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ll 的實現原理以及與poll,select 的對比


最近面試的時候 被問到epoll的問題,就下來查一查,看到有篇文章不錯,就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學習。

 

以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
假設你在大學中讀書,要等待一個朋友來訪,而這個朋友只知道你在A號樓,但是不知道你具體住在哪里,於是你們約好了在A號樓門口見面.
如果你使用的阻塞IO模型來處理這個問題,那么你就只能一直守候在A號樓門口等待朋友的到來,在這段時間里你不能做別的事情,不難知道,這種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
進一步解釋select和epoll模型的差異.
select版大媽做的是如下的事情:比如同學甲的朋友來了,select版大媽比較笨,她帶着朋友挨個房間進行查詢誰是同學甲,你等的朋友來了。
於是在實際的代碼中,select版大媽做的是以下的事情:
int n = select(&readset,NULL,NULL,100);
 for (int i = 0; n > 0; ++i)
 {
        if (FD_ISSET(fdarray[i], &readset))
        { 
               do_something(fdarray[i]);
               --n; 
        } 
}

 

epoll版大媽就比較先進了,她記下了同學甲的信息,比如說他的房間號,那么等同學甲的朋友到來時,只需要告訴該朋友同學甲在哪個房間即可,不用自己親自帶着人滿大樓的找人了.
於是epoll版大媽做的事情可以用如下的代碼表示:
n = epoll_wait(epfd,events,20,500);
 for(i=0;i<n;++i) 
{ 
        do_something(events[n]); 
}

 


在epoll中,關鍵的數據結構epoll_event定義如下: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__uint32_t u32;
      __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可以看到,epoll_data是一個union結構體,它就是epoll版大媽用於保存同學信息的結構體,它可以保存很多類型的信息:fd,指針,等等.有了這個結構體,epoll大媽可以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定位到同學甲. 別小看了這些效率的提高,在一個大規模並發的服務器中,輪詢IO是最耗時間的操作之一.再回到那個例子中,如果每到來一個朋友樓管大媽都要全樓的查詢同學,那么處理的效率必然就低下了,過不久樓底就有不少的人了. 對比最早給出的阻塞IO的處理模型, 可以看到采用了多路復用IO之后, 程序可以自由的進行自己除了IO操作之外的工作, 只有到IO狀態發生變化的時候由多路復用IO進行通知, 然后再采取相應的操作, 而不用一直阻塞等待IO狀態發生變化了. 從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epoll比select的提高實際上是一個用空間換時間思想的具體應用.
二、深入理解epoll的實現原理:開發高性能網絡程序時,windows開發者們言必稱iocp,linux開發者們則言必稱epoll。大家都明白epoll是一種IO多路復用技術,可以非常高效的處理數以百萬計的socket句柄,比起以前的select和poll效率高大發了。我們用起epoll來都感覺挺爽,確實快,那么,它到底為什么可以高速處理這么多並發連接呢? 先簡單回顧下如何使用C庫封裝的3個epoll系統調用吧。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使用起來很清晰,首先要調用epoll_create建立一個epoll對象。參數size是內核保證能夠正確處理的最大句柄數,多於這個最大數時內核可不保證效果。 epoll_ctl可以操作上面建立的epoll,例如,將剛建立的socket加入到epoll中讓其監控,或者把 epoll正在監控的某個socket句柄移出epoll,不再監控它等等。 epoll_wait在調用時,在給定的timeout時間內,當在監控的所有句柄中有事件發生時,就返回用戶態的進程。 從上面的調用方式就可以看到epoll比select/poll的優越之處:因為后者每次調用時都要傳遞你所要監控的所有socket給select/poll系統調用,這意味着需要將用戶態的socket列表copy到內核態,如果以萬計的句柄會導致每次都要copy幾十幾百KB的內存到內核態,非常低效。而我們調用epoll_wait時就相當於以往調用select/poll,但是這時卻不用傳遞socket句柄給內核,因為內核已經在epoll_ctl中拿到了要監控的句柄列表。 所以,實際上在你調用epoll_create后,內核就已經在內核態開始准備幫你存儲要監控的句柄了,每次調用epoll_ctl只是在往內核的數據結構里塞入新的socket句柄。 在內核里,一切皆文件。所以,epoll向內核注冊了一個文件系統,用於存儲上述的被監控socket。當你調用epoll_create時,就會在這個虛擬的epoll文件系統里創建一個file結點。當然這個file不是普通文件,它只服務於epoll。epoll在被內核初始化時(操作系統啟動),同時會開辟出epoll自己的內核高速cache區,用於安置每一個我們想監控的socket,這些socket會以紅黑樹的形式保存在內核cache里,以支持快速的查找、插入、刪除。這個內核高速cache區,就是建立連續的物理內存頁,然后在之上建立slab層,簡單的說,就是物理上分配好你想要的size的內存對象,每次使用時都是使用空閑的已分配好的對象。static int __init eventpoll_init(void) { ... ... /* Allocates slab cache used to allocate "struct epitem" items */ epi_cache = kmem_cache_create("eventpoll_epi", sizeof(struct epitem), 0, SLAB_HWCACHE_ALIGN|EPI_SLAB_DEBUG|SLAB_PANIC, NULL, NULL); /* Allocates slab cache used to allocate "struct eppoll_entry" */ pwq_cache = kmem_cache_create("eventpoll_pwq", sizeof(struct eppoll_entry), 0, EPI_SLAB_DEBUG|SLAB_PANIC, NULL, NULL); ... ... epoll的高效就在於,當我們調用epoll_ctl往里塞入百萬個句柄時,epoll_wait仍然可以飛快的返回,並有效的將發生事件的句柄給我們用戶。這是由於我們在調用epoll_create時,內核除了幫我們在epoll文件系統里建了個file結點,在內核cache里建了個紅黑樹用於存儲以后epoll_ctl傳來的socket外,還會再建立一個list鏈表,用於存儲准備就緒的事件,當epoll_wait調用時,僅僅觀察這個list鏈表里有沒有數據即可。有數據就返回,沒有數據就sleep,等到timeout時間到后即使鏈表沒數據也返回。所以,epoll_wait非常高效。 那么,這個准備就緒list鏈表是怎么維護的呢?當我們執行epoll_ctl時,除了把socket放到epoll文件系統里file對象對應的紅黑樹上之外,還會給內核中斷處理程序注冊一個回調函數,告訴內核,如果這個句柄的中斷到了,就把它放到准備就緒list鏈表里。所以,當一個socket上有數據到了,內核在把網卡上的數據copy到內核中后就來把socket插入到准備就緒鏈表里了。 如此,一顆紅黑樹,一張准備就緒句柄鏈表,少量的內核cache,就幫我們解決了大並發下的socket處理問題。執行epoll_create時,創建了紅黑樹和就緒鏈表,執行epoll_ctl時,如果增加socket句柄,則檢查在紅黑樹中是否存在,存在立即返回,不存在則添加到樹干上,然后向內核注冊回調函數,用於當中斷事件來臨時向准備就緒鏈表中插入數據。執行epoll_wait時立刻返回准備就緒鏈表里的數據即可。 最后看看epoll獨有的兩種模式LT和ET。無論是LT和ET模式,都適用於以上所說的流程。區別是,LT模式下,只要一個句柄上的事件一次沒有處理完,會在以后調用epoll_wait時次次返回這個句柄,而ET模式僅在第一次返回。 這件事怎么做到的呢?當一個socket句柄上有事件時,內核會把該句柄插入上面所說的准備就緒list鏈表,這時我們調用epoll_wait,會把准備就緒的socket拷貝到用戶態內存,然后清空准備就緒list鏈表,最后,epoll_wait干了件事,就是檢查這些socket,如果不是ET模式(就是LT模式的句柄了),並且這些socket上確實有未處理的事件時,又把該句柄放回到剛剛清空的准備就緒鏈表了。所以,非ET的句柄,只要它上面還有事件,epoll_wait每次都會返回。而ET模式的句柄,除非有新中斷到,即使socket上的事件沒有處理完,也是不會次次從epoll_wait返回的。
三、擴展閱讀(epoll與之前其他相關技術的比較): Linux提供了select、poll、epoll接口來實現IO復用,三者的原型如下所示,本文從參數、實現、性能等方面對三者進行對比。 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int poll(struct pollfd *fds, nfds_t nfds, int timeout);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select、poll、epoll_wait參數及實現對比 1. select的第一個參數nfds為fdset集合中最大描述符值加1,fdset是一個位數組,其大小限制為__FD_SETSIZE(1024),位數組的每一位代表其對應的描述符是否需要被檢查。 select的第二三四個參數表示需要關注讀、寫、錯誤事件的文件描述符位數組,這些參數既是輸入參數也是輸出參數,可能會被內核修改用於標示哪些描述符上發生了關注的事件。所以每次調用select前都需要重新初始化fdset。 timeout參數為超時時間,該結構會被內核修改,其值為超時剩余的時間。 select對應於內核中的sys_select調用,sys_select首先將第二三四個參數指向的fd_set拷貝到內核,然后對每個被SET的描述符調用進行poll,並記錄在臨時結果中(fdset),如果有事件發生,select會將臨時結果寫到用戶空間並返回;當輪詢一遍后沒有任何事件發生時,如果指定了超時時間,則select會睡眠到超時,睡眠結束后再進行一次輪詢,並將臨時結果寫到用戶空間,然后返回。 select返回后,需要逐一檢查關注的描述符是否被SET(事件是否發生)。 2. poll與select不同,通過一個pollfd數組向內核傳遞需要關注的事件,故沒有描述符個數的限制,pollfd中的events字段和revents分別用於標示關注的事件和發生的事件,故pollfd數組只需要被初始化一次。 poll的實現機制與select類似,其對應內核中的sys_poll,只不過poll向內核傳遞pollfd數組,然后對pollfd中的每個描述符進行poll,相比處理fdset來說,poll效率更高。 poll返回后,需要對pollfd中的每個元素檢查其revents值,來得指事件是否發生。 3. epoll通過epoll_create創建一個用於epoll輪詢的描述符,通過epoll_ctl添加/修改/刪除事件,通過epoll_wait檢查事件,epoll_wait的第二個參數用於存放結果。 epoll與select、poll不同,首先,其不用每次調用都向內核拷貝事件描述信息,在第一次調用后,事件信息就會與對應的epoll描述符關聯起來。另外epoll不是通過輪詢,而是通過在等待的描述符上注冊回調函數,當事件發生時,回調函數負責把發生的事件存儲在就緒事件鏈表中,最后寫到用戶空間。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