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一年的收獲與體會
軟件與信息服務部 XX
2015年7月2日
一年是多久?小時候一年的時間意味着很長,一年里經歷無數的嬉戲打鬧,暑往寒來,等過年才能放炮的日子每次都感覺很遙遠。長大后,一年的時間忽然變得很短,匆匆忙忙,一年就過去了。從去年7月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到現在正好滿一年。盡管時間過得很快,但是也略有一點點體會和收獲,下面就從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變化
談一談從畢業到工作我的適應過程:盡管畢業前就在所里實習過兩周,寫過報告參與過辦會,大約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但是當真正進入崗位之后,所做的工作還是跟實習期間有很大不一樣的。多了一份責任,少了一份懈怠。
關於畢業與工作后的生活:在學校里,提供干凈明亮的宿舍,但是工作后在北京租房很貴,因此要想省錢住的就差,而且水電煤氣費都要自己出,需要自己做飯,下水道堵了也需要自己來解決。這些都是學校里不會遇到的問題。
關於工作內容,就如同大家都說的“所學非所用”那樣,學校學得跟未來的工作不一定有多大的關系,因此不管以前在學校里多么會學習、多么會考試,也不管在學校研究的有多先進、有多深入,來到職場一切都從零開始。有人說,畢業第一年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不但給了你第一次掙錢養活自己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進入的行業決定了今后的發展。女怕嫁錯郎,郎怕入錯行,行業很關鍵,但是更關鍵的是你在這個行業里做什么,有沒有前途。而工作之后,第一年做的事情與你一生的工作有很大關系。
總結以下,入職一年我不但有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的適應,還有獨自生活、精打細算的改變和適應。
二、對工作內容的一些體會
工作一年,對工作內容從充滿好奇到逐漸回歸平靜,從不知如何下手到基本掌握工作方法。一年的實踐,讓我逐步適應和掌握了情報獲取、跟蹤、分析、歸納的方法。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大多沒有人告訴你,需要自己主動問,主動學,主動體會,然后就靠悟性了。
科技情報工作,打交道對多的是外語,我只懂英語,因此大量閱讀英文材料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其中對翻譯很重視,如我一直對美軍的F-14戰斗機的翻譯不爽,該機的英文綽號是“Tomcat”,被翻譯為雄貓戰斗機,聽起來像是熊貓,但是又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中國人一般稱為公貓。若要討論最合理的翻譯,那么按照如今的習慣,該機的綽號其實可以直譯稱為湯姆貓。之前的叫法這可能是由於一開始哪個翻譯人員這么叫的,之后流行開了,所以做翻譯要准確、要認真對待。
其次是寫報告,我的體會有兩方面,一方面寫的東西內容要新,要全面。如果就拿些過時的材料堆積在一起,也能完成任務,但是都是別人已經知道的,再講一遍沒有意義。如果不做全面分析,那么就是一個點,不是一個網,就像互聯網上看到一篇篇科技新聞報道,讀后你了解一點,但是你不了解整體情況。因此我們的報告的目的就是讓用戶看了能夠把握整體發展情況和趨勢,另一方面是要組織邏輯和語言,讓用戶讀起來容易些,再配合圖、表更直觀的解釋給用戶。這方面是基本功,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鍛煉。
工作越久,也越了解自己的不足:一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每天每周都有那么多的重要科技進展出來,如何能緊密的跟蹤?科技不只是一個行業,各行各業都有獨自的科技進展,研究每個行業的科技需要有行業背景。即使單就信息技術,也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如自動駕駛、工業系統安全、如何掌握?由於一個人的資源有限,只能在有限時間內關注,那么就只能關注科技大的方向和進展。然而對於用戶來說,科技行業大的方向其實很多人在寫,而且每天變化科技是處於底層的,尤其是技術研發人員,渴望了解和掌握最新技術的發展方向,涉及到的都是繁雜具體的技術進步,因此如何讓科技情報滿足各行各業科技人員的實際需要,這個問題還沒想好。二是人工跟蹤肯定還不夠,應該用計算機輔助采集、整理信息,感覺工作已經一年,自己還沒有時間完成這個程序。
三、前景和未來
這個時代正處於千變萬化的時代,我認為一方面要努力把工作做好。積極挖掘自身優勢,拓展和增強業務知識與能力,抽空就提高自己薄弱環節,爭取盡快彌補不足之處;另一方面還要關注社會的發展。作為一個科技情報人員,要能在新技術、新產業、新需求出現的初期就捕捉到,因此要持續監視和跟蹤軍民科技進展動態,及時整理和總結,同時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如開源代碼來加強搜索、爬取、存儲、分析技術情報的能力。
限於篇幅所限,很多內容沒有詳細講述。這篇感想雖然是在寫我的感想,但是我也希望它對剛參加工作的人,或是科技情報從業人員,或與我有類似想法的人,能有所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