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硬件抽象層(HAL)


以下資料摘錄整理自老羅的Android之旅博客,是對老羅的博客關於Android底層原理的一個抽象的知識概括總結(如有錯誤歡迎指出)(侵刪):
http://blog.csdn.net/luoshengyang/article/details/8923485
http://blog.csdn.net/luoshengyang/article/details/12957169

 

 整理by Doing

 

出發點: 保護廠商利益
 
            Android的硬件抽象層,簡單來說,就是 對Linux內核驅動程序的封裝,向上提供接口,屏蔽低層的實現細節 。也就是說,把對硬件的支持分成了兩層,一層放在用戶空間(User Space),一層放在內核空間(Kernel Space),其中,硬件抽象層運行在用戶空間,而Linux內核驅動程序運行在內核空間。
          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把硬件抽象層和內核驅動整合在一起放在內核空間不可行嗎?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的,然而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把對硬件的支持邏輯都放在內核空間,可能會損害廠家的利益。我們知道,Linux內核源代碼版權遵循GNU License,而Android源代碼版權遵循Apache License,前者在發布產品時,必須公布源代碼,而后者無須發布源代碼。如果把對硬件支持的所有代碼都放在Linux驅動層,那就意味着發布時要公開驅動程序的源代碼,而公開源代碼就意味着把硬件的相關參數和實現都公開了,在手機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這對廠家來說,損害是非常大的。因此,Android才會想到把對硬件的支持分成硬件抽象層和內核驅動層,內核驅動層只提供簡單的訪問硬件邏輯,例如讀寫硬件寄存器的通道至於從硬件中讀到了什么值或者寫了什么值到硬件中的邏輯,都放在硬件抽象層中去了,這樣就可以把商業秘密隱藏起來了。也正是由於這個分層的原因,Android被踢出了Linux內核主線代碼樹中。大家想想,Android放在內核空間的驅動程序對硬件的支持是不完整的,把Linux內核移植到別的機器上去時,由於缺乏硬件抽象層的支持,硬件就完全不能用了,這也是為什么說Android是開放系統而不是開源系統的原因。
 
設備驅動分為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兩部分:
  • 內核空間主要負責硬件訪問邏輯(GPL)
  • 用戶空間主要負責參數和訪問流程控制(Apache License)
 
 
 
Android硬件驅動程序開發:與傳統的Linux硬件驅動程序開發是一樣的
Android硬件驅動程序驗證
Android硬件抽象層模塊開發
Android硬件訪問服務開發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