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一點,我不是對這本書有任何偏見,相反,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很全面,很精彩。
(引用)這本書內容的一些特點:
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講現代理論,同時講現代理論的工具。
2、結構緊湊。個人項目/結對項目/團隊項目緊密配合,能在16周內講完。
3、面向實戰,強調做中學。學生項目都通過團隊博客實時公布項目進展;工程項目都公開發布;用戶數量和反饋是項目重要的評價標准。
4、講述人在軟件工程中不同角色和作用(團隊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技術能力和職業能力)。
5、有豐富的材料給教師和助教使用。
6、練習量大,學生工作量和國際一流大學相仿。
上面是對書上總體內容概括的引用,但是結合老師實際上課的教學方式和書中后面給任課老師和助教的建議,我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感覺這種方式更適合於專業基礎知識較好的同學,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書中課程安排:循序漸進,激勵和不斷總結。個人項目,兩人項目和團隊項目是依次進行的,給同學們一個適應,學習的過程。
實際情況:每周個人項目,兩人項目和團隊項目同時進行,工作量很大,很難按時完成任務,結合給分標准,會給同學更大的心理壓力。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加上個人項目和兩人項目的需求每周都在發生變化,就目前的狀態來看,時間很不充裕。
2、對照上面本書內容特點的第六條,我認為從實際來看咱們大部分同學的能力是達不到這個標准的,強行要求無異於揠苗助長,收獲甚微。
3、師生溝通:
首先我們對老師的教學方式表示理解,老師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學好這門課程,有最大的收獲。
但是我們也希望老師對我們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有更深入的了解。
個人看法:
我們同學都是來自不同的本科院校,學校的水平、師資力量、教學環境、教學方式、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學習能力的不同,都會導致學生能力的不同。我想班級大部分同學能力水平不是很高,對於跨專業的同學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既然開設這門課,老師應該從大多數人的能力水平考慮。
4、師生關系:
古語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認為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應該起引導作用、傳授知識,並解決同學們的疑惑。老師應該適當對本課內容做深入的講解。了解一門課可以通過自己看書解決,但是我想真正掌握一門課還得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傳授。自己看書,因為各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從我個人來說,書上有的內容我不理解,這是自己上網查資料也無法解決的。如果課上什么知識都不講,只靠學生自己看書學習就能學會的話,我想上課也就沒有意義了。
5、時間分配:
我把時間的分配大致分成三類:
1、生活必須時間:吃飯、睡覺等生活中必須進行的
2、工作學習時間:包括上課時間、自主學習需要的知識(多方面)、完成老師的作業(多個老師)、同學間經驗的交流等
3、娛樂時間:生活中也需要放松,個人的私人空間,朋友的相聚時間,親人間聯系時間等
從總體來看:一天的時間中能夠用來學習的時間還是很有限的,而我現在每周的學習時間基本上都用來完成軟件工程的作業了,而且還很難按時完成,每天壓力很大研究生階段不同於本科,過兩天我們會選擇導師,進項目組,到時候又會有新的任務。按照現在的作業量,兩者很容易發生沖突,很難二者兼顧。希望老師能夠多加考慮。
6、期望:這是我個人的期望,我想也是大部分人的期望,希望老師您能夠減少作業量,適當改變一下上課的模式,循序漸進,減輕一下我們的壓力。
7、個人對教學方式的看法:
書上也說了:不出意外的話,老師會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差!學生都沒寫過真正的軟件,他們之間從來沒有正經合作過。
我想說的是,我們大部分人不只動手能力差,沒寫過真正的軟件,沒有正經合作過。更主要的是我們幾乎沒有對一個完整項目的流程有過深入了解。
對此,我希望的教學模式:老師上課以一個實際的完整的項目為例,進行授課,加深我們對軟件工程的理解。項目開發分多個階段,然后對每個階段所涉及的內容、知識進行深入講解,並給大家留作業,實際操作,加深理解。這也符合了做中學的思想。我想這樣一個流程下來,學生的收獲會更大。
最后,如果可以的話,大家可以分小組完成一個項目,老師就是leader,安排每組分別實現不同的功能。完成后,每組分別介紹各自負責功能是怎么實現的,方法是什么,這樣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獲。在此期間,每天抽出一些課余時間開Scrum站立會議, 便於大家相互學習交流。
8、以上觀點純屬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如有沖突,還望見諒。
如有看法,請在下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