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數划分 Integer Partition(一)


話說今天百度面試,可能是由於我表現的不太好,面試官顯得有點不耐煩,說話的語氣也很具有嘲諷的意思,搞得我有點不爽。Whatever,面試中有問到整數划分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過程中被面試官搞的不勝其煩,最后也給出了其動態規划的算法,但是顯然,醉翁之意不在動態規划而在於生成函數(generating function)。下面開始吧:

 

參考:http://www.skymoon.biz/?p=192  (問題定義以及動態規划)

         http://www.artofproblemsolving.com/Resources/Papers/LaurendiPartitions.pdf (生成函數)

         http://www.cnblogs.com/hoodlum1980/archive/2008/10/11/1308493.html(部分代碼實現)

 

本系列有兩篇文章,會分為下面三個部分,首先我會簡單介紹一下動態規划的解法,然后會介紹生成函數的解法,第三部分(在下一篇文章中說明)做一下生成函數的擴展。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動態規划常識以及生成函數概念。

 

文章最后有我最喜歡的東西。

 

先說明一下問題,什么是整數划分?

  • n=m1+m2+...+mi; (其中mi為正整數,並且1 <= mi <= n),則{m1,m2,...,mi}為n的一個划分。
  • 如果{m1,m2,...,mi}中的最大值不超過m,即max(m1,m2,...,mi)<=m,則稱它屬於n的一個m划分。這里我們記n的m划分的個數為f(n,m);
  • 舉個例子,當n=5時我們可以獲得以下這幾種划分(注意,例子中m>=5)

5 = 5
   = 4 + 1
   = 3 + 2
   = 3 + 1 + 1
   = 2 + 2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一、 動態規划解法

根據n和m的關系,考慮以下幾種情況:
1. 當n=1時,不論m的值為多少(m>0),只有一種划分即{1};
2. 當m=1時,不論n的值為多少,只有一種划分即n個1,{1,1,1,...,1};
3. 當n=m時,根據划分中是否包含n,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划分中包含n的情況,只有一個即{n};
    (2) 划分中不包含n的情況,這時划分中最大的數字也一定比n小,即n的所有(n-1)划分。因此 f(n,n) =1 + f(n,n-1);
4. 當n<m時,由於划分中不可能出現負數,因此就相當於f(n,n);
5. 但n>m時,根據划分中是否包含最大值m,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划分中包含m的情況,即{m, {x1,x2,...xi}}, 其中{x1,x2,... xi} 的和為n-m,可能再次出現m,因此是(n-m)的m划分,因此這種划分個數為f(n-m, m);
    (2) 划分中不包含m的情況,則划分中所有值都比m小,即n的(m-1)划分,個數為f(n,m-1);因此 f(n, m) = f(n-m, m)+f(n,m-1);

 

綜合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上面的結論具有遞歸定義特征,其中(1)和(2)屬於回歸條件,(3)和(4)屬於特殊情況,將會轉換為情況(5)。而情況(5)為通用情況,屬於遞推的方法,其本質主要是通過減小m以達到回歸條件,從而解決問題。其遞推表達式如下:

  • f(n, m)= 1; (n=1 or m=1)
  • f(n, m)=f(n, n); (n<m)
  • 1+ f(n, m-1); (n=m)
  • f(n-m,m)+f(n,m-1); (n>m)

 

據此我們獲得了動態規划的代碼:

   1:  #include<iostream>
   2:   
   3:  using namespacestd;
   4:   
   5:  int equationCount(intn,intm)
   6:  {
   7:      if(n==1||m==1)
   8:          return 1;
   9:      else if(n<m)
  10:          return equationCount(n,n);
  11:      else if(n==m)
  12:          return 1+equationCount(n,n-1);
  13:      else
  14:          return equationCount(n,m-1)+equationCount(n-m,m);
  15:  }
  16:   
  17:  int main(void)
  18:  {
  19:      in tn;
  20:      while(scanf("%d",&n)!=EOF&&(n>=1&&n<=120))
  21:      {
  22:          printf("%d\n",equationCount(n,n));
  23:      }
  24:      return 0;
  25:  }

 

幾個變種:

(一)要求1,2,3,4..,m中每個數只允許使用一次的時?

此時我們需要調整我們的狀態轉換公式。

f(n-m,m)+f(n,m-1); (n>m) 應該更改為:f(n-m,m-1)+f(n,m-1); (n>m)

為什呢?因為每個數最多使用一次,f(n-m,m-1)表示我們取了數m,f(n,m-1)表示我們沒取,但是無論取不取數m我們以后都不會再次取數m了。

當然嘍,我們還需要調整邊界狀態:當m=1時,f(n,m)=1;當n=1而m>1時,f(n,m)=0。

其他不變!

 

(二)要求只能取1,2,3,4,..,m中的奇數?(默認m為奇數,如果不是則m=m-1)

這個呢,我們首先需要調整邊界狀態:當m=1時,f(n,m)=1;當n=1而m>1時,f(n,m)=0

其次,我們需要調整狀態轉換公式:

f(n-m,m)+f(n,m-1); (n>m) 應該更改為:f(n-m,m)+f(n,m-2); (n>m)

這是因為我們不能取偶數,故而當m為奇數的時候,m-1為偶數(只能被選擇0次),f(n,m-1)=f(n,m-2);

(三)要求我們所取的 (n=m1+m2+...+mi )中  m1 m2 ... mi連續,比如5=1+4就不符合要求了。

這個的話,需要做一下轉換,留待下一篇文章說明

注意,一般而言動態規划算法是用非遞歸從下往上計算的,上述代碼采用遞歸形式只是為了便於理解,真正實現的話最好采用非遞歸形式。

 

二、 生成函數解法

先簡單說明一下生成函數吧,下面是一個生成函數,

image

xk的系數ak代表了可獲得數字k的組合數。

 

那么回到我們的問題中,我們怎么用生成函數去解決呢?

類似的,我們可以計算生成函數:

image

計算出來的xk的系數ak就是我們需要的划分數了。我們來詳細說明一下為什么是這樣。考慮一下x3,我們可以在第一個括號里面選擇x、在第二個括號里面選擇x2、其他括號選擇1,這種方式來得到;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在第三個括號里面選擇x3,其他擴號里面選擇1,這種方式來獲得。那么這跟生成函數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來做一個說明,第i個括號(1+xi+x2i+x3i · · ·)選擇的元素代表了數字i在我們最終的划分中出現的次數,具體而言,如果我們在第i個括號中選擇了元素 xc(i) * i  則表示數字 i 在我們最終的划分中出現了c(i)次。如果我們把最終從每個括號里面選擇出來的元素相乘 x1 * c(1) · x2 * c(2) · x3 * c(3) · · · = x c(1) + 2 * c(2) + 3 * c(3)···.那么,xn的系數就是我們可以獲得多少種不同的方式使得c(1) + 2 * c(2) + 3 * c(3)··· = n,也就是n的划分數(其中,c(i)代表了在一次划分中數字 i 的出現次數)。比如說25=6+4+4+3+2+2+2+1+1,用上式表示就是25=1(2)+2(3)+3(1)+4(2)+5(0)+6(1),也就是在划分中有兩個1,三個2,一個3,兩個4,0個5以及一個6。

假設x<1,那么我們可以將上面的生成函數表示為:

image

這將給我們第三部分的擴展帶來方便。

考慮到我們能選擇的最大的數 i 是 m ,所以真正計算的時候我們需要對上面的生成函數式子做一下修改:

G(x) = (1+x+x^2+x^3+...+x^n) (1+x^2+x^4+...) (1+x^3+x^6+...) ... (1+x^m)

       = g(x,1) g(x,2) g(x,3) ... g(x, n)

 

代碼實現如下:

   1:  #define N 130
   2:  unsigned long a[N];/*多項式a的系數數組*/
   3:  unsigned long b[N];/*多項式b的系數數組*/
   4:  unsigned long c[N];/*存儲多項式a*b的結果*/
   5:   
   6:  /*兩個多項式進行乘法,系數分別在a和b中,結果保存到c ,項最大次數到N */
   7:  /*注意這里我們只需要計算到前N項就夠了。*/
   8:  void Poly()
   9:  {
  10:      int i,j;
  11:      memset(c,0,sizeof(c));
  12:      for(i=0; i<N; i++)
  13:              for(j=0; j<N-i; j++) /*y<N-i: 確保i+j不會越界*/
  14:                    c[i+j] += a[i]*b[j];
  15:  }
  16:   
  17:  /*計算出前N項系數!即g(x,1) g(x,2)... g(x,n)的展開結果*/
  18:  void Init()
  19:  {
  20:      int i,k;
  21:      memset(a,0,sizeof(a));
  22:      memset(c,0,sizeof(c));
  23:      for(i=0;i<N;i++) a[i]=1; /*第一個多項式:g(x, 1) = x^0 + x^1 + x^2 + x^3 +  */
  24:      for(k=2;k<N;k++)
  25:      {
  26:          memset(b,0,sizeof(b));
  27:          for(i=0;i<N;i+=k) b[i]=1;/*第k個多項式:g(x, k) = x^0 + x^(k) + x^(2k) + x^(3k) +  */
  28:          Poly(); /* 多項式乘法:c= a*b */
  29:          memcpy(a,c,sizeof(c)); /*把相乘的結果從c復制到a中:c=a; */
  30:      }
  31:  }

 

好了,我們來看幾個變種:

(一)要求1,2,3,4..,m中每個數只允許使用一次的時?

這個簡單,將生成函數式子改為

G(x) = (1+x) (1+x^2) (1+x^3) ... (1+x^m) = g(x,1) g(x,2) g(x,3) ... g(x, n)就可以了

(二)要求只能取1,2,3,4,..,m中的奇數?(默認m為奇數,如果不是則m=m-1)

這個也簡單,調整生成函數的式子為:

G(x) = (1+x+x^2+x^3+...+x^n)(1+x^3+x^6+...) ... (1+x^m)

       = g(x,1) g(x,2) g(x,3) ... g(x, n)

(三)要求我們所取的 (n=m1+m2+...+mi )中  m1 m2 ... mi連續,比如5=1+4就不符合要求了。

這個呢,我們需要做一點轉換

 

 

最后我們來證明一下變種一和變種二是一樣的:

image

image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