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校園招聘


     作為八零后尾巴的我們,面對正值找工作的校招九月,感想不可謂不多。我們這幫人,對應試教育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一方面吐槽應試的粗暴和不近人情,可一旦不考試了,大家又怎么和千千萬萬的同齡人競爭?靠打架?靠誰發型酷炫碉堡?靠誰能說能扯淡?靠拼爹? 想了半天,算了,還是考試吧。

    今年剛三四月份的光景,對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我校的一大招牌,就是堪比清北的找工作的優勢。想着某天離開學校,手拿着一堆offer, 在窗明幾凈的辦公樓里開心的寫着小代碼,好像空氣中都彌漫着一股甜味。

    三四月份大家瘋狂的投遞實習簡歷,各種筆試面試,筆者當時還在夢中;轉眼九月份,真正的校招來了,校園隨處可見的橫幅傳單,校招如火如荼。不論任何公司,在我校開宣講會簡直水泄不通,就差擠出人命了。至於更牛的明星企業,一次筆試難求。算一筆賬,某公司今年招400人,估計實習生就能占三分之一強,社招再占五分之一,北京名額留給我校的名額也就十幾人。而投遞崗位,通過簡歷篩選進入筆試的人占據了一棟教學樓的所有教室,三千人都不止。也就是200進1的通過率。作為那三千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員,你憑什么有資格與這么多人競爭?

    筆者作為普通小碩,只是比做軟件的更懂硬件,比做硬件的更懂軟件。最喜歡用的是C#, 關心物聯網和數據挖掘。目前正在求offer。 昨天是互聯網世界末日,一天有那么多公司通知筆試面試,差點考死我。

    我們就隨便聊聊校園招聘,因此很多觀點並不適用於社會招聘。輕拍。

公司怎么應聘程序員?

     筆者已經下決心最少先干五年的程序員,所以就只從程序員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我也面了好幾個不同類型的公司,也就不妨總結下不同公司的程序員用人需求:

     1. 2-10人的創業公司: 沒有良好的HR機制,創始人兼CEO與你大排檔三小時,拍拍肩膀,哥們你靠譜,我們一起創業吧!

     2. 10-50人的小型公司:兩三輪面試,一般沒有筆試,關心你會什么,公司缺桌面C#開發,就一定會找會這門技術的人,針對性極強。

     3. 50-500人的中型公司:  招聘流程嚴格很多,一輪筆試+兩到三輪面試,會關心你的研究大方向,比如機器學習,這樣的公司已經不錯了。

     4. 一般的大公司: 以基礎算法和數據結構為主,考察基本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項目的細節,過問一下就好,並不作為主要考慮。

     5. 牛逼大公司: 名校,名牌專業是必須的,還要考慮你的性格是否符合公司文化,一大堆審查條件,面試之人如過江之鯽,隨便挑隨便選。

     6. 頂級大型公司: 它不關心你的skilling sets,而非常關心你的學習能力和是否聰明,面試時一堆堆的高難度算法和數學題直到大腦過熱過載,最少也有六輪面試,據說牛逼的谷歌有11輪面試。當然,眾屌絲膜拜的對象。

什么是心儀的公司?

        作為應屆生,我對好工作的理解排序,與各位探討:

     1. 個人的未來發展: 在公司我能學到什么:良好的專業知識是一方面。我希望能培養”職業性“,  指那種嚴謹而專業的處理問題能力。在學校每天樂呵呵地寫代碼,不懂管理和規范,而職業性是我最缺乏的

     2. 鼓勵創新和挑戰:我不願意做螺絲釘,我希望用自己的創造力實現價值。

     3. 良好的人文環境:我期待能有親如兄弟的同事(姐妹?算了不大可能)

     4. 能讓我在北京活下來不用租房,並且能經常吃到紅燒肉和豬蹄。

老生常談:基礎知識重要嗎?

     筆者以前也有同樣的困惑,基本所有的基礎問題,都已經有良好的封裝庫和工具包了,那我們還要了解樹結構和CPU的流水線設計么?  現在的答案變得無比的確定:需要。目光短淺的說,這是應屆生應聘最起碼的敲門磚,遠一些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為這些知識,你對一個問題的理解就是要比別人深刻。才能真正解決復雜的問題。

    就像去面試TI的技術崗位,TI給出了一大堆的復雜模電題,例如ADC的16種參數。 其實想想也對,TI要的是能夠設計芯片的人,能熟練運用的人外面一抓一大把,只是熟練運用不夠資格。對微軟這樣的公司也是,就算筆者精通C#,WPF, WCF,Kinect開發又如何? 外面一抓一大把,微軟需要你深刻的理解內涵,它需要你哪天也能設計出類似WPF這樣強大的軟件框架。

     因此,計算機基礎知識,網絡技術,C++,數據結構和算法甚至編譯原理,就成了基礎中的重中之重,趕緊學!。這是最最起碼的硬指標。從大公司角度來看,我們到底是熟練使用C#還是JAVA其實都不重要。

聰明的定義

        說到此處,我就想起了那次我費盡辦法獲得的微軟面試機會。興奮的失眠等到面試開始,面試官讓我用五分鍾介紹了基本情況后,便扔出了兩道其實並不難的算法題。這些題平時也基本都能解決,可是手拿電話,眼看時間飛快流逝,腦子就像進了漿糊,我甚至有種想哭的絕望,這些考題,反而是我躺在床上才真正的思如泉涌。

      那到底什么是聰明呢?短時間內解決高難度的問題,你需要發散的思維,在高壓下依舊能靈活解決問題。比如“如何秤出你的頭的重量”。程序員是否也需要聰明?

      我覺得聰明是個很廣泛的概念,良好的數學能力,記憶力,創造性,情商,乃至把握機會,都屬於聰明的范疇。我們每個人肯定都希望自己變得更聰明。頂級大公司,自然要求你越聰明越好。而求穩定的國企和中小型公司則不一定,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能把活按時按量干完,一個聰明的刺頭也許並不歡迎。

我不想看求職指南!

      每個畢業生,最少身邊也有三本以上與”求職“有關的大部頭,價格不菲。筆者也一樣。但我討厭那類程序員求職指南。一方面,很多面試寶典的質量實在不敢恭維,錯誤到處都是。另外一方面,公司招這個人,僅僅是因為他比我多看了幾道原題而知道答案,這算什么?

      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程序員必看書單,都是經典中的經典,筆者閱讀之后,感慨萬千,崇拜大師能力的同時,覺得自己太菜了。

      不過,求職指南真心是迅速提高求職能力的最快途徑,哈哈,真諷刺。

運氣和眼緣

      盡管應聘有那么多的軟硬實力的角逐,可是一大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運氣和眼緣。

      你和同學都投了簡歷,你的簡歷從質量和水平上完勝他,他通知筆試你沒有;你和基友坐一排,他抄你的,他進面試了你沒進;進了面試遇到了急着吃中午飯而心情不好的面試官,直接掛了; 到了終面,部門主管覺得你偏開發而不是研究,而他屬於研究型部門,又被刷了… 這些事情實在太需要運氣,同時遇到欣賞你且心情好的面試官,真是太重要了。

       而作為程序員,作為程序員的我們去應聘已經是非常公平了,公司的目標也很簡單,會做,能做出來就過面試,否則就被刷。不像很多國企和”軟性工作“,摻雜了太多的不公平和關系成分。我覺得,什么都沒有公平重要。

      另外就是有選擇性的表達自己: 對我來說,給互聯網公司大講我豐富的嵌入式開發經歷就不是個好選擇。而在飛思卡爾的面試上談自己做的數據挖掘顯得自己不專業。講得太多,不一定是件好事。有條有理,適可而止。

結語

     吐了這么多槽,其實做個換位思考。如果讓我從三千佳麗中選一人,那先來一條極其苛刻的SQL語句做下過濾再說(本科以上學歷,165公分起步,省略1000字),剩下的再讓我隨心挑一挑。那些大公司就是這樣,全國幾百萬畢業生,隨便挑隨便選。 程序員的選拔已經是相當的公平公正了,因此就讓我們適應這個大環境吧。

       每天和成百上千人擠筆試考場,想方設法獲取各種筆試面試信息,稍有一點閑工夫就趕緊學習和看書,仔細的拿起筆寫以前從來都不願意寫的排序算法。這真是人生的大歷練,倒真不在於最終拿到什么offer, 可是這也許是人生當中進步和成熟最快的時候。

      我也正確的認識了自己,剛剛能做出一點成果就驕傲自得,呆在校園里不知天高地厚自己幾斤幾兩。這些筆試面試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嵌入式夠牛,那先過德州儀器的筆試;如果覺得自己算法夠牛,先過微軟和谷歌技術的面試;牛人一抓一大把,真要低調做人,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求大offer,也祝大家早日拿到offer!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