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在被點擊元素的事件是按照代碼順序發生,其他元素通過冒泡或者捕獲“感知”的事件,按照W3C的標准,先發生捕獲事件,后發生冒泡事件。所有事件的順序是:其他元素捕獲階段事件 -> 本元素代碼順序事件 -> 其他元素冒泡階段事件 。
一個DOM元素綁定兩個事件,一個冒泡,一個捕獲,則事件會執行多少次,執行順序如何。
首先來了解一下冒泡和捕獲是怎么回事:
1.冒泡
冒泡是從下向上,DOM元素綁定的事件被觸發時,此時該元素為目標元素,目標元素執行后,它的的祖元素綁定的事件會向上順序執行。如下代碼所示,四個嵌套的div:
addEventListener函數的第三個參數設置為false說明不為捕獲事件,即為冒泡事件。
<div id='one'> <div id='two'> <div id='three'> <div id='four'> </div> </div> </div> </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one=document.getElementById('one'); var two=document.getElementById('two'); var three=document.getElementById('three'); var four=document.getElementById('four'); on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one'); },false); two.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wo'); },false); thre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hree'); },false); four.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four'); },false); </script>
代碼的執行順序是:
點擊one元素,輸出one;
點擊two元素,輸出two one;
點擊three元素,輸出 three two one;
點擊four元素,輸出 four three two one;
2.捕獲
捕獲則和冒泡相反,目標元素被觸發后,會從目標元素的最頂層的祖先元素事件往下執行到目標元素為止。
將上面的代碼第三個參數均改為true,則執行結果如下:
點擊one,輸出one;
點擊two,輸出one two;
點擊three,輸出one two three;
點擊four,輸出one two three four;
很明顯執行順序是不同的。
3.當一個元素綁定兩個事件,一個冒泡,一個捕獲
首先,無論是冒泡事件還是捕獲事件,元素都會先執行捕獲階段。
從上往下,如有捕獲事件,則執行;一直向下到目標元素后,從目標元素開始向上執行冒泡元素,即第三個參數為true表示捕獲階段調用事件處理程序,如果是false則是冒泡階段調用事件處理程序。(在向上執行過程中,已經執行過的捕獲事件不再執行,只執行冒泡事件。)
如下代碼:
on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one'); },true); two.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wo'); },false); thre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hree'); },true); four.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four'); },false);
此時點擊four元素,four元素為目標元素,one為根元素祖先,從one開始向下判斷執行。
one為捕獲事件,輸出one;
two為冒泡事件,忽略;
three為捕獲時間,輸出three;
four為目標元素,開始向上冒泡執行,輸出four;(從此處分為兩部分理解較容易。)
three為捕獲已執行,忽略;
two為冒泡事件,輸出two;
one為捕獲已執行,忽略。
最終執行結果為:one three four two
(在這里可能會有疑問,目標元素是什么事件有區別嗎?我的測試結果是沒有區別的,無論目標元素是捕獲還是冒泡,在w3c下都是先從根元素執行捕獲到目標元素,再從目標元素向上執行。)
例如,three作為目標元素,執行結果為:one three two(因為two是冒泡事件,在向下執行時沒有執行到)。
執行次數:綁定了幾個事件便執行幾次。
如下代碼,two元素綁定了兩個不同事件,點擊two都會執行這兩個事件。而執行順序有所差異
on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one'); },true); two.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wo,bubble'); },false); two.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wo,capture'); },true); thre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three,bubble'); },true); four.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alert('four'); },true);
1、如果two為目標元素,目標元素的事情按順序執行,而其他元素根據W3C的標准執行,即先捕獲后冒泡。
點擊two執行結果:one(因為是two的父元素支持捕獲事件所以先執行) two,bubble two,capture(順序執行,注意逗號不是間隔,是輸出內容。)
2、如果目標元素不是two,則two的兩個事件按先捕獲后冒泡觸發執行,也就是跟前面討論的執行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兩個事件都綁定在同一個DOM元素上。
點擊three執行結果:one two,capture three,bubble two,bubble
再來一個例子: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p {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padding: 10px;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c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1px solid red; } #sub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order: 1px solid red; } </style> </head> <body> <div id="p"> parent <div id="c"> child </div> </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alert = function (msg) { console.log(msg); }; var 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 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 p.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父節點冒泡') }, false); c.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子節點捕獲') }, true); c.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子節點冒泡') }, false); p.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父節點捕獲') }, true); </script> </body> </html>
點擊子div:
p.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父節點冒泡') }, false); c.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子節點冒泡') }, false); c.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子節點捕獲') }, true); p.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alert('父節點捕獲') }, true);
所有事件的順序是:其他元素捕獲階段事件 -> 本元素代碼順序事件 -> 其他元素冒泡階段事件 。
還是那句話,沒在實際應用中踩過坑,可能你真的不算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那么,事件捕獲有什么常見的坑呢?
一、事件捕獲
1.坑一:新插入的子元素沒有綁定點擊事件
可能不少同學在初學js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個坑。一個Ul元素中出事的狀態有4個li元素,我們可以循環給li元素添加click事件,執行我們想要的動作。這個例子的坑就在於,新添加的li元素不會有我們綁定的click事件。
<ul class="container"> <!-- 先循環給原有的4個li綁定click事件 --> <li class="item"></li> <li class="item"></li> <li class="item"></li> <li class="item"></li> <!-- 這是新添加的li元素,但是該元素沒綁定click事件 --> <li class="item new"></li> </ul>
是的,就是這么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利用事件捕獲的原理。
$('ul.container').click(function(event) { var target = event.target; if (target.className == 'item') { // dosomething } })
在上面的解決方案中,我並不是直接給li綁定事件,而是給所有li的父級ul綁定事件。根據事件捕獲的原理,事件會自上而下傳遞給li,我們只需要通過一些簡單的條件判斷來確定我們的目標元素即可,如上例中的判斷li的className。
這個方式就是大名鼎鼎的事件委托。(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博客js中的事件委托)
事件委托是一個很重要而且在實際中會常常用到的知識點。
2. 坑二: 如果目標元素有子元素,那么怎么辦?
當我們在使用className判斷目標元素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
<li class="item">
<div class="title">xxx</title>
<p class="desc">xxxxxxs</p>
</li>
...
當我們試圖使用事件委托希望給所有的li添加元素時,在利用className判斷的過程中發現,目標event.target元素居然是li.item的子元素,這個時候就沒辦法准確的將事件綁定到li上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
這種情況,我們要做的,就是阻止事件捕獲的傳遞,那么,要如何阻止呢?
我知道的一種方式,利用css,給li所有子元素添加如下css屬性即可
li.item > * { pointer-events: none; }
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有js方式的,可是查了很多文章都沒有提及,因此就暫時這樣吧,到時候遇到了在補充。
在jquery中,已經幫助我們實現了事件委托,並且幫我們解決掉了這些坑。我們只需要按照一定語法使用即可,而我們不用再自己去進行條件判斷,比如我們要給所有的li.item元素綁定事件,寫法如下
// on中的第二參數就是我們的目標元素的選擇器 $('ul.container').on('click', 'li.item', function(event) { // dosomething })
二、事件冒泡
說完了事件捕獲,然后來說說事件冒泡這個坑。所謂事件冒泡,就是讓DOM樹最底層的目標元素最先接收到事件,然后往上傳遞,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1.彈窗關閉時阻止冒泡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種彈窗樣式,彈窗出來時,內容在中間,然后會有一層半透明的遮罩將頁面內容與彈窗區分開。彈窗內容會有一些按鈕綁定點擊事件,比如確認與取消。而在半透明遮罩上,可能也會綁定一個點擊事件,當點擊時,將彈窗隱藏。如果我由於經驗不足,將該遮罩層設置成了彈窗按鈕的父級,那么就會遇到事件冒泡帶來的麻煩。
也就是說,在如下例子中 container是全屏遮罩,button是彈窗里面的點擊按鈕。他們都同時綁定了click事件,執行不同的動作。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當我點擊了button,那么button和container的click事件都會執行,自下而上按順序執行
<div className="container"> <div className="button">click</div> </div>
好吧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阻止冒泡事件。
$xxx.click(function(e) { e.stopPropagation(); // ie e.cancelBubble = true; })
2.使用toggle時阻止冒泡
$(function(){ //toggle div $("#gga").click(function(event){ event.stopPropagation(); //阻止冒泡事件 $(".toggleoption").slideToggle("fast"); }); //slideup div $(document).click(function(event) { var eo = $(event.target); if($(".toggleoption").is(":visible") && eo.attr("class") != "toggleoption" && !eo.parent(".toggleoption").length) { $('.toggleoption').slideUp("fast"); } }); })
理解了整個事件流,我們可以感受事件在DOM中的傳遞過程與方向,並且利用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和各種坑,雖然是一個簡單的知識點,但是卻非常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大家找機會將它掌握牢固。
而還有一個坑,可能大家在實際中會很少遇到,這個坑就是,某些事件類型天生就不支持事件冒泡!
blur: 在元素失去焦點時觸發,該事件不支持冒泡
focus: 在元素獲得焦點時觸發,該事件不支持冒泡
mouseenter: 當鼠標移入元素時觸發,該事件不支持冒泡
mouseleave: 當鼠標移出元素時觸發,該事件不支持冒泡
... ...
以及IE6 IE7 IE8中 的 change、select、submit、reset 事件事實上都沒有參照規范定義產生事件冒泡。
當你在需要的冒泡的時候,綁定了這些事件,而你恰好不知道居然還有事件天生就不支持冒泡的,那么你可能就悲劇了。所以這個點只要在腦袋里面有個印象就好了,我只記得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坑,但暫時想不起來應用場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