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硬盤分區


1  fdisk -l查看硬盤及分區信息

我的系統(Archlinux)下的命令效果如下:

由上面的圖片可以得知該系統只掛載了1個硬盤,命名為sda,其有2個主分區,sda1和sda2,至於為什么這么命名,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博客: Linux掛載

顯而易見,該硬盤有931.5GB的容量,共有1953525168個扇區(sectors),其中2048-2099200的扇區分給了sda1分區,2101248-1953525167扇區分給了sda2分區,

它們的容量分別為1GB和930.5GB,說明硬盤容量已經全部掛載,沒有空閑空間了。

2  開始操作硬盤

 命令:fdisk  /dev/sdx

效果圖如下:

這里可以輸入m來看查看各種操作指令,如下:

這里介紹幾種常見的參數:

d     刪除分區

l     列出分區類型

m   列出help

n    添加分區

p    列出分區

q    不保存退出

t     改變分區類型

w    保存后退出

3  更新內核硬盤分區表

命令:cat  /proc/partitions

作用:查看內核識別的分區信息

使用fdisk分區完成后,需要查看一下內核分區信息是否和我們的操作一致,效果圖如下:

如果發現分區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時我們不必重啟,只需要用以下命令使內核重新讀取分區信息(刷新):

#partprobe  /dev/sdx

4  格式化分區

分區完成后,緊接着就要給每個分區分配一種文件系統,這里介紹較為常見的命令mkfs,命令格式如下:

mkfs  [-V]  [-t  fstype]  [-options]  device

•-V:詳細顯示模式

•-t fstype:選擇一種文件系統,Linux的預設值為ext2,可以指定為ext2,ext3,ext4,msdos,fat32,vfat等等

•-options:其他一些參數,如-c表示格式化過程中檢查磁盤壞軌情況,-l bad_blocks_file表示將壞軌的block信息添加到bad_blocks_file文件中

•device:硬盤分區,如/dev/sda1

例如:

mkfs -t ext4 /dev/sda1

這句命令可寫成mkfs.ext4 /dev/sda1

 

至此,磁盤分區基本結束,之后可以進行掛載等操作。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