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TCP/IP(第5版)


《圖解TCP/IP(第5版)》
基本信息
作者: (日)竹下隆史 村山公保 荒井透 苅田幸雄
譯者: 烏尼日其其格
叢書名: 圖靈程序設計叢書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15318978
上架時間:2013-6-4
出版日期:2013 年6月
開本:16開
頁碼:328
版次:1-1
所屬分類:計算機 > 計算機網絡 > 網絡協議 > TCP/IP
更多關於 》》》《 圖解TCP/IP(第5版)
內容簡介
計算機書籍
  《圖解tcp/ip(第5版)》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網絡管理技術書籍,旨在讓廣大讀者理解tcp/ip的基本知識、掌握tcp/ip的基本技能。
   《圖解tcp/ip(第5版)》中講解了網絡基礎知識、tcp/ip基礎知識、數據鏈路、ip協議、ip協議相關技術、tcp與udp、路由協議、應用協議、網絡安全等內容,引導讀者了解和掌握tcp/ip,營造一個安全的、使用放心的網絡環境。
   《圖解tcp/ip(第5版)》適合計算機網絡的開發、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目錄
《圖解tcp/ip(第5版)》
第1章 網絡基礎知識  1
1.1 計算機網絡出現的背景   2
1.1.1 計算機的普及與多樣化  2
1.1.2 從獨立模式到網絡互連模式  2
1.1.3 從計算機通信到信息通信  3
1.1.4 計算機網絡的作用  4
1.2 計算機與網絡發展的7個階段  5
1.2.1 批處理  5
1.2.2 分時系統  5
1.2.3 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6
1.2.4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  7
1.2.5 互聯網的普及  8
1.2.6 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心的時代  9
1.2.7 從“單純建立連接”到“安全建立連接”  9
1.2.8 手握金剛鑽的tcp/ip  10
1.3 協議  11
1.3.1 隨處可見的協議  11
1.3.2 協議的必要性  11
1.3.3 協議如同人與人的對話  12
.1.3.4 計算機中的協議  13
1.3.5 分組交換協議  14
1.4 協議由誰規定  15
1.4.1 計算機通信的誕生及其標准化  15
1.4.2 協議的標准化  15
1.5 協議分層與osi參考模型  17
1.5.1 協議的分層  17
1.5.2 通過對話理解分層  17
1.5.3 osi參考模型 
1.5.4 osi參考模型中各個分層的作用  20
1.6 osi參考模型通信處理舉例  22
1.6.1 7層通信  22
1.6.2 會話層以上的處理  22
1.6.3 傳輸層以下的處理  25
1.7 傳輸方式的分類  29
1.7.1 面向有連接型與面向無連接型  29
1.7.2 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  30
1.7.3 根據接收端數量分類  32
1.8 地址  34
1.8.1 地址的唯一性  34
1.8.2 地址的層次性  35
1.9 網絡的構成要素  37
1.9.1 通信媒介與數據鏈路  37
1.9.2 網卡  39
1.9.3 中繼器  39
1.9.4 網橋/2層交換機  40
1.9.5 路由器/3層交換機  42
1.9.6 4~7層交換機  42
1.9.7 網關  43
1.10 現代網絡實態  45
1.10.1 網絡的構成  45
1.10.2 互聯網通信  47
1.10.3 移動通信  47
1.10.4 從信息發布者的角度看網絡  49
第2章 tcp/ip基礎知識  51
2.1 tcp/ip出現的背景及其歷史  52
2.1.1 從軍用技術的應用談起  52
2.1.2 arpanet的誕生  53
2.1.3 tcp/ip的誕生  53
2.1.4 unix系統的普及與互聯網的擴張  54
2.1.5 商用互聯網服務的啟蒙  54
2.2 tcp/ip的標准化  55
2.2.1 tcp/ip的具體含義  55
2.2.2 tcp/ip標准化精髓  55
2.2.3 tcp/ip規范——rfc  56
2.2.4 tcp/ip的標准化流程  58
2.2.5 rfc的獲取方法  59
2.3 互聯網基礎知識  61
2.3.1 互聯網定義  61
2.3.2 互聯網與tcp/ip的關系  61
2.3.3 互聯網的結構  61
2.3.4 isp和區域網  62
2.4 tcp/ip協議分層模型  64
2.4.1 tcp/ip與osi參考模型  64
2.4.2 硬件(物理層)  64
2.4.3 網絡接口層(數據鏈路層)  65
2.4.4 互聯網層(網絡層)  65
2.4.5 傳輸層  66
2.4.6 應用層(會話層以上的分層)  66
2.5 tcp/ip分層模型與通信示例  70
2.5.1 數據包首部  70
2.5.2 發送數據包  71
2.5.3 經過數據鏈路的包  72
2.5.4 數據包接收處理  73
第3章 數據鏈路  75
3.1 數據鏈路的作用  76
3.2 數據鏈路相關技術  78
3.2.1 mac地址  78
3.2.2 共享介質型網絡  79
3.2.3 非共享介質網絡  82
3.2.4 根據mac地址轉發  84
3.2.5 環路檢測技術  85
3.2.6 vlan  87
3.3 以太網  89
3.3.1 以太網連接形式  89
3.3.2 以太網的分類  90
3.3.3 以太網的歷史  91
3.3.4 以太網幀格式  92
3.4 無線通信  96
3.4.1 無線通信的種類  96
3.4.2 ieee802.11  96
3.4.3 ieee802.11b和ieee802.11g  98
3.4.4 ieee802.11a  98
3.4.5 ieee802.11n  98
3.4.6 使用無線lan時的注意事項  99
3.4.7 藍牙  99
3.4.8 wimax  99
3.4.9 zigbee  100
3.5 ppp  101
3.5.1 ppp定義  101
3.5.2 lcp與ncp  101
3.5.3 ppp的幀格式  102
3.5.4 pppoe  102
3.6 其他數據鏈路  103
3.6.1 atm  103
3.6.2 pos  106
3.6.3 fddi  106
3.6.4 token ring  107
3.6.5 100vg-anylan  107
3.6.6 光纖通道  107
3.6.7 hippi  107
3.6.8 ieee1394  108
3.6.9 hdmi  108
3.6.10 iscsi  108
3.6.11 infiniband  108
3.6.12 docsis  108
3.6.13 高速plc  108
3.7 公共網絡110
3.7.1 模擬電話線路  110
3.7.2 移動通信服務  110
3.7.3 adsl  110
3.7.4 ftth  111
3.7.5 有線電視  112
3.7.6 專線  112
3.7.7 vpn  113
3.7.8 公共無線lan  113
3.7.9 其他公共無線通信服務  114
第4章 ip協議  115
4.1 ip即網際協議  116
4.1.1 ip相當於osi參考模型的第3層  116
4.1.2 網絡層與數據鏈路層的關系  116
4.2 ip基礎知識  118
4.2.1 ip地址屬於網絡層地址  118
4.2.2 路由控制  118
4.2.3 數據鏈路的抽象化  121
4.2.4 ip屬於面向無連接型  122
4.3 ip地址的基礎知識  124
4.3.1 ip地址的定義  124
4.3.2 ip地址由網絡和主機兩部分標識組成  124
4.3.3 ip地址的分類  126
4.3.4 廣播地址  127
4.3.5 ip多播  128
4.3.6 子網掩碼  130
4.3.7 cidr與vlsm  132
4.3.8 全局地址與私有地址  133
4.3.9 全局地址由誰決定  133
4.4 路由控制  137
4.4.1 ip地址與路由控制  137
4.4.2 路由控制表的聚合  138
4.5 ip分割處理與再構成處理  140
4.5.1 數據鏈路不同,mtu則相異  140
4.5.2 ip報文的分片與重組  140
4.5.3 路徑mtu發現  141
4.6 ipv6  144
4.6.1 ipv6的必要性  144
4.6.2 ipv6的特點  144
4.6.3 ipv6中ip地址的標記方法  144
4.6.4 ipv6地址的結構  145
4.6.5 全局單播地址  146
4.6.6 鏈路本地單播地址  147
4.6.7 唯一本地地址  147
4.6.8 ipv6分段處理  147
4.7 ipv4首部  148
4.8 ipv6首部格式  153
第5章 ip協議相關技術  157
5.1 僅憑ip無法完成通信  158
5.2 dns  159
5.2.1 ip地址不便記憶  159
5.2.2 dns的產生  159
5.2.3 域名的構成  160
5.2.4 dns查詢  163
5.2.5 dns如同互聯網中的分布式數據庫  163
5.3 arp  165
5.3.1 arp概要  165
5.3.2 arp的工作機制  165
5.3.3 ip地址和mac地址缺一不可?  166
5.3.4 rarp  167
5.3.5 代理arp  168
5.4 icmp  169
5.4.1 輔助ip的icmp  169
5.4.2 主要的icmp消息  170
5.4.3 其他icmp消息  173
5.4.4 icmpv6  173
5.5 dhcp  176
5.5.1 dhcp實現即插即用  176
5.5.2 dhcp的工作機制  176
5.5.3 dhcp中繼代理  177
5.6 nat  179
5.6.1 nat定義  179
5.6.2 nat的工作機制  179
5.6.3 nat-pt(napt-pt)  180
5.6.4 nat的潛在問題  181
5.6.5 解決nat的潛在問題與nat穿越  181
5.7 ip隧道  183
5.8 其他ip相關技術  185
5.8.1 ip多播相關技術  185
5.8.2 ip任播  186
5.8.3 通信質量控制  187
5.8.4 顯式擁塞通知  189
5.8.5 mobile ip  190
第6章 tcp與udp  193
6.1 傳輸層的作用  194
6.1.1 傳輸層定義  194
6.1.2 通信處理  195
6.1.3 兩種傳輸層協議tcp和udp  195
6.1.4 tcp與udp區分  196
6.2 端口號  197
6.2.1 端口號定義  197
6.2.2 根據端口號識別應用  197
6.2.3 通過ip地址、端口號、協議號進行通信識別  197
6.2.4 端口號如何確定  198
6.2.5 端口號與協議  199
6.3 udp  202
6.4 tcp  203
6.4.1 tcp的特點及其目的  204
6.4.2 通過序列號與確認應答提高可靠性  204
6.4.3 重發超時如何確定  206
6.4.4 連接管理  207
6.4.5 tcp以段為單位發送數據  208
6.4.6 利用窗口控制提高速度  209
6.4.7 窗口控制與重發控制  211
6.4.8 流控制  212
6.4.9 擁塞控制  213
6.4.10 提高網絡利用率的規范  215
6.4.11 使用tcp的應用  217
6.5 其他傳輸層協議  218
6.5.1 udp-lite  218
6.5.2 sctp  218
6.5.3 dccp  219
6.6 udp首部的格式  220
6.7 tcp首部格式  222
第7章 路由協議  227
7.1 路由控制的定義  228
7.1.1 ip地址與路由控制  228
7.1.2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  228
7.1.3 動態路由的基礎  229
7.2 路由控制范圍  230
7.2.1 接入互聯網的各種組織機構  230
7.2.2 自治系統與路由協議  230
7.2.3 igp與egp  231
7.3 路由算法  232
7.3.1 距離向量算法  232
7.3.2 鏈路狀態算法  232
7.3.3 主要路由協議  233
7.4 rip  234
7.4.1 廣播路由控制信息  234
7.4.2 根據距離向量確定路由  234
7.4.3 使用子網掩碼時的rip處理  235
7.4.4 rip中路由變更時的處理  236
7.4.5 rip2  239
7.5 ospf  240
7.5.1 ospf是鏈路狀態型路由協議  240
7.5.2 ospf基礎知識  241
7.5.3 ospf工作原理概述  242
7.5.4 將區域分層化進行細分管理  243
7.6 bgp  245
7.6.1 bgp與as號  245
7.6.2 bgp是路徑向量協議  246
7.7 mpls  248
7.7.1 mpls的網絡基本動作  249
7.7.2 mpls的優點  250
第8章 應用協議  251
8.1 應用層協議概要  252
8.2 遠程登錄  253
8.2.1 telnet  253
8.2.2 ssh  255
8.3 文件傳輸  256
8.4 電子郵件  260
8.4.1 電子郵件的工作機制  260
8.4.2 郵件地址  261
8.4.3 mime  262
8.4.4 smtp  263
8.4.5 pop  265
8.4.6 imap  267
8.5 www  268
8.5.1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  268
8.5.2 www基本概念  268
8.5.3 uri  269
8.5.4 html  270
8.5.5 http  272
8.5.6 javascript、cgi、cookie  274
8.6 網絡管理  276
8.6.1 snmp  276
8.6.2 mib  277
8.6.3 rmon  278
8.6.4 snmp應用舉例  278
8.7 其他應用層協議  280
8.7.1 多媒體通信實現技術  280
8.7.2 p2p  283
8.7.3 ldap  283
第9章 網絡安全  285
9.1 tcp/ip與網絡安全  286
9.2 網絡安全構成要素  287
9.2.1 防火牆  287
9.2.2 ids(入侵檢測系統)  288
9.2.3 反病毒/個人防火牆  288
9.3 加密技術基礎  290
9.3.1 對稱密碼體制與公鑰密碼體制  290
9.3.2 身份認證技術  291
9.4 安全協議  293
9.4.1 ipsec與vpn  293
9.4.2 tls/ssl與https  294
9.4.3 ieee802.1x  294
附錄  297
附1 互聯網上便捷的資源  298
附1.1 國際  298
附1.2 日本  299
附2 ip地址分類(a、b、c類)相關基礎知識  300
附2.1 a類  300
附2.2 b類  300
附2.3 c類  301
附3 物理層  302
附3.1 物理層相關基礎知識  302
附3.2 0/1編碼  302
附4 傳輸介質相關基礎知識  304
附4.1 同軸電纜  304
附4.2 雙絞線  304
附4.3 光纖電纜  306
附4.4 無線  307
附5 插頁導圖  309
圖書信息來源: 互動出版網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