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國際標准化組織
第一層:物理層
機械性能:接口的型狀,尺寸的大小,引腳的數目和排列方式等。
電氣性能:接口規定信號的電壓、電流、阻抗、波形、速率及平衡特性等。
工程規范:接口引腳的意義、特性、標准。
工作方式:確定數據位流的傳輸方式,如:單工、半雙工或全雙工。
物理層協議有:
美國電子工業協會(EIA)的RS232,RS422,RS423,RS485等;
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的X.25、X.21等;
物理層的數據單位是位(BIT),典型設備是
集線器HUB
。
這層主要和硬件有關,與軟件關系不大。
第二層:鏈路層
鏈路層屏蔽傳輸介質的物理特征,使數據可靠傳送。
內容包括介質訪問控制、連接控制、順序控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和仲裁協議等。
內容包括介質訪問控制、連接控制、順序控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和仲裁協議等。
鏈路層協議有:
協議有面向字符的通訊協議(PPP)和面向位的通訊協議(HDLC)。
仲裁協議:802.3、802.4、802.5,即: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Token Bus、Token Ring
協議有面向字符的通訊協議(PPP)和面向位的通訊協議(HDLC)。
仲裁協議:802.3、802.4、802.5,即: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Token Bus、Token Ring
鏈路層數據單位是幀,實現對MAC地址的訪問,典型設備是交換機Switch。
第三層:網絡層
網絡層管理連接方式和路由選擇。
連接方式:虛電路(Virtual Circuits)和數據報(Datagram)服務。
虛電路是面向連接的(Connection-Oriented),數據通訊一次路由,通過會話建立的一條通路。
數據報是非連接的(Connectionless-Oriented),每個數據報都有路由能力。
網絡層的數據單位是包,使用的是IP地址,典型設備是路由器Router。
連接方式:虛電路(Virtual Circuits)和數據報(Datagram)服務。
虛電路是面向連接的(Connection-Oriented),數據通訊一次路由,通過會話建立的一條通路。
數據報是非連接的(Connectionless-Oriented),每個數據報都有路由能力。
網絡層的數據單位是包,使用的是IP地址,典型設備是路由器Router。
這一層可以進行流量控制,但流量控制更多的是使用第二層或第四層。
第四層:傳輸層
提供端到端的服務。可以實現流量控制、負載均衡。
傳輸層信息包含端口、控制字和校驗和。
傳輸層協議主要是TCP和UDP。
傳輸層位於OSI的第四層,這層使用的設備是主機本身。
傳輸層信息包含端口、控制字和校驗和。
傳輸層協議主要是TCP和UDP。
傳輸層位於OSI的第四層,這層使用的設備是主機本身。
第五層:會話層
會話層主要內容是通過會話進行身份驗證、會話管理和確定通訊方式。
一旦建立連接,會話層的任務就是管理會話。
一旦建立連接,會話層的任務就是管理會話。
第六層:表示層
表示層主要是解釋通訊數據的意義,如代碼轉換、格式變換等,使不同的終端可以表示。
還包括加密與解密、壓縮與解壓縮等。
還包括加密與解密、壓縮與解壓縮等。
第七層:應用層
應用層應該是直接面向用戶的程序或服務,包括系統程序和用戶程序,
例如www、FTP、DNS、POP3和SMTP等都是應用層服務。
例如www、FTP、DNS、POP3和SMTP等都是應用層服務。
數據在發送時是數據從應用層至物理層的一個打包的過程,
接收時是數據從物理層至應用層的一個解包的過程,
從功能角度可分為三組,1、2層解決網絡信道問題,3、4層解決傳輸問題,5、6、7層處理對應用進程的訪問。
從控制角度可分為二組,第1、2、3層是通信子網層,第4、5、6、7層是主機控制層。
接收時是數據從物理層至應用層的一個解包的過程,
從功能角度可分為三組,1、2層解決網絡信道問題,3、4層解決傳輸問題,5、6、7層處理對應用進程的訪問。
從控制角度可分為二組,第1、2、3層是通信子網層,第4、5、6、7層是主機控制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