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動機設計——ARCS模型


 

ARCS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約翰·M·凱勒(John M Keller)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教學設計模型。該模型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鑒於國內對這一模型缺乏系統的介紹,本文對此作以簡要描述。

教學中的動機設計——ARCS模型

約翰·M·凱勒

      所謂ARCS,是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關聯)、Confidence(信心) 和 Satisfaction(滿意)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的所寫。

       在凱勒看來,上述四個方面代表了四類主要的動機策略,圍繞這四個方面來設計教學,就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機。

1.注意

教師可以通過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設計來吸引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 知覺喚醒

通過使用新奇的、與以往不一致的或不確定的事件和教學情境來吸引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師上課時在講台上擺着一個封着的紙箱子,讓學生猜猜里面可能裝着什么東西。

  • 激發探究

通過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生成問題,激發學生的信息探究行為。

例如,教師在上課時提出一個1+1何時不等於2的問題,讓大家集體動腦筋,找出問題的各種答案。

  • 變化

通過變化各種教學要素來維持學生的興趣。

例如,教師通過變換各種媒體或學生的學習方式(如操作活動、討論、演示、辯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關聯

所謂關聯,是指教學要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個人需求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因為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物,更容易引發關注。

  • 熟悉化

在教學中通過使用與學生的經驗相關的明確的語言、事例、概念、價值觀等,幫助學生把新學習的知識整合起來。

例如,教師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找出概念的例證,如教師里的四邊形。

  • 目標定向

借助說明或者事例向學生說明教學的目標和學習內容的價值,向學生提出學習的目標或者讓學生自定學習目標。

例如,教師交代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說明這些學習內容對學生增長本領有何幫助。

  • 動機匹配

通過使用各種策略把教學與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匹配起來。

例如,教師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作文題目。

3.信心

亦即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維持學生對成功的渴望。

  • 期望成功

讓學生明確作業要求和評價標准,知道老師對自己的期望。

例如,教師提出學習要求,表示“相信同學們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 挑戰情境

設置多元的成就水平,允許學生確定個人的學習目標和成績標准,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例如,提供一些有些難度而學生又能解答的問題,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能力“非凡”。

  • 歸因方式

提供反饋,告訴學生自己之所以取得學習成功,是自己具有能力並且付出努力的結果。

例如,教師在說明學生為什么取得好成績時,說這是他努力學習的結果。

4.滿意

也就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滿足。

  • 自然的結果

提供機會,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或者模擬性的情境中運用新習得的知識或技能。它旨在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例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算一算用電做飯省錢,還是用煤氣做飯省錢。

  • 積極的結果

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提供反饋,給予表揚、激勵等強化手段,維持后繼的學習動機,保持良好的學習行為。

例如,對於課堂表現好的同學,給予口頭表揚。

  • 公平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堅持同樣的標准,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評價的公平性,這是學生得到公平的認可或承認,維持學習動機的重要途徑。

例如,教師在期末考試時面向全班公布考試成績的判定標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