中的一樣,所以此時刷新頁面,顯示效果和剛剛相同,雖然顯示效果沒有明顯的改觀,但此時如果修改html中的某一元素,則會方便很多。

關於jinja2模板引擎還支持一些更強大的功能,比如使用index做一些說明:

基本用法

修改default.py中的部分代碼為:

from flask import render_template #頁頭,導入渲染函數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render_template("index.html",site_name='myblog')

index.html中的代碼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site_name}}</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site_name}} </h1>
</body>
</html>

flask的render_template函數支持多參數,其中函數的第一個參數為模板名,之后可以提供若干參數,均為鍵值對,為模板中的變量提供數據。如此例子中,為site_name提供了myblog的值,而模板內使用{{參數名}}來表示一個變量

此時瀏覽器輸入地址輸出結果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myblog</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myblog </h1>
</body>
</html>

jinja2模板還提供了一些變量過濾器,如代碼: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site_name|upper}}</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site_name}} </h1>
</body>
</html>

這時輸出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MYBLOG</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myblog </h1>
</body>
</html>

常用過濾器如下

safe 不轉義
capitalize 首字母大寫
lower 轉換為小寫
upper 轉換為大寫
trim 去收尾空格
striptages 去除html標簽

除此之外,Jinja2的變量還可以是一些復雜類型,甚至可以使用一些復雜類型的常用方法,如: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site_name[2:]}}</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site_name}} </h1>
</body>
</html>

這時輸出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blog</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myblog </h1>
</body>
</html>

控制語句

控制語句是一個模板的基本功能,同樣的jinja2也提供了相應的功能:

選擇
{% if name=='test' %}
	這是測試
{% else %}
	{{name}},你好
{% endif %}

循環
<ul>
	{% for blog in blogs%}
		{{ blog.title }}
	{% endfor%}
</ul>

除了這些基本用法,模板還為一些代碼的重復使用提供了宏的功能,如將如下代碼寫入macros.html文件中

{% macro  render_title(blog)%}
	<li>{{blog.title}}</li>
{% endmacro%}

然后在之前的模板中:

{% import 'macros.html' as macros %}
<ul>
	{% for blog in blogs %}
		{{ macros.render_title(blog) }}
	{% endfor %}
</ul>

執行結果與之前的完全相同

Jinja2還提供了一個更為強大的功能,即模板繼承,這個個人感覺有點像java的sitemesh框架,它首先需要創建一個base.html的基模板:

<!DOCTYPE html>
<html>
<head>
    {% block head %}
    <meta charset="UTF-8">
    <title>{% block title%} {% endblock %} - 牛博客</title>
    <script src="http://cdn.bootcss.com/jquery/2.2.4/jquery.min.js"></script>
    {% endblock %}
</head>
<body>
    {% block body %}
    {% endblock %}
</body>
</html>

其中block標簽的意思表示在子模板中可以修改,具體到此例子,則可修改的部分為 head,title,body。下面為子模板代碼:

{% extends "base.html" %}
{% block title %}{{site_name[2:]}}{% endblock %}
{% block head %}
    {{super()}}
{% endblock %}

{% block body %}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site_name}} </h1>
{% endblock %}

此時執行結果仍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blog</title>
</head>
<body>
<h1>這個站點的名字為 myblog </h1>
</body>
</html>

現在有了模板引擎,不管怎么說,僅僅就頁面層來說,已經可以很輕松的做出一些不錯的功能了,但很明顯,現在的界面還不是很美觀,下一章將把現在主流的前端框架bootstrap與flask框架進行整合。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