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現為對沖基金量化研究員。博士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遷移學習和行為識別。
前段時間與幾位在學術界工作的師兄交流,大家都說這幾年優秀的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攻讀博士的比例降低了。我身邊也有好幾位正在讀博的同學轉為碩士或退學了。這是兩種情況,前者是直接不嘗試,后者是嘗試后放棄。
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深思之后,我認為優秀學生讀博比例低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可以從經濟角度來解釋。總的來講,人們都是為了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而奮斗。以前國內各項資源稀缺,優秀學生即使不工作,只靠拿海外博士生的獎學金也比直接工作賺的錢多,更不用說博士畢業后在海外獲得工作機會拿到的高薪酬了。現在中國的中產階層逐漸形成,IT行業的工作機會特別多,優秀的本科生也很容易找到一份高薪酬的工作,已經無須為生計而讀書。第二個原因是現在的學生在本科時就接受到了“酷”的概念,做個網站、寫個手機游戲App,被看成是一件很酷的事,有成就感;同時,現在創業的大環境好、獲得的投資也多。報紙、社交媒體上都在講各種創業,漸漸地大家覺得這些就是最酷的事情。而我們讀本科的時候,認為最酷的事情是圖靈獎得主的科研歷程與展望,是heroes in my heart(一個數學家軼事連載)
。第一點體現的是經濟社會的內在規律。正是因為每個人被眼前或長遠利益驅使去實現各自在社會中的價值,我們才有了一個多彩多樣的社會。第二點是我寫本文的初衷,我認為大學應該純粹一點,幫助學生看得遠一點。這個“遠”,需要往前看,知道計算機科學的來龍去脈;這個“遠”,也要往后看,培養學生去鑒別美的眼光,在選擇將來做什么的時候有更高的標准。
讀博的意義,或者說做幾個研究項目的意義,是個非常大而廣的話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闡述,本文講的是博士的專家屬性。簡單地說,讀博是一個被訓練成為一個專家的過程。專家有兩面。一面是博士研究本身的專家屬性。一個成功的博士生在他畢業的時候要成為一個小領域的世界級的專家。聽起來有點困難,但由於你的研究領域往往在一個點上,你只要在這個點上有所突破,你就是這個點上的專家。如果你運氣好,且夠聰明夠勤奮,能夠做出非常實用的工作,或者給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結果,那么這個博士工作就能影響世界,以后就有很多人用你的成果,這種喜悅不用多言。最近業界比較火的Spark平台,就是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erkeley)的馬泰·扎哈里亞(Matei Zaharia)在讀博期間的項目演變而來的。
更遠一點的,谷歌公司的兩位創始人佩奇(Page)和布林(Brin)也是在讀研究生期間發表了PageRank的論文,實現了從網頁爬蟲到算法的原型,之后才有了工程化的谷歌搜索引擎。當然大部分博士生的博士工作無法寫進教科書,也無法成為工業界的標准。但他們還是在幾年間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小領域的世界級專家,這本身已經是極大的成就。想成為一個領域專家,與其他路徑相比,讀博是終南捷徑。如果本科畢業就去做軟件工程師或者進入其他行業,那成為領域專家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而讀博士,假使失敗率是50%,仍有50%的概率成為領域專家。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概率。這並不奇怪,去公司工作,公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你成為專家,而是讓你為公司創造價值;而且很多項目也沒有什么技術難點,換個人可以取得一樣的效果。而讀博士,一個好導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你通過五六年的訓練成為一個小領域的世界專家,並在國際會議/期刊上發表同行認可的論文;你的博士論文在完成之前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預見最后的內容,你的博士導師都不行;你的工作是獨一無二的,完全不可以被替代。自己工作的獨一無二、有影響力、甚至被你所佩服的人推崇是更高一級的人類欲望。
當然不是所有的博士畢業生都會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學術也僅是人類需要深入研究的、眾多問題的一個子集。對於那些不准備做教授的博士生,他們讀博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小專家有什么用?所以我現在要講專家的另一面,即成為一個專家的附屬性。這個附屬性,簡單地說,就是你獲得了一套成為專家的辦法,你會很快成為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這個領域可以是學術領域,也可以是其他領域。很多教授后來賴以出名的工作其實和他讀博士時的方向關系並不太大,但他讀博期間的科研訓練對他后來成為另一個領域的專家肯定是有幫助的。更多的博士畢業后轉行從事了非學術的工作。我舉幾個成功轉行的例子,他們首先是統計、計算機領域的學術專家,其次才是他們現在工作上的專家。伯克利分校的郁彬教授是華人里非常了不起的統計學家,她多次(略帶懊惱地)提及她的一位學術成就很高卻沒有做教授的學生。這個學生當了華爾街的一個量化研究員,不到8年,他已經管理了這家對沖基金的一整個量化組。IT圈子里更是有無數此類青年才俊,例如臉譜的Lars Backstrom,在康奈爾大學讀博期間做了很好的社交網絡研究,這幾年漸漸轉行做業務,已經接管了整個新鮮事(News Feed)部門。Primsmatic(一個類似Flipboard的社交博客推薦平台)的創始人是四個擁有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的優秀人才,其中之一是阿里亞·哈基基(Aria Haghighi)。他博士期間有很好的學術成就(獲得過兩次自然語言處理會議的最佳論文),他和伙伴成功地創造了Primsmatic,現在在蘋果公司工作(他的主頁上是這么介紹自己的:I’m currently a senior manager at Apple working on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些人從博士畢業到獲得極大的成功僅僅用了5到10年(這是獲得另一個博士學位的時間),他們現在事業的成功和他們攻讀博士期間的研究工作有極大的關聯。他們可能比常人聰明一些,但只要你和他們一樣努力,再自己創造一些好運(是的,好運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即使只有他們百分之一的成就,都不用為購房這些生活瑣事所煩惱。
有了成為一個專家的技能不僅能給你帶來富足的生活和事業的成功,而且還能使你獲得知識和做研究的技能,能使你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上很多其他美妙的事物。著名華人統計學家鍾開萊熱愛語言,成年后自學了俄語、意大利語等,后來自己把自己用英文寫的數學書翻譯成了俄文。2014年的圖靈獎得主萊斯利·蘭伯特(Leslie Lamport)能成段背誦艾略特的詩歌,他在技術寫作課上對學生說:“they [Halmos and Kunth] can not match Fowles and Eliot: We should read grea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learn how to write good mathematical literature.”(從這段話也可以看出蘭伯特治學的標准有多高)。如果幼年沒有經過文藝訓練,成年后要想欣賞它們是比較困難的。一旦經歷了博士的訓練,有了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再看這些就有跡可循,也能漸漸發現其中的樂趣。當你在群山中攀上一座高峰的時候,你欣賞到的往往還有臨近山峰上的美景。
成為專家,成為你所崇拜的人,必須通過極大的努力。只有登上了山頂,才有更多的選擇;學術研究可以讓你在幾年內登上一個山頂。我引用艾略特《四首四重奏》里的一段話,即使是說了多遍的話,再說一遍也無妨,勉勵准備讀博和正在讀博的朋友們。此處引用艾略特也許特別合適,他在哈佛念的是哲學博士,師從過羅素和白碧德,后來轉行成了詩歌領域的專家,拿了諾貝爾文學獎。詩在這里:
到達現在你所在的地方,離開現在你不在的地方,
你必須經歷一條其中並無引人入勝之處的道路。
為了最終理解你所不理解的,
你必須經歷一條愚昧無知的道路。
為了占有你從未占有的東西,
你必須經歷被剝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