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中__index和__newindex實踐


【具有默認值的table】

我們都知道,table中的任何字段的默認值都是nil,但是通過元表,我們可以很容易的修改這一規定,代碼如下:

function setDefault(tb, defaultValue)
     local mt = {__index = function () return defaultValue end}
     setmetatable(tb, mt)
end

local tb1 = {x = 10, y = 20}
print(tb1.x, tb1.z)     --> 10 nil
setDefault(tb1, 100) -->設置默認值
print(tb1.x, tb1.z) --> 10 100 這里打印的就是默認值

可以看到,在代碼中,setDefault函數為所有需要默認值的table創建了一個新的元表。如果准備創建很多需要默認值得table,這種方法的開銷或許就比較大了。由於在元表中默認值defaultValue是與元方法關聯在一起的,所以setDefault無法為所有table都使用同一個元表。如果要讓具有不同默認值得table都使用同一個元表,那么就需要將每個元表的默認值存放在table本身中,可以使用一個額外的字段來存儲默認值。例如以下代碼:

local mt = {__index = function (t) return t.___ end}
function setDefault(tb, defaultValue)
     tb.___ = defaultValue       -- 非常謝謝hellowei犀利的review。具體請參見評論
     setmetatable(tb, mt)
end

上面代碼中的“___”是為了防止名字沖突而起的名字;如果這樣的話,你還擔心名字沖突,確保key在table中的唯一性,只需要創建一個新的table,並用它作為key即可,每一個新創建的table都是一個唯一的地址,比如以下代碼:

local key = {} -- 唯一的key
local mt = {__index = function (tb) return tb[key] end}

function setDefault(tb, defaultValue)
     tb[key] = defaultValue
     setmetatable(tb, mt)
end

【記錄table的訪問】

有的時候,一種特定的需求,我們需要記錄對一個table的所有訪問,不管是查詢還是更新,我們都需要記錄日志。這如何完成?我們都知道,元表中的__index和__newindex是在table中沒有所需要訪問的index時才發揮作用的,因此,只有將一個table保持為空,然后設置__index和__newindex元方法,才有可能記錄下來所有對它的訪問。

為了監視一個table的所有訪問,就應該為真正的table創建一個代理。這個代理就是一個空的table,其中__index和__newindex元方法可用於跟蹤所有的訪問,並將訪問重定義到原來的table上。這就是思路,接下來看代碼:

local t = {} --原來的table

-- 保持對原table的一個引用
local _t = t

-- 創建代理
t = {}

-- 創建元表
local mt = {
__index = function (t, k)
print("access to element " .. tostring(k))
return _t[k]
end,

__newindex = function (t, k, v)
print("update of element " .. tostring(k))
_t[k] = v
end
}

setmetatable(t, mt)

t.x = 10 -- update of element x
print(t.x) -- access to element x

如果想要同時監視幾個table,無須為每個table創建不同的元表;相反,只要以某種形式將每個代理與其原table關聯起來,並且所有代理都共享一個公共的元表。這個問題與設置table默認值相關聯的問題類似,也是將原來的table保存在代理table的一個特殊的字段中。代碼如下:

-- 創建唯一索引
local index = {}

-- 創建元表
local mt = {
     __index = function (t, k)
          print("access to element " .. tostring(k))
          return t[index][k]
     end,

     __newindex = function (t, k, v)
          print("update of element " .. tostring(k))
          t[index][k] = v
     end
}

function track(t)
     local proxy = {}
     proxy[index] = t
     setmetatable(proxy, mt)
     return proxy
end

local t = {}
local proxy = track(t)
proxy.x = 10
print(proxy.x)

【 只讀的table】

通過代理的概念,可以很容易的實現只讀的table。只需要跟蹤所有對table的更新操作,並引發一個錯誤就好了,對於查詢時,我們不用去館,只需要管對table的更新操作,廢話不說,來段簡單的代碼,自然而然的一目了然了。

function readOnly(t)
     local proxy = {}

     -- 創建元表
     local mt = {
          __index = t,
          __newindex = function (t, k, v)
               error("Attempt to update a read-only table", 2)
          end
     }

     setmetatable(proxy, mt)
     return proxy
end

local tbDemo = readOnly{1, 2, 3, 4, 5}
print(tbDemo[1])
tbDemo[1] = 20

元表中__index對應的是原來的table,而更新原來的table時,就會顯示錯誤提示:Attempt to update a read-only table。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