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年輕人,畢業一年,上海浦東張江開了一家生態有機蔬菜店-稻香麥甜。
首先,這不是一個關於成功勵志的故事,相反的,我們走向了懸崖。經營2個月,最終以簽字轉讓結束了實體店。

准備階段
我,首先辭職,那時候微信第三方平台也做的差不多了,跑到了上海,開始慢慢接觸農場、調查競爭對手、找店鋪。
農場:像多利農庄、一畝田、嘉士有機、感知農場、百瑞、卉綠等等都談過,人家多利有自己龐大的銷售渠道,不屑於跟我們這種小型商鋪合作,一畝田又要一次性繳納幾萬元的預付款,嘉士有機太高大上,成本太大,百瑞的沒有有機標簽卻要的是有機蔬菜價格,剩下的就是感知和卉綠了,一個有機一個生態,有機的只能按照農場的配送周期配送,貨源不穩定,生態的就自己取貨,但質量真不好控制。
店鋪:每天要么刷58信息找店鋪,要么找地方踩點。租金成為最大的制約因素,最后還是回到的起點,旁邊是2個菜市場和2個大超市,打算以有機生態這種區別於菜市場普通蔬菜的差異化能夠贏得大眾的芳心。
對手:只要是賣菜都是競爭對手,高端地區有海客樂、康品匯,低端被菜市場、路邊地攤壟斷。傳統的、O2O的模式的都已經存在了。
運營階段
沒有資源,沒有背景,沒有經驗,更沒有資金,我們的藍圖很簡單:把周邊小區的年輕人、孕婦及有小孩的父母當做我們的用戶,只需要微信掃碼,進入微商城下單,保證1小時之內送到家。
我們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做促銷,2個海報,2個人,幾份樣品蔬菜,一張桌子外加一段錄音,然后就掃二維碼碼送小禮品,粉絲成本大概1元左右(這還不包括開業促銷成本),粉絲不多,半天下來才幾十個。周邊小區也陸陸續續做活動,效果也時好時壞。這樣一邊做線下活動,一邊還要讓線上也鬧騰起來,1,點贊:微信點贊送韭菜雞蛋,一下子瘋狂點贊,回去才發現騰訊官方禁止點贊;2,線上預約:微信預約打折功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進步,開發1天上線,預約全部八折,免費配送;3,組合出擊:生態、有機的特色品類輪番上陣,再加上切盤營養餐;
有一次比較搞笑,一次早上,我們都比較心急,屯壓了一天的蔬菜還是不能賣出去,生態蔬菜就免費送,直接送,大老爺爺老太太聞風而動,馬上聚集了一大幫子,瞬間秒殺菜市場,直到第二天還有人過來問是不是今天還有免費送的活動。
實體店:人流量還不錯,每天早上傍晚,門口、電梯口幾乎都會有人看看我們玻璃門上的廣告,但是用戶不買賬,從來沒見過這個貴的蔬菜,菜市場幾塊錢一斤,我們這里十幾塊一斤,大眾心理落差大,消費習慣、觀念難以改變。
線上微商城(公眾號:daoxiangmaitian,可以看看,隨便拍磚):陸陸續續完善開發,也請同學幫忙敲些代碼,一個來月的時間,各種修復與完善,除了開發還需要運營,這個不像普通的商城,而是基於本地化的,有一次外出促銷手機出現下單郵件提醒,打電話才知道下單的原來就是搞活動旁邊的甜筒店。在基於有限的成本下,我們做的線上營銷成效還行,商城能夠滿足基本下單需求。
為什么不能繼續下去
菜市場每天都有很多攤販來來往往,傳統生鮮的線下零售根深蒂固,攤位租金幾十塊/天,日流水多則上千,生鮮的零售價幾乎都是進貨價的2倍,統一管理,一個菜市場幾乎可滿足所有的菜品需求;
還有一家以崇明島為特色的生鮮實體店,在稍高端小區門口,日流水2千左右,蔬菜都是來自崇明島,老板每天凌晨4點左右開車過去,7點左右剛好回來,蔬菜價格不貴,比菜市場稍高,但是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一些高利潤食品,如:活魚、黃鱔、有機類干貨;
看着他們,我們的損耗卻一直居高不下,有機蔬菜賣不掉的自己吃;用戶有預訂的時候,農場供不上貨很是蛋疼;用戶買菜的消費習慣需要大成本去培養;整個供應鏈缺乏穩定性,自身力度不夠;
生鮮O2O絕對是一塊大肥肉,煮着煮着,有些人燙傷了,有些人在熬着。
最后
請注意這並不是全劇終,只是一個年輕團隊新的開始,有夢就去追尋,經歷會讓人更加懂得珍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演繹着我們的人生劇本。
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個人微信號:hqfeijian (歡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