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表是最常用且最簡單的一種數據結構。一個線性表是n個數據元素的有限序列,序列中的每個數據元素,可以是一個數字,可以是一個字符,也可以是復雜的結 構體或對象。例如:1,2,3,4,5是一個線性表,A,B,C,D...Z是一個線性表,一列列車的車廂1,車廂2...車廂n是一個線性表。
線性表的機內表示法(又稱存儲結構)有2種,一種是順序存儲結構,另一種是鏈式存儲結構。
順序存儲結構,顧名思義就是按順序來存儲的一種存儲結構,比如線性表(1,2,3,4,5),共計5個元素,
每個int型的數據元素假設占用4個存儲單元,假設第1個元素數字1的存儲地址是1000,則第2個元素數字2的存儲地址是1004,第3個元 素數字3的存儲地址是1008,依此類推,第n個數據元素的存儲地址是LOC(an) = LOC(a1)+(n-1)k.(k表示每個數據元素占用的存儲單元的長度)
顯而易見,這種存儲結構,相鄰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鄰。
通常,我們把采用這種存儲結構的線性表稱為“順序表”。
鏈式存儲結構,它不要求相鄰的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鄰,所以它可用一組處在任意位置的存儲單元來存儲線性表的數據元素。既然這樣,那應該怎樣表示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呢?
為了表示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於數據元素a1來說,除了存儲其自身的信息之外,還需要存儲一個指示其直接后繼的信息,所以我們引入指針的概念:稱存儲數據元素信息的域稱為數據域,而存儲直接后繼地址信息的域稱為指針域。
我們形象地稱這種即包含自身數據信息,又包含其直接后繼地址信息的數據元素為“結點”。
顯而易見,這種存儲結構,相鄰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不一定相鄰,他們之間用指針來表示邏輯關系。
通常,我們把采用這種存儲結構的線性表稱為“線性鏈表”。
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我們就可以使用編程語言進行描述,使用C、C++、C#、Java等都可以,這篇文章我使用C語言描述。
一、順序表
為了描述順序表,我們首先要聲明一個結構,如下:
#define LIST_INIT_SIZE 100 //線性表存儲空間的初始分配量 #define LISTINCREMENT 10 //線性表存儲空間的分配增量(當存儲空間不夠時要用到) typedef int ElemType; //數據元素的類型,假設是int型的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elem; //存儲空間的基地址 int length; //當前線性表的長度 int listsize; //當前分配的存儲容量 }SqList;
定義好線性表后,就可以對它進行操作了,常見的線性表的基本操作有:創建線性表、查找元素、插入元素、刪除元素、清空、歸並等。
線性表的基本操作在順序表中的實現:
1.創建線性表
int InitList(SqList &L) { L.elem = (ElemType *)malloc(LIST_INIT_SIZE * sizeof(ElemType));//開辟一個存儲空間,並把這塊存儲空間的基地址賦值給elem if (!L.elem) { return -1; //空間分配失敗 } L.length = 0; //當前長度 L.listsize = LIST_INIT_SIZE; //當前分配量 return 0; }
2.查找元素(按值查找)
線性表的按值查找是指在線性表中查找與給定值x相等的數據元素。完成該操作最簡單的方法是從第一個元素a1開始依次和x比較,若相等,則返回該元素的下標。
若查遍整個表都沒有找到與x相等的元素,則返回-1。
時間復雜度:算法的基本操作(比較x與L中第i<1,n>個元素)與元素x在表中的位置有關,也與表長有關。當a1=x時,比較1次成功,當an=x時,比較n次成功,平均比較次數為n+1/2,時間復雜度為O(n)。
int LocateElem(SqList L, ElemType x) { int pos = -1; for (int i = 0; i < L.length; i++) { if (L.elem[i] == x) { pos = i; } } return pos; }
3.插入元素
時間復雜度O(L.length)即O(n)
int ListInsert(SqList &L, int i, ElemType e) { //判斷插入位置的合法性 if (i<1 || i>L.length+1) return -1; //判斷存儲空間是否夠用 if (L.length >= L.listsize) { ElemType *newbase = (ElemType *)realloc(L.elem, (L.listsize + LISTINCREMENT)*sizeof(ElemType)); if (!newbase) return -1;//存儲空間分配失敗 L.elem = newbase;//新基址 L.listsize += LISTINCREMENT;//增加存儲容量 } //插入操作 ElemType *q, *p; //定義2個指針變量 q = &(L.elem[i-1]); //q為插入位置(注意形參i是序號,序號是從從1開始的,而下標是從0開始的,因此這里轉成下標后是i-1) for (p = &(L.elem[L.length - 1]); p >= q; --p) //從ai到an-1依次后移,注意后移操作要從后往前進行 { *(p + 1) = *p; } *q = e; ++L.length;//表長加1 return 0; }
4.刪除元素
時間復雜度O(L.length)即O(n)
int ListDelete(SqList &L, int i, ElemType &e) { //判斷刪除位置的合法性 if (i<1 || i>L.length) return -1; //刪除操作 ElemType *q, *p;//定義2個指針變量 p = &(L.elem[i - 1]);//p為被刪除元素的位置(注意形參i是序號,序號是從從1開始的,而下標是從0開始的,因此這里轉成下標后是i-1) e = *p; //被刪除的元素賦值給e(可能用不到,也可能用到,所以保存給e吧) q = L.elem + L.length - 1;//q指向表尾最后一個元素(q是最后一個元素的地址) for (++p; p <= q; ++p) //從p的下一個元素開始依次前移 { *(p - 1) = *p; } --L.length;//表長減1 return 0; }
測試代碼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SqList list; InitList(list); int n = 10; //添加10個數字給線性表list for (int i = 0; i < 10; i++) { ListInsert(list, i+1, i+1); } //刪除第5個 ElemType e; ListDelete(list, 5, e); printf("刪除的元素是:%d\n", e); //在第2個位置插入一個元素-1 ListInsert(list, 2, -1); //輸出線性表 for (int i = 0; i < 10; i++) { printf("%d ", list.elem[i]); } //輸出結果是:1 -1 2 3 4 6 7 8 9 10 system("pause"); }
小子初學數據結構,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神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