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下硬盤安裝win7+CentOS雙系統方法


LinuxCentOS安裝大致介紹:

win7下硬盤安裝win7+CentOS雙系統方法

原則: 所有的看完在裝,請仔細看

一 條件:

1. 系統選擇

CentOS-6.5-i386-bin-DVD1.iso (32位)

或者 64位的

要裝64位的直接看附錄

2. 引導軟件

    easyBCD 軟件(<10MB的小軟件) WinGrub軟件(<10MB的小軟件)

3. 磁盤要求

    擴展分區中留出一個空盤設置成為FAT32格式,緊接其后留出可用空間 大概35G 的空間即可

二 准備工作:

將文件拷到 剛才留下的FAT32格式的磁盤

1. 設置引導

    對:CentOS-6.5-i386-bin-DVD1.iso o右鍵選擇"打開方式",選擇WinRAR打開,把DVD1中的images和isolinux文件夾解壓到你剛才留下的FAT32格式的磁盤的根目錄下,然后把安裝鏡像再復制過去

2. easybcd 的使用

    (1) add new entry

    (2) neogrub install

    (3) configure

    (4) 出現一個記事本

    (5) 將如下代碼粘貼在最后 請把(hd0,8)改成自己對應的分區

title Install CentOS 6.4

 

kernel (hd0,8)/isolinux/vmlinuz

initrd (hd0,8)/isolinux/initrd.img

解釋一下上面的語句: 

    title后面跟着的是進入NeoGrub引導項后的選項名稱,這個可以隨便寫; 

kernel開頭的一句是表示通過vmlinuz(內核文件)查找iso鏡像,后面跟的是iso鏡像的所在目錄,所以該語句是讓引導程序在(hd0,8)分區的根目錄下查找文件名為vmlinuz的文件

initrd是在系統引導過程中掛載的一個臨時根文件系統,用來支持兩階段的引導過程。

 

(特別說明):

(hd0,8) 表示磁盤分區,hd(0,0), hd(0,1), hd(0,2), hd(0,3)表示主分區,(hd0,4)以后的表示邏輯分區,現在我只有一個主分區C盤,則(hd0,0)表示C盤,(hd0,4)表示D盤,(hd0,5)表示E盤,(hd0,6)表示F盤,(hd0,7)表示G盤,(hd0,8)表示K盤(就是那個FAT32格式的磁盤),我的鏡像就是放在這個盤里,請把(hd0,8)改成自己對應的分區

 

說明1: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我的hd0,7之前都是C,D,E,F,G盤符是連續的,(hd0,8)就變成了K盤,附圖一張

主要是因為在有這個盤之前,DVD-ROM,BD-ROM已經把盤符占用了,所以新的盤符只能接着為K了,不過這個不要緊,是什么都無所謂的

 

說明2:那么把iso鏡像和images和isolinux文件夾放到這個FAT32的磁盤后,怎么知道是(hd0,x)幾呢? 所以用到WinGrub軟件

(hd0,8) 就是我的K盤,所以那段代碼里面就寫(hd0,8)

當然每個人的不一樣而已

 

准備工作至此已全部完成!!!

完成上述步驟后,

斷網, 即可在win7下重啟系統,進入安裝階段。

切記拔掉網線,關掉wifi

 

三. 安裝系統

推薦 : 設置從windows系統引導界面可選擇

1.進入windows 7

2.進入CentOS

即: 正常的模式

 

具體:

1. 重啟系統進入引導界面,

通過上下箭頭選擇啟動項NeoGrub進入,NeoGrub下面只有一項"Install  CentOS 6.4",此時menu.lst開始工作。

2.回車進入安裝引導

一步步安裝:語言選擇,上面的表示簡體中文,默認選中英語

3. 這里是說你把安裝文件DVD放到哪兒了?

(光盤安裝選Local CD/DVD,我們是硬盤安裝選Hard Drive)

此時就要選擇你的FAT32那個盤(也就是我的K盤)的位置,

注意在Linux下的硬件識別和windows下是不同的

windows下是 hd0,0 之類的 hd0,0代表第一塊磁盤的第一個主分區(從0開始)

linux下是/dev/sda1之類的 /dev/sda1代表第一塊磁盤的第一個主分區

所以我在windows下 的(hd0,8) 在這里就應該是/dev/sda9

如果不對的話,就一個一個按着試吧

說明:為什么在windows留一個盤要設置成為FAT32格式的,就是因為linux在安裝時不識別NTFS文件系統,所以你要是把安裝的鏡像放在NTFS格式的磁盤中,這里識別不出來

4.如果選擇正確,下面的圖片表示開始安裝了

 

選Basic Storage Device


之間有幾步,略
區域選擇自己選,Asia/Shanghai或者Asia/Chongqing。

 

5.到后面選擇磁盤空間時選擇最下面的選項表示你要自定義:

 

開始自定義了:

 

選中Free(空閑),繼續

注意此圖及以下各圖與我實際安裝時不符,僅為了展現大致的思想,具體的分法我會用文字詳細說明

  

  

  默認就好,繼續

  

  按照上圖的分配,/根目錄大小(Size)設置了大概100G,我的硬盤根本沒有那么多的空間所以/ 目錄給了21GB

  接着再分一個swap和/boot即可

 

文字詳述:

在第5步的開頭選擇自定義磁盤分區后,彈出一張目前的磁盤分區的表,你選擇那個Free此時的空間應該是你留下的35GB的大小左右的空間,點擊create,先彈出一個create storage

,不管它默認確定,之后彈出一個

這個才是重點,我的分區大致如下

 

mount point 

file system type 

size 

先分/

/ 

ext4 

31GB左右

再分swap

 

SWAP 

3.8GB左右

再分/boot

/boot 

etx4 

200MB左右

每次分完,等一下分區表就會變化,再點擊FREE ,create 依次分完后,再點擊next

 

 

 

6.好了,點擊下一步

  

  點擊確定(Yes)

  

繼續  

 

這里需要更改設置,它默認把啟動文件放到Windows所在分區,這樣會損壞Win7的啟動文件,點擊change device,彈出

  

改為上圖中間那個,可能發現最后的可能不同,其值跟剛才你分的/boot的分區位置有關,繼續,選擇安裝模式,多種,任君選擇,建議選擇Destop,比較全面

  

 

繼續,等待安裝完成即可

之后重啟,你會發現直接進入你的Windows系統,因為我們把它的引導搞到/boot分區了。我們要用EasyBCD 來給它創建啟動時候的選擇系統是Windows還是CentOS

這個很簡單。
打開easyBCD,選擇add new entry, 選擇linux/BSD, name這一行隨便填寫,只是系統名詞,寫Ubuntu吧,Device這一行選擇剛剛我們創建的200MB(大小可能有差異,因為linux和windows計算空間大小不同)的那個"/boot"分區,前邊有linux標記的。

如下圖 PS:EasyBCD很強大,不懂的別亂搞

 

再次重啟,可以看到windows 引導下可選擇進入CentOS系統,先進行一些設置之后,進入登錄界面,輸入你的密碼,回車,就可以進入 CentOS了,系統到此就安裝完畢了。

 

最后

進入win7后,可以去掉之前新增的啟動項,打開EasyBCD,對之前新增的NeoGrub選擇刪除,並且刪掉K盤根目錄下的iso鏡像包以及從中解壓出來的兩個文件夾,完成掃尾工作。

 

切記不要1.刪除C盤NST那個文件夾,2.不要因為那個10GB的磁盤沒有用就用分區軟件和其他磁盤合並了,這樣會造成讓你后悔的結果,就是進不去CentOS了

 

心得體會:

 

本人用的是win7系統,並且硬盤只有一個主分區,其他分區都是邏輯分區,所以安裝比較安逸。因為之前安裝過win7+Ubuntu的雙系統,兩者的方法基本雷同,所以基本上比較順利的裝完,之后又嘗試在此基礎上安裝了Ubuntu Kylin組成了三系統,也都OK

這個教程參考了不少網上的教程,其實也都大同小異,版本大多以linux公社的為母本,但覺得Linux公社的教程在分區上以及在前期安裝說明上實在是很麻煩,比如其實沒有必要將那個給CentOS的磁盤設置成為主分區

附一張分區好的圖

在WIN7自帶的磁盤管理下看

 

在分區助手5.5下看

在diskgenius下看

 

對比三張圖可發現,在win7自帶的磁盤管理中對於主分區和邏輯分區的識別並不准確,我的所有的linux的分區都設置為邏輯分區,但在win7自帶的磁盤管理中識別的都是主分區,這不明顯錯誤么

 

附:分區系統解釋 

首先傳統的IDE接口下,一個IDE可以接兩個物理硬盤,而兩個IDE可以接四個物理硬盤,Linux系統給硬盤分別命名為hda,hdb,hdc,hdd,而一個物理硬盤下最多可以分出4個主分區,例如命名為hda1,hda2,hda3,hda4,而當一個硬盤分成4個主分區的情況下,再次切割分區而不對分區屬性進行修改的話,分割出來的空白分區是不能使用的,所以,為了確保硬盤的擴展性,一般初次分區都不會分成4個主分區。要想得到多分區,必須保留有擴展分區(是4個主分區的話應將其中一個變成擴展分區)。擴展分區下最多可以設置12個邏輯分區,命名為hda5~16,一般來說擴展分區下不會有12個邏輯分區,所以擴展分區是很方便切割的。所以一個物理硬盤最多能夠設置15個分區,

查看硬盤分區情況: 

在windows下查看,對"我的電腦"右鍵,打開"管理"—"磁盤管理",可以看到分區情況,該窗口下面有顏色標示,例如win7下主分區是深藍色的,擴展分區是深綠色的,分區都有屬性,例如windows下的FAT32,NTFS等,但是windows不能識別ext文件系統,所以磁盤管理里只能看到有分區,不能看到分區屬性。利用軟件可以克服這一缺點,軟件的使用方法大同小異,都有顏色標明,這里不再詳述。 

在Linux下,最初進入LiveCD模式后,一種是在安裝時看到分區情況,每個分區都有名字,從名字就可以區別主分區和邏輯分區。另一種是LiveCD下自帶硬盤管理工具gparted,從中可以安排分區。安裝系統后,分區比較麻煩,還是推薦使用LiveCD模式下的gparted進行分區。

 

附錄:常見問題

1.安裝之后還會有個小問題就是Win7CentOS的時間總是相差8個小時。如下方法解決:

首先在System->Administration->Date & Time,取消Synchronize date and time over the network

然后Ctrl+Alt+F2快速切換窗口登錄root賬戶(root賬戶的賬戶名是root,密碼是安裝CentOS時設置的那個localhost的密碼)

運行指令ntpdate cn.pool.ntp.org

運行指令hwclock -w

Ctrl+Alt+F1切換回桌面界面。

然后再回到Win7下面設置時間的時候就不會出問題啦~

2.當初設置一個FAT32的磁盤是因為讓Centos的安裝程序識別在這個磁盤下的鏡像,但是我用的32位的centos6.5 ios大概3.5GB左右,可能64位的要大於4GB,但是FAT32不支持大於4GB的文件,而centos又不識別ntfs文件系統,所以可以設置一個10GB的磁盤,設置成為EXT3或者EXT2文件系統,並且要用Ext2Mgr軟件將這個空間設置成為在windows下可見的,要不你光有個空間,windows下都看不見,你怎么將你下載的鏡像復制過去

要實現此步見下文

 

2. + 安裝Ext2Mgr軟件

注意:安裝時

  

  安裝完成后(Ext2Fsd沒有創建快捷圖標,我是到文件夾里映射到桌面的):

(注意:uac和360請關閉,如果有問題請先查看是否是uac和360兩個牛萌造成的!)

 

然后使用分區助手分出ext3格式的分區用於存放安裝文件,比如你有一個C盤主分區,剩下的都是擴展分區(包括剩余的D,E,F,G盤之類的) 你就可以從最后一個磁盤中先划分出一塊可用的空間比如35GB(現在的硬盤基本上應該都可以划出這么大的) 所以下圖的未分配空間應該是35GB,在此上右鍵創建分區,可以先划出一塊10GB的,不用設置盤符,文件系統選擇EXT3,

之后點擊左上方的提交確認,執行即可

  剩余的25GB,准備用於安裝CentOS。

接下來使用Ext2Mgr軟件,將剛剛分配的Ext3格式分區掛載上來,掛載后就能在Windows下往里寫入數據了

 

  

  掛載完成后刷新一下

  

  好,向G盤(也就是你自己設置為EXT3的那個盤)復制鏡像吧: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