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看書的總結--1.我們是如何做決定的


這兩年看了不少書籍,大約分為這三類:1.思維&心理;2.編程;3.休閑小說。覺得收獲不小,時刻有一些總結的想法。

而為什么會有總結的想法呢?其實也是為了加強記憶,理解。能證明自己立即的一種方式就是:說的清楚。同時,這些總結也是這段學習過程的感悟,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后,對文中的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感悟,這樣就可以對以前的所想進行印證,這樣就可以感覺到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變化。

先開始總結所閱讀思維方面所獲取的知識。

閱讀這一系列書籍的起始的原因是閱讀了劉未鵬的博客,覺得很有意思,之后又根據他的豆列,買了能買到的書來看。貌似很多都是在地鐵13號線上看的^_^(有些懷念那個時候可以在地鐵上看半個小時的書的感覺)。

說起思維,腦海中蹦出來的第一個名詞是“選擇性知覺”,這是關於決策方面的一個誤區。即:其實我們都戴着有色眼鏡來觀察外界。由於我們自身的文化和所處的立場,預期會導致我們無意識得漏掉某些事實,例如在《決策與判斷》這本書中,作者舉出了一個例子:“敵意媒體效應”,在實驗使用了一篇關於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關系的報道,讓阿拉伯學生和以色列學生分別觀看這篇報道,結果雙方都認為這篇報道偏向對方。這個例子說明由於潛在的文化,立場等影響,人們會選擇性忽略某些信息,接受自己喜歡的信息。所以此書作者在結束的時候建議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如果想避免陷入“選擇性知覺的誤區”,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結合來幫助自己,從而避免自己陷入此種誤區。:

1.詢問持有不同立場,預期的人的意見。

2.思考自己是否受到文化,立場等方面的影響。

看到此處的時候,會有疑問,為什么我們會有“選擇性知覺”這個誤區呢,在前面也簡單提了一下,是由於我們的情感,立場,預期等等因素影響。那么,這些東西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定呢?那么就需要了解下“我們是如何作出決策”?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簡單(注意是簡單)來描述下我們大腦。通俗地講,我們的決策由兩部分完成:系統1和系統2(出自《思考,快於慢》第一章:行為與注意力)。兩個系統的解釋如下:

1. 系統1:是無意識且快速運行,不怎么費腦力,我們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下面這些事情是由系統1來處理的:確定兩個物體的遠近,確定突然出現的聲源;看到恐怖畫面后作出厭惡的表情;空曠地帶騎自行車......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潛意識。

2.系統2:相對於系統1,即有意識得進行思考。例如:賽跑前做好起跑准備;尋找某個白頭發的婦女;告訴某人你的電話號碼;檢驗一個邏輯的正確性......即需要我們來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可以理解為理智。

現在再轉入前面的問題:我們是如何進行決策的呢?

答案可以先回答為:是由系統1和系統2一起做決定的。那么他們是如何合作的呢?

在我們醒着的時候,系統1和系統2都處於活躍狀態,系統1處於自主運行,系統2則通常處於不費力的放松狀態,即只有部分能力在運行。系統1不斷為系統2提供印象,直覺,意向,感覺等信息,系統2接收這些信息后,將其轉變為日常的行為。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切都會順利進行,系統2會稍微調整或全盤接受系統1的建議(這也是我們為什么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並依賴自己的想法行動)。

但是,當系統1遇到了阻礙時,便會想系統2尋求支持,請求系統2給出詳細明確的處理方法。系統2則在此時完全激活,通過搜尋類似的記憶來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找到,就會學習這件事情。例如:我們碰到17 * 24的時候,系統1無法直接給出答案,系統2便被激活,搜尋以前學習過如何來計算乘法,使用方法后在紙上進行演算,最終算出答案,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阻礙可能會是多種情況,例如:感到驚奇的時候(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遇到一些驚訝的事情會被吸引住並在記憶中搜索此事令人驚訝的原因),感覺到快要犯錯誤的時候(在冒犯他人的話即將脫口而出后硬忍住)等等。

總的來說,我們所想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系統1來決定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的時候,系統2便出來接手了。

為什么這樣,這應當是進化之神的功勞了,我們這種運行方式非常高效:代價最小,效果最好。通常情況下,這種分工非常有效,因為系統1很善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做出的短期預測也是准確的,同時遇到挑戰是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這是因為系統1是我們數百萬年的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的產物。試想一下,當我們的祖先還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如果面對有些危險反應慢的話,極有可能就是喪命的結局,例如,我們看到長滿鱗片的動物,第一反應是害怕,那有可能就是我們的祖先在野外生活中,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被蛇咬,疼或中毒而死進行的自然選擇)而成的。同時,系統2的運行比較耗費能量,如果讓系統2一直在運行,我們的身體無法承受這種消耗。這種情況是由於:在遠古時代,人類不容易獲得充足的能量,為了生存,只能從“開源節流”兩方面入手,讓系統2在需要的時候運行,就是“節流”的一種措施。

在前面我們也說過 "系統1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如果系統1完全正確的話,那么系統2也就沒有存在價值了),注意前面有個“基本”,也就是系統1也會犯錯誤。而系統1犯錯誤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系統1在很多地方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了。想象一下,我們的系統1是經歷數百萬年進化來適應自然環境的,但是我們當前處在現代文明,目前的生活環境已經和自然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我們的系統1在某些地方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生活。例如:我們祖先需要為食物花費很大的精力,即便花費很大的精力,也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所以,喜歡高熱量的食物,在食物充足的時候將多余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存儲下來是適應當時環境的一個有益進化,因為能夠儲存就意味着在缺乏食物的時候可以使用這些儲存的能量,從而度過飢荒的時刻。但反觀現在,我們幾乎可以不用為溫飽發愁(此處排除一些落后地區),但我們仍然喜歡高熱量的食物,將多余的能量儲存為脂肪,從而產生了類似高血脂等富貴病。這就是我們身體不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個表現。

在閱讀上面的例子的時候,你腦海中是否回憶起來自己面對蛋糕,巧克力等甜食時奮起抵抗,最終戰勝自己的情況(不少情況下我們會失敗)。在此時,就是系統2力挽狂瀾的時刻。在我們面對甜食疑惑的時候,系統1呼喚起來系統2,系統經過分析后,你認識到自己所攝入的熱量過多,所以忍住了吃甜食的沖動。這就是系統2的作用。

上面是一個比較美好的例子,我們的理智最終戰勝本能,是我們少攝入熱量,從而保持健康的身體。但是很可惜,很多情況下事情並不像上面例子那么完美,我們會作出各種各樣失敗的決策。例如,沒有忍住美食的誘惑,大快朵頤,完全不顧自己身上的贅肉。

系統2為什么會失敗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統2太累了,無法“抵抗”系統1做出來的決定。

在前面我們知道,系統2運行需要耗費比較大的能量(相對於系統1),如果本身我們處於缺乏能量的狀態(飢餓,疲憊等等),即系統2可能就不會全力運行,無法對系統1作出的決定進行分析,修正。回想一下自身的精力,我們很多糟糕的決定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做出來的。所以:在做一些比較重要的決定的時候,要在自己最好的狀態下做決定。

文中講了不少系統1的劣勢,那么是否就意味“要多使用系統2來做決定”,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着決定,吃饅頭還是吃米飯、出門穿哪件衣服、渴的時候喝多少水......如果事事都是用系統2做決定,那么一個人的生活將會被毀掉。所以,要把握一個度,至於這個度在哪里,就看個人了。

以上就是關於“如何做決定”的總結。謝謝。由於水平有限,文中肯定有不足的地方,敬請指教。

以上的內容只涉及了系統1很少的思考誤區,其實,我們還有很多誤區,具體的內容可以查看下參考資料中的內容,也可以等等這個文章的續集。

參考資料:

《決策與判斷》 斯科特▪普勞斯

《暗時間》 劉未鵬。

《自控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

《思考,快與慢》 丹尼爾▪卡尼曼

《本能:為什么我們管不住自己》 特里▪伯納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