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車距?大部分新手在剛開始駕駛汽車的時候都會遇到判斷車距的困難。下面小編將詳細講述一下各種判斷車距的方法。
判斷后車距離,確定是否能夠變線。
判斷隔壁車道的車子位於我們駕駛車輛側后方多遠,我們一般是通過兩側外后視鏡進行觀察的。在使用后視鏡判斷車距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調節好車輛座椅以及后視鏡角度。調節的方法可參看以下這篇文章:汽車后視鏡的正確調整方法
左側后視鏡如何判斷車距:
中國路上行駛的車輛都為左舵車,駕駛員位於車輛的左側,因而對於車輛左側的視野比較好掌握。而通過后視鏡判斷左側車道后車的距離,我們推薦使用以下方法:
后車車身已經進入后視鏡虛線左側的危險區域,說明后車與你的車車距很近,此時不能轉向。
后車車身左側已貼近安全區與危險區邊界,我們應該提高警惕,但此時打燈轉向依然是安全的。
后車在安全區,位於后視鏡中央,說明后車與你的車車距有15-20米,可以正常地進行轉向操作。
后車在安全區內,位於后視鏡中央靠右的位置,說明后車與你的車車距較大,可以正常地進行轉向操作。
上面提到的四種情況下,兩車實測距離可參看上圖。
右側后視鏡如何判斷車距:
由於駕駛員位於車輛的左側,因而右側車道的情況較難掌握,而且左側外后視鏡盲區比右側的大,所以在判斷后車距離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后車占據后視鏡一半的區域,車身只有一半被看到。此時,后車離你的車距離很近,你的車應保持現有車道行駛,不應轉向。
后車占據外后視鏡一半的區域,能看到整台車。此時,后車離你的車距離約有10米,在車速較慢的情況下可以打燈后進行轉向操作。
后車占據外后視鏡1/3的區域,能看到整台車。此時,后車離你的車距離約有15米,可以進行轉向操作。
后車占據外后視鏡1/4的區域,能看到整台車。此時,后車離你的車距離約有24米,可以進行轉向操作。
上面提到的四種情況下,兩車實測距離可參看上圖。
雖然后視鏡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后車距離,但是由於盲區的無法完全消除,我們在轉向前除了要看外后視鏡還得扭頭去看看左右側窗外是否有車,這樣才能確保轉向時的安全。關於車輛盲區,我們可以參看以下這篇文章。
判斷前后車距離,確定是否保持安全間距。
跟車太近是造成追尾事故的主要原因。作為前車,我們應該避免后車跟車太近,如后車車速太高我們應該盡量讓其先通過;作為后車,我們應該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避免緊急情況制動不及而發生事故。
通過目測判斷前車距離:
與前車的距離是通過目測車輛前部遮擋前車后部的面積來確定的。車型不同,其前部視野不同,因而不同車型判斷前車距離的標准也不一樣,需要車主根據自己車輛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本文僅介紹判斷車距的一般方法。我們測試使用的車型是一台本田鋒范以及一台長城賽弗,賽弗作為前車。
前車的輪胎下緣能夠被看到,此車前車離后車距離5米。
前車的保險杠下緣能夠被看到,此車前車離后車距離1.2米。我們的前車是一台SUV,底盤較高。如果前車是轎車,則在此車距下,在后車內已看不到前車的保險杠上緣了。
前車的保險杠上緣能夠被看到,此時前車離后車距離0.5米。我們的前車是SUV,底盤較高。如果前車是轎車,則在此車距下,在后車內已看不到前車牌照的一小半了。
通過內后視鏡判斷后車距離:
通過后車在后視鏡中影像的位置可以大體判斷出后車離本車的距離。和通過目測測量前車距離一樣,不同車型判斷后車距離的標准不一樣,需要車主根據自己車輛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在這里我們僅介紹一般的方法。
后車進氣格柵被完全遮蔽,此時后車離前車距離3米。在慢速跟着時,此距離仍為安全距離;如車速較高則應加速或變道避免與后車距離過近。
后車前保險杠被完全遮蔽,此時后車離前車距離8米。如車速較高,應加速或變線保持與后車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后車的輪胎下緣能夠被看到,此時后車離前車距離23米。在此車距下,安全速度約為25公里/小時。
法律規定的安全車距: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車速超過每小時100公里時,安全車距為100米以上;車速低於每小時100公里時,最小安全車距不得少於50米。
交管部門解釋,當機動車時速為60公里時,行車間距應為60米以上;時速為80公里時,行車間距為80米以上,以此類推。
判斷車前人的距離,避免被撞車黨坑蒙拐騙。
通過判斷車輛前部遮擋前面行人身體上的不同部位可以判斷出行人與車輛前部的大概位置。清楚了前面行人的大概位置,對於在行人稠密的街道駕車就能做到心里有數了;撞車黨要坑你的錢也就沒那么容易了。判斷車前行人的具體方法可以參看下圖。
前面行人的腳剛好可以從車內看到,此時車子與行人的距離為5.5米。(圖中行人高度為1.8米)
前面行人的膝蓋部位剛好被遮住,此時車子與行人的距離是2.2米。
前面行人的臀部剛好被遮住,此時車子與行人的距離是0.3米。在相同距離的情況下,SUV車型由於車身較高,從車內只能看到行人的腰部了。為避免與行人發生擦碰,此時我們應該停車,讓行人遠離后再繼續行駛。
總結:
經過一輪實測,我們得出了保持安全車距的方法,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
向左變線時,車子位於左側外后視鏡中央或靠右位置時,轉向是較為安全的。
向右變線時,車子占據后視鏡1/3橫向寬度或更少時,轉向是較為安全的。
慢速跟車時,看到前車輪胎下緣接地處時,車距約為5米,保持這個距離跟車較為安全。當已看不到前車后保險杠時,距離已較近,應立即停止前進。
和后車保持的安全車距應根據當前車輛行駛速度而定。當在內后視鏡中剛好完整地看到后車時,前后車間距約為25米,此時的安全車速為25公里/小時。不同車速下的安全車距數值可參看第三頁末尾關於安全行車距離的描述。
為保證車子不撞到車前的行人,我們應該確保時刻看到前面行人的大腿,這樣的話就能讓車子與行人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擦碰。(作者:常慶林)
★如何用后視鏡判斷車距
后視鏡是汽車中一個簡單而又重要的配件,車輛行駛在路上,后視鏡特別是車輛的外后視鏡使用頻率絕對是最高的。雖然它看似不起眼,但卻是駕駛員的“眼”,沒它甚至直接影響到行車安全,那么小小的外后視鏡你會用么?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內、外后視鏡的調節方法及如何正確使用后視鏡來判斷車距。
一、用外后視鏡判斷車距
● 如何調節外后視鏡?
關於后視鏡的調整目前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只要以盡可能的縮小視覺盲區,駕駛員觀察舒服為原則就可以。當然網絡中也有不少關於后視鏡調整的介紹,我們也結合了自身的經驗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駕駛員將座椅調整至合適的位置,此時觀察兩側后視鏡,將后視鏡展開后,可以從鏡面中觀察到自己的車身,並且車身面積不要超過鏡像的1/4就是合理范圍。
第二步就是進行高低調節,原則上從兩側后視鏡中觀察車后景象,使遠處地平面處於鏡像中央即可。不過一些朋友習慣將右側后視鏡角度調低,以便於更好的在倒車時觀察右側路況,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錯,只是角度不要過低,以遠處地平線為基准,路面面積不要超過2/3的鏡面面積都是合理的范圍。
車內的中央后視鏡調整起來會相對容易一些,保持正確坐姿,將后窗映射在后視鏡的中央,並且保持后視鏡內的地平線維持在鏡面中央即可。
● 大視野外后視鏡的作用和效果
有些為了盡可能的縮小盲區范圍或者覺得自己的車外后視鏡太小,不少車主會在購車后選裝大視野外后視鏡。大視野后視鏡是通過凸面鏡的原理,將成像范圍擴大,以最大可能的縮小視覺盲區,從這點來看確實效果很明顯,不過鏡面中的景物有所變形,距離感會造成偏差。另外,有些品牌的車在外后視鏡上也使用的帶有曲率的外后視鏡,用來增大外側的視覺區域。
『看到后視鏡上的虛線了嗎,虛線左側就是類似大視野功能』
『外后視鏡的區別』
『內后視鏡的區別』
當然無論什么樣的后視鏡,無論怎樣的調節都只是盡可能的縮小盲區范圍,視線上的盲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要時轉身回頭才是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 如何通過外后視鏡判斷車距?
聊完了后視鏡的調節我們再來說說后視鏡的使用,后視鏡是用來觀察后方情況的,但是如何通過后視鏡判斷車距來服務於自己的駕駛行為,可能就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了。網絡中有不少通過后視鏡判斷車距的小竅門,比如車占后視鏡的面積和距離的關系,至於方法是否准確,今天我們也親身體驗了一把。
本次使用的車為Jeep指南者和老款馬自達6,選用這兩個車主要考慮的是一個典型的三廂車,一個是SUV(兩廂),這樣在外后視鏡使用上模擬代表大多數車的情況。而在實際模式測試上,兩廂車和三廂車在后視鏡判斷車距的情況是一樣的,因此下文將統一說外后視鏡在各種情況下判斷車距的情況。
場景1:后車充滿外后視鏡
我們分別將兩輛測試車輪流換位進行測試,當后車充滿后視鏡后,按照網絡中的描述,此時前后車差距應為3米,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我們下車進行測量。當指南者在前時,此時輛車相距果然為3米,不過馬自達6在前的情況下距離增加至3.5米,應該說網絡中的說法基本屬實。當后車將后視鏡充滿時,輛車距離已經很近,此時並線將非常危險。
場景2:后車充滿后視鏡的2/3
通過實驗,指南者和馬自達6分別在前方時,離后車的距離分別為5.5米和6米,與網絡中描述的5米距離相差不多,在日常行車中,這樣的距離也是相對安全的。
場景3:后車充滿后視鏡的1/2
通過實驗,指南者和馬自達6分別在前方時,后車充滿后視鏡1/2時離后車的距離分別為7米和8米,與網絡中描述的9米距離有所差異。在日常行車且車速較慢時,這樣的距離可以進行並線等操作,不過車速較快時或者再高速路行駛的,這樣的距離進行超車或者前車急剎車極容易造成事故的發生。
場景4:后車充滿后視鏡的1/3
通過實驗,指南者和馬自達6分別在前方時,后車充滿后視鏡1/3時離后車的距離分別為10.5米和11.7米,與網絡中描述的12米距離相差不多。在日常行車時這樣的距離基本算是比較安全的距離,不過在高速公路或車速較快的環境下,並線還是要格外小心。
● 實驗總結:
通過實驗不難看出,網絡中關於后視鏡判斷車距的竅門有一定的依據,不過不同車型間還是會存在一些差異,這樣的差異主要來自於后視鏡面積的不同,這點需要特別注意。對於后視鏡面積較大的SUV及MPV車型來說,后車需距離足夠近才會占滿后視鏡,而小車由於后視鏡較小,因此無需離得很近就很容易被后車“填滿”,所以實際操作中還要區別對待。不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遠的車距並線才更加安全,從實驗來看,從后視鏡中觀察后車不足后視鏡面積1/3甚至更小時在進行並線相對來說會更加安全一些。
● 加裝大視野后視鏡的變化
上文中提到了,如今為了縮小視覺盲區,不少朋友選擇大視野后視鏡。雖然盲區有所減小,但是大視野后視鏡的工作原理會將鏡面中反射的物體形態造成變化,同時對於距離的判斷也會有所偏差,使用大視野后視鏡的車輛是否還能遵循這套判斷標准呢,帶着疑問我們進行了第二次試驗。注:為了進行試驗我給馬自達6改裝了大視野外后視鏡。
場景1:后車充滿后視鏡
通過實驗,當后車充滿前車后視鏡時,此時前后車已經頭尾相接,沒有一點間距,可見大視野后視鏡在提高視野的同時,對於距離的錯覺也存在着。
場景2:后車充滿后視鏡的2/3
此時不加裝大視野外后視鏡的時候,次狀況兩車相距應該在五米左右,但是使用大視野后視鏡后,兩車間距僅為2.4米,距離縮小了一半。
場景3:后車充滿后視鏡的1/2
在未安裝大視野后視鏡的時候次狀態巨后車有8米左右的距離,在大視野后視鏡的使用狀態下,間距只有3.2米,距離大幅縮短。
場景4:后車充滿后視鏡的1/3
通過實驗,此時前后車相距僅為5.8米,與普通后視鏡相比距離縮小了一半。
● 實驗總結:
雖然大視野后視鏡確實可以縮小盲區,增大視野,但是由於鏡面成像上的不同,對於距離的判斷會嚴重失真,因此選擇大視野后視鏡的車主在實際駕車過程中,更要留出足夠的空間進行車輛操作,以免發生危險。
科學的使用和調節后視鏡可以有效的提高視線,縮小視覺盲區。但是后視鏡畢竟不是萬能的,無論什么樣的后視鏡產品,無論什么樣的調節角度都不可完全避免盲區的存在,因此勤觀察,必要時轉頭觀察才是最為有效的辦法。
同時后視鏡作為駕駛員的第三只眼,在行車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了解后視鏡形式,准確把握車與車之間的距離,才能保證行車的安全。
注:每款車的后視鏡大小可能不一樣,但基本使用情況還是相似的,如果您還有更好的使用方法可以在文章后面告訴我們。
二、用內后視鏡判斷車距
● 如何調節內后視鏡?
相對來說車內后視鏡的調節比較容易,首先保持合適的坐姿,然后將后窗映射在后視鏡的中央,並且保持后視鏡內的地平線維持在鏡面中央即可。
● 大視野內后視鏡的作用和效果
有些為了盡可能的縮小盲區范圍或者覺得自己的車外后視鏡太小,不少車主會在購車后選裝大視野外后視鏡。大視野后視鏡是通過凸面鏡的原理,將成像范圍擴大,以最大可能的縮小視覺盲區,從這點來看確實效果很明顯,不過鏡面中的景物有所變形,距離感會造成偏差。另外,有些品牌的車在外后視鏡上也使用的帶有曲率的外后視鏡,用來增大外側的視覺區域。
當然無論什么樣的后視鏡,無論怎樣的調節都只是盡可能的縮小盲區范圍,視線上的盲區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因此必要時轉身回頭才是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 如何通過內后視鏡判斷車距?
網絡中關於后視鏡判斷距離的方法有很多,不過我們發現這些方法都局限於外后視鏡,對於內后視鏡的使用及判斷方法並沒有提及。我們知道車內后視鏡在倒車時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究竟通過車內后視鏡能否進行車距判斷呢,我們今天繼續實驗。
本次使用的測試車為長城哈弗,沃爾沃S60和標致206,選用這三個車主要想檢驗SUV,三廂車,兩廂車對於內后視鏡把控距離的效果是否一致。
實驗方法:我們將三輛車分別停在前方,從后視鏡觀察后車位置,並且以后車前杠下側重疊前車后窗下沿,后車大燈重疊前車后窗下沿,后車前擋風下沿重疊前車后窗下沿為參考點,觀察駕駛不同車輛距離有無變化。
場景1:以后車前杠下沿與本車后窗下沿重合為准
SUV在前:SUV車身較高,視線自然不錯。此時內后視鏡可將后窗完全映射在鏡片內,雖然后窗面積不小,但是后窗的下沿並不低,這樣就造成反射視線相對較平,當后車前杠重疊視線后,此時兩車距離為12米。
三廂車在前:由於三廂車型坐姿較低,相對來說視線與地面的夾角很小,外加三廂車后窗角度很斜。因此雖然后視鏡面積和SUV車型相似,但是真正映射出的視野並不算大,觀察后車前杠重疊視線時,輛車相距長達16米。
兩廂車在前:但從內后視鏡的展示效果來看,兩廂車從視線上其實要比三廂車好一些,和SUV車型有些許類似,后窗角度偏執,可以使其出現在后視鏡中的視野有所提升。並且車窗面積相對於車身比例較大,因此觀察后視鏡當后車輪已經被蓋住時,兩車距離已經很近了,只有5米左右。
場景2:以機器蓋重疊視線邊緣為參考
SUV在前:與之前提到的原理一樣,由於車型類型和視線角度的原因,雖然從后視鏡觀察,后車格柵已經被擋住,但此時兩車仍有6.5米的車距。
三廂車在前:同樣的道理,三廂車后窗橫截面積小,並且一些車型尾部上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視線,不過此時距離后車還有一段距離,可達8.5米,算是一個安全距離。
兩廂車在前:后窗較直,面積又很大,這導致后車格柵重疊住駕駛員視線時輛車車距僅有2.5米左右,如果在中高速行駛時,可以輕點剎車提示后車保持車距。
場景3:視線邊緣與后車前方風玻璃下沿重合
SUV在前:雖然此時后車半個車身已經消失在鏡面之外,如果這時你在倒車,大可不用慌張。由於SUV車身高,輛車近距離停放,小車自然會被擋住半個車身,此時兩車相距大約有2.7米左右。
三廂車在前:對於三廂車來說,傾斜的后窗多少會影響視覺上的判斷,雖然同樣是擋風玻璃下沿重疊視線,但是考慮到視線和三廂車突出的尾部,此時輛車相距僅1.5米。
兩廂車在前:這是兩廂車需要注意,如果倒車入庫時,后視鏡中觀察后車逐漸被視線埋沒要非常小心了,因此兩廂車后視鏡內觀察的景象相對直觀,當后車格柵被埋沒進視線后,兩車僅有1米多的距離,並且當視線沒過機器蓋的一半時,兩車相距就已經很近了。
結論:
可能有人會問,外后視鏡判斷車距為什么不受車型影響,而內后視鏡卻被車型的不同影響如此之大呢?我們在下圖進行了一個展示。
如圖所示,中間的三廂車型由於坐姿低,后窗傾斜角度大,因此駕駛員的觀察視線並不好,后視鏡的視線角度與地平線夾角小,因此觀察同樣的標記物,實際距離最遠。
上方的SUV車型由於車身高,相對來說視野要開闊一些,可以觀察的范圍也就等大更廣,當標志物到達視線邊緣時,要比三廂車型的實驗距離偏近。
而兩廂車由於車身小巧,車窗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占車身比例不小,因此相對來說視線更好,當標志物到達兩廂車視線邊緣時,距離其實已經很近了。
基於以上幾點不難看出,車外后視鏡判斷車距不用太過考慮車型因素,大家差別並不算大。然而車內后視鏡判斷車距就很難給出明確標准了,與車輛造型,車身形態等等都有關系,因此我們通過三種常見車型給大家作為參考,在實際操作中各位也要針對各自車型的特點,找出適合自己的標志點來准確的判斷車距才最為保險。
另外還要補充一點,之前提到的大視野后視鏡會使視覺感受發生偏差,實際車距會比觀察時更近一些,這一情況在內后視鏡中也有所體現,不過不同的是,內后視鏡通常都能將后窗完全映射進來,再通過后窗作為參考去觀察后車在后窗中的位置就基本不會出現誤差情況了。(作者:郭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