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編譯器與解釋器的區別


 


來福與旺財的養牛場

來福和旺財有一個養 牛場。本來養牛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但是偏偏他倆養的牛都有特別的怪癖。奶牛阿圓只吃切成圓形的牧草,而奶牛阿方和阿三(印度來的?)分別只吃切成正方形 和三角形的牧草。如果來福和旺財拿不和奶牛性格的草去喂食,阿X們不但不產奶而且還會鄙視來福和旺財。

於是來福和旺財分別有了自己的主意

來福的方案:
來福發明了三套大型碾碎機:圓圓碾碎機,方方碾碎機和三三碾碎機。每天收割了牧草,就分別放到這三套機器里碾碎給三頭奶牛吃。但是一旦被碾碎了,這堆草就只能給某一頭牛吃了。很明顯阿方是不會吃給阿圓准備的草的。而且來福每天都要操作這三台機器,覺得比較麻煩。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旺財的方案:
旺財在考察了來福的方案后,發現每天操作三台機器真的很麻煩,而且有時有的牛吃不完,有的牛不夠吃時,還不能在奶牛之間調配碾碎了的牧草。所以旺財有了不同的想法:口罩型碾碎機。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就像在圖上看到的,旺財給每頭奶牛裝配了一台口罩碾碎機,所以三頭牛完全可以在一個槽里吃草了,在吃之前口罩會自動把牧草碾碎成適合該牛食用的類型。旺財就輕松了,他每天只需要割割草就行了。

但是旺財被鄙視了???

是的,被來福鄙視了。來福觀察后發現,旺財的口罩碾碎機的效率很低(因為比較小嘛)。阿圓食量大,吃來福的圓圓碾碎機的食物一個小時就飽了,但是戴着口罩吃的時候要吃十個小時!所以來福認為旺財的口罩碾碎機雖然省事,但只能喂喂小牛,完全不適合食量大的牛。

旺財也覺得這樣做有問題,但他不想回到來福方案上,他改進了口罩方案:牧草預切割機。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呵呵,看到預切割做了什么嗎?它把牧草割得小了一些,所以需要口罩碾碎機做的事情就少多了。(當然口罩碾碎機也要作適當改進適合預切割后的牧草,所以圖上用藍色表示)阿圓以前用口罩不是要吃十個小時嗎,現在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

編譯器與解釋器

好的,謝謝你有耐心看到這里,經過上面那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相信你已經相當的糊塗了。那么我們試着回到技術方面來。
在上面的例子中
牧草 = 我們的各種編程語言,C/C++/C#, Java, Pascal, PHP, Python, Perl, Java Script等等
切割機 = 各種編譯器
奶牛 = 各種CPU(不要告訴我Intel和AMD哦),比如x86,ARM,MIPS等等
那你應該知道了為什么奶牛會有吃不同形狀牧草的嗜好了,這個奇怪的比喻是為了表示不同的CPU接受的不同的機器語言。

對應上面的奶牛圖,編譯器的圖是這樣的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源代碼被編譯成機器碼,在CPU上運行。

而解釋器是這樣的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用解釋器很方便,只需要直接“運行”就好了,不用像C那樣有編譯鏈接的工序。

為什么說這些語言是跨平台的?因為你寫了程序以后,如果這個平台上有這種語言的解釋器,只需要拿到這個平台上直接運行就可以了。你可以理解為:解釋器是在“一邊編譯,一邊運行”,它只是把以前程序員手工做的編譯過程放在了運行程序的時候進行。

為什么我們一般說解釋器的效率比較低?你也可以想象的是,一段程序在解釋器中運行時可能會被編譯多次,因為每次運行到這段程序時,都會重新編譯一次,這樣的開銷是很大的。

所以誕生了Java,C#這樣的預編譯語言:
點擊在新窗口中瀏覽此圖片

在運行之前,需要手動把源代碼編譯成中間代碼(Java里叫字節碼),然后在解釋器中執行。
這種架構避免了上面純解釋器中編譯源代碼的開銷,所以相對會有效率一些。

但 是我不能騙你們,其實我畫在純解釋器中的Python,Perl,PHP可能都不會是真的純解釋執行的,這樣實在是太沒有效率。Python在運行時會生 成pyc的二進制臨時文件,看起來很像是預編譯的結果。只有JavaScript這種真的不會寫得太長的語言(Ajax請原諒我)才會采用純解釋的運行方 式。 

zz from http://www.cppblog.com/pengkuny/articles/23106.html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