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漫”有不靠譜的意思,或者稱之為不着邊際,“談”就是隨便說說,所以這篇關於技術社區的博文,純屬個人臆想,別當真!
社區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小區中的“社區”,那它有啥用呢?為什么要存在?先不考慮這個,我們說一下小區居民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小兩口吵架了-需要調節、家庭困難了-需要資助、生活上存在問題-需要幫忙。。。遇到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我們一般會怎么辦呢?答案是找社區居委會,因為他們就是為小區居民服務的,並且要無私的為小區居民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另外,在小區居委會干部選拔的時候,一般是選一些對小區有所貢獻、樂於幫助的小區居民,至於原因嘛?你是好人,大伙為啥不選你呢!
回到技術社區上來,可能有些開發者覺得這東西很“虛”,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每天都在接觸,比如你遇到一些技術問題,然后去谷歌或百度上搜索,搜索出來的結果,不管它的內容來自哪里,這東西就是技術社區提供給你的幫助,也是它的價值所在,為什么你會感覺很“虛”?因為你“看不到”技術社區背后的“小區居委會”,他們是在技術社區背后默默付出的一類人,對於你來說,最關注的是搜索出來的內容能不能幫我解決問題,而不是關注它是由誰寫的。
還有一點,對於某一具體領域的技術社區,其實不應該去分化它,就好像拉幫結派一樣,每個人為自己所在的圈子着想,這種觀點就很不對,說白了,我們都是這個領域的人,也就是大家都站在同一艘船上,這個船沉了,大家都得掛,搞內訌是找死的節奏,大家應該想的是:如何讓這艘船行駛的更遠。
關於上面一點,其實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微軟和 Mono 社區,大家都知道,在很久之前,它們兩個是完全不相關的,微軟閉關搞自己的 Windows .NET,Mono 社區開放搞大家的 Cross-Plat .NET,他們雖然同是搞 .NET,但並沒有什么交集,直到去年的那月那天,微軟開始搞 .NET 跨平台了,然后有位開發者,就在 MSDN 上的一篇博文《.NET Core is Open Source》中,這樣回復:"I hope you join forces with the Mono team. Miguel de Icaza has been promoting this for years! ",后來,微軟回復這位開發者一個 twitter:

內容就不翻譯了,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並體會出深層次的含義,什么是技術社區?它應該不限個人、不限組織、不限企業,它不是具體的一個東西,是一個有點“虛”的東西,大家為這個“虛”的東西,一起分享和奉獻,不分彼此,就這么簡單。
上面說的好像並不是“漫談”,別急,下面我們扯三個不相關的概念:
- 1. 技術社區與瓷器
- 2. 技術社區與 NBA
- 3. 技術社區與落網
1. 技術社區與瓷器
前兩天,吃飯的時候,我無意間在中央電視台記錄頻道,看了這樣一個記錄片《與全世界做生意》,當時放的是《買賣不死》這一集,在這一集的內容中,講了很多的商品,比如玉器、絲綢和定制西裝等,然而我對這些並沒有太多的記憶,反而是最后講景德鎮瓷器的時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這一部分的內容主題是景德鎮瓷器,然后圍繞兩個人物展開,首先登場的是林文英,她是一個陶藝人,她每天接觸的是國際陶藝人,記錄片這樣描述她的工作:為國際陶藝人解決各類生活所需,並組織他們去各地體驗中國的民間藝術。其實說白了,就是為國際陶藝人服務的,並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的陶藝文化。在采訪中,有一個細節,林文英這樣說:從他們(國際陶藝人)到中國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得操心,有些人她沒拿過筷子,我不給他們勺子和叉子,他為什么來中國?他就是對中國的文化感興趣,我說你筷子拿好了,你的毛筆字也就寫好了,所以,兩個星期下來,就很簡單,大家都會了。在國際陶藝人中,有一個八九十的英國老婦,她和林文英已經合作十幾年了,但她們兩個的性格卻完全不同,相處的卻很融洽。紀錄片所記錄的都是一些片段,但我們也可以從中抽離一些問題,去進行思考:
- 林文英為什么要給國際陶藝人服務,並且堅持十幾年?
- 國際陶藝人為什么來中國?
- 林文英和英國老婦性格不同,相處為什么卻很融洽?
問題還沒想明白,下一位人物就出場了,他叫龔華,是一個陶瓷手藝人,記錄片這樣描述他:15歲起,龔華就開始畫胎,因為對古代瓷器的痴迷,十年前開了作坊,沉下心來,遵循古法,制作瓷器。龔華自己也說,他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陶瓷。做陶瓷的磨刀,師傅教,要你自己做,大冬天,在外面,干的時候是一件一件衣服脫,干熱了脫一件,再干熱了又脫一件,最后光着膀子,不覺得冷,學磨刀學了三個月之后,師傅才讓你上手。

陶瓷離不開生意,因為它是生意的產物,龔華的瓷器受到很多收藏家的青睞,訂單已經排到兩年之后,但他並不想因此而擴大產量,對於陶瓷生意,龔華這樣描述的:
我幾乎每個瓷器都要經過我的手,這個工作量我受不了,我覺得那個品質可能會下降,我從來不定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我們是一個手藝人,手藝做的好,生意自然會來,我就這樣想的。
龔華不肯放棄的,正是這個瓷器故鄉的精神所在,這也是全世界陶瓷家,追隨他的理由。但試想一個,如果龔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進行擴大產量,那么他的陶瓷生意會變成什么樣呢?有可能會賺更多的錢,但也有可能因為質量而失去更多的客戶,從而損失更多的錢,這些都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做是違反龔華的初衷,為了生意而做手藝,這不是手藝人,這是生意人,並且全世界的陶瓷家也不會再追隨他。
回到林文英上,在最后,英國老婦用毛筆寫下來這樣一段題詩:月亮升在山崗,沒有李文英,我們是否還能安然入睡。

但是

后面還有一個發自內心的笑臉。
2. 技術社區與 NBA

NBA 是我非常喜歡的,別人每天都在刷朋友圈,而我每天卻在刷 NBA 的新聞,2014-2015 賽季雖然結束了,沒有了比賽的關注,但還有很多的內容吸引着我,關於 NBA 的新聞資訊,我個人非常喜歡騰訊體育的《狂言 NBA》欄目,雖然每天都有人在罵狂言君,說“你呀的狂言 Dog,今天擼的是神馬箕伯?”,但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在支持他,比如我,咳咳!而且雖然很多人在罵,但他每天還是會高質量的進行更新,好像這些謾罵對他沒有絲毫的影響,這點還是蠻欽佩的。
為什么喜歡狂言 NBA?因為狂言君真是有才,這點勿容質疑,他能把不是 NBA 的東西和 NBA 給擼到一塊去,比如水滸、三國、乃至春秋戰國,然后結合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把 NBA 里的人物和時間擼到一塊去,而且還是繪聲繪色,比如現在的休賽期,狂言君計划把梁山英雄108將,結合 NBA 人物給擼出來,是不是很期待呢,不過現在已經在更新了。
關於狂言君,我再多說一點,讀他的文章,除了佩服他的才華之外,還能感受到一個人的思想,比如前段時間他寫的一篇文章《狂言 NBA-歷史新編,蠡與文種》,光看標題,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這呀的是神馬東西?其實認真的讀下去,你就會懂了,一上來就是歷史人物和事件,你讀着讀着,可能會有種讀歷史文章的錯覺,但如果你真正喜歡 NBA 的話,可以感受到一些不同的地方,大家可以試着讀一下,說到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兩個人物:越王勾踐(諧音)-帕特萊利,忠臣文種-韋德,熟悉 NBA 的人都知道,韋德是熱火隊的隊魂,從 2003 年選秀開始進入熱火隊,到現在已經是 12 年了,並在這個期間,給熱火隊帶來了三個總冠軍(包含第一個),但就是這樣的一個靈魂人物,在熱火的 12 年中,從來不是那最高薪的那個人,新秀合同不算,大鯊魚來了,最高薪給他,阿 King 和一板道長來了,最高薪給他倆,阿 King 走了,一板道長留下,最高薪給他,球隊的薪資空間實在有限,好,韋德主動降薪,以便為了球隊留住他們,為此自己損失了幾千萬美元,但到了 2015 年,韋德想要一份合理的養老合同時,帕特萊利卻拒絕了,他認為韋德老了,沒有多大的價值了,呵呵!但帕特萊利忘了的是,即使在 2015 賽季,最高薪的那個一板道長掛了,球隊是韋德一個人在抗,並且是球隊貢獻值最大的那一位,帕特萊利更忘了的是,美航球館上空高高懸掛的三面總冠軍旗幟,沒有韋德,他連一面都拿不到,沒辦法,NBA 畢竟是商業聯盟,在這里面,所謂的“忠臣”一毛錢都不值,最后補充一下,帕特萊利,NBA 綽號神算子,又名越王勾踐。
看到上面,有人會說,你是韋德的球迷啊?我還真心不是,對於韋德,我只是很敬重他是個漢子,我喜歡的是我們家科比,哈哈。

上面是科比記錄片《科比的謬斯》的海報,我們都知道科比的綽號是“小飛俠”或“黑曼巴”,那“謬斯”是什么?她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文藝女神,很巧的是,很多人評價科比的投籃是“美如畫”,呵呵!
除去籃球本人,我想喜歡科比的人,更多的是喜歡另一層面的東西,下面是我摘自紀錄片里面,科比的幾段自述:
- 人們必須做出抉擇,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實現卓越,你必須做出抉擇,我們都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大師,但前提是你要做出抉擇,我的意思是。。。
- 你願意犧牲(通往大師之路過程中的)時間,比如陪家人、和朋友搞基、成為知己、做個好兒子、侄子之類的,這一路的犧牲你要做出抉擇。
- 我知道沒什么能阻止我,對於18歲的我來說,籃球就是生命,你不可能強過我,因為你沒我那么花時間在藍球上,即使你想,你也做不到,因為你還有其他牽絆,其他分散你精力的責任,所以我已經贏了。
看了上面,你可以感受一些東西,那是除籃球帶給你之外的,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堅韌,一個人的熱愛。。。
他偏執,他極端,他固執,他刻薄。他說總有人要成功,為什么不是他呢,然后從選擇成為偉大的那一刻起,他注定孤獨不被理解。沒能見證喬丹的輝煌時代,卻感到有幸見證了科比布萊恩特最輝煌的時光,看着他的球長大,大概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吧。

說到 NBA,球員們最在乎的一個榮譽是 Final Champiom(總冠軍),其次,最在乎的個人榮譽是 MVP(最有價值球員),有人說:一名籃球運動員,從踏上球場的那一刻開始,如果他不是奔着 MVP 去的,那他就不是一個好的籃球運動員。那 MVP 到底是什么?得到它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就是最強者?顯然不是這樣,比如 2015 賽季,貴為聯盟第一人的阿 King,並沒有得到常規賽 MVP,反而得到的是庫里,勇士隊奪冠,庫里是隊中最好的球員,但 FMVP 卻頒給了常規賽一直打替補的伊戈達拉,需要指出的是,FMVP 的投票,庫里一票都沒拿到。
為什么為這樣?MVP 中有一個關鍵詞 Valuable(價值),而不是 Big,不管是常規賽的庫里,或者是總決賽的伊戈達拉,他們拿到 MVP/FMVP 的共同點是,都為球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而且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總決賽的伊戈達拉更能說明這一點。
說到 MVP,.NET 社區也有一個,那就是 Microsoft MVP(微軟最有價值專家),很巧的是,寫這篇博文的時候,我昨天晚上剛收到微軟的一封獲獎郵件,在之前,我對 MVP 看的還比較重,比如在之前的簡歷中這樣寫道:以微軟MVP為奮斗目標! 為什么這樣想?因為我當時認為拿到 MVP 的都是技術牛人,所以就很崇拜,也想自己拿到,畢竟做技術的,誰不喜歡自己是牛人呢?但后來深入技術社區之后,發現並不像表面這樣,比如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兩個搞技術的開發者,一個是技術牛人,一個是剛學習的菜鳥,那個牛人每天都是關起門來自己搞技術,然后意淫在自己的技術世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技術確實牛叉,而那個菜鳥的確非常菜,設置連一些基本的技術都不會,但他每天都在學習,並且把自己的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方式,寫出來並分享在社區,然后很多像他一樣的菜鳥,正在困惑中,發現了他分享的文章,如獲至寶。。。對於這兩個開發者,站在技術社區的角度上來說,你更喜歡哪一位呢?
技術社區需要開發者的分享,這也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整個社區的力量,最根本的是開發者,最重要的是開發者分享,推動社區的發展並不是用金錢砸出來的,社區和生意是順勢關系,反過來是會死人的,並且也就失去社區本身的價值。
3. 技術社區與落網

關於落網本來是不想說的,因為可能喜歡的人不多,它是小眾化的一類群體,但最后我還想通過它來表述一些東西,因為自己很喜歡。
首先,我說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落網,落網是 2003 年創建,但我第一次接觸它是在 2014 年,具體不記得是怎么接觸的了,可能是無意點開一個期刊鏈接,然后就陷在里面了,后來就不可自拔,基本上每一期都會去聽,有時候單曲循環一首歌,但有時候也會一天只聽一個期刊,一個期刊總共十首歌,配合封面和文字,就想看一場電影一樣,從第一首歌開始,一個奇妙的音樂旅程就開始了,對於每一期刊中的音樂來說,有的人可能覺得很怪,很不喜歡,但有人卻為之瘋狂,這也是為什么稱它為小眾化,因為它里面的音樂和我們平常聽到的並不一樣,有時候會是一段旋律,有時候會是一段鋼琴獨奏,但有時候也會是一個電影插曲,甚至是一段游戲中的配樂。。。
一個星期一個期刊,有時候遇到非常喜歡的音樂,然后就緩存到手機里面,然后這個星期就和它度過了,也有時候聽着音樂,有一些雜想,我會寫在落網分類中,因為這種感受只有當時能體會到,所以記錄下來,以便記錄自己的思想。
后來,在知乎中搜索落網相關的話題,有兩個還是慢觸動我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直接貼一下截圖:

對,你沒看錯,是無盈利!!!大家自行體會。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可以深入看一下,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這其實和音樂不太相關了,它傳遞出來的是另外一種價值,你如果懶得看看,那我給你挑三點:
- 制作動機:落網每一期的音樂的制作動機都是隨機,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期我會做什么樣的音樂專題。甚至於有時候明明在做一期朋克音樂專題,會突然轉到電子音樂上去,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讓自己的制作動機保持純粹、保持真情實感。
- 選曲:我需要海量的試聽量來來支撐自己進行選曲,所以要求我每天有規律的去試聽大量的新老歌曲。落網每一期的音樂呈現給用戶的雖然只是十首左右,但是都基本上可以按照這一的層級遞進關系得出這十首音樂:500首3001005030~10首。落網的音樂期刊選曲還有一個特點是歌曲盡量使用新歌,人的本性都是喜新厭舊的,例如落網總是推薦大約在冬季、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樣的歌曲,那么落網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 用戶:用戶是音樂專題的最終受眾者,所以用戶的評論有一定重要性和參考價值,但不是絕對。因為用戶的需求都是利己主義的,用戶干擾過大的話,我做的音樂專題只是去迎合了用戶,卻不是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了。
最后關於“用戶”這個觀點,其實並不只是對於落網,想想其他行業,自己熱愛一件事,並堅持把它做出來,不忘初心,我覺得這是難能可貴的!
大致就扯這些吧,手藝-生意,韋德-萊利,籃球-科比,分享-價值,落網-用戶。。。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思想的概念存在於各式各樣的生活中,並且它們都是想通的,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去發現它。
另外,在博文中充斥着喜歡、甚至熱愛的字眼,它其實是一個很“虛”的東西,在現實社會中,然而並沒什么卵用,你說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