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枚果子爛進了泥里。春天,果子爛進泥里的地方,長出了一棵小樹。
兒時的我,不明白地問爺爺:“果子爛掉的地方,為什么還能長出小樹呢?”
“因為果子的心沒有爛掉。”爺爺說。
“果子的心是什么呢?”我問。
“果子的心,就是果子的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種子。”爺爺說。
果子有一顆多么神奇的心啊!我想。
“一枚果子,縱使爛掉了,但只要它的‘心’不爛,只要它的‘心’不死,就有生機和希望。”爺爺說,“孩子,一個人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難和不幸,都要做一枚不死‘心’的果子。”
也是在小時候,我跟爺爺到菜地里割韭菜,爺爺手持鐮刀,從韭菜的根部,齊刷刷地把韭菜割掉。
“這樣割,韭菜不會割死嗎?”我擔心地問。
“韭菜是割不死的。”爺爺說。
“為什么韭菜割不死呢?”
“不但割不死,反而越割,長得越好,長得越快。”
“為什么呢?”
“也許,正是我們一次次去割它。”爺爺說。
當時,我並沒有明白韭菜為什么越割反而長得越好長得越快的道理。后來,隨着漸漸地長大,隨着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經受坎坷和挫折的磨礪,我慢慢懂得了:有時,激發我們生命活力的,恰恰是那些我們歷經的苦難,是那些歷經的苦難讓我們長出了一顆不“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