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致高考——一個出身高考大省程序員的高考回眸


         最近實在是太忙了,以至於幾次想寫點什么都半途而廢,這次下定決心把最近的一些想法記下來。

         再過幾天就又到高考了,作為一名80后,高考本身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連懷舊都找不到節奏了。但是,偶爾親戚同事有孩子參加高考,使得這個國民級別的大考始終未走出我們的視線。

         前兩天看了《致青春》,從各方面看這顯然是70后們的故事(宿舍里的娛樂還停留在看電視,打撲克,通訊方式是BP機,電話亭,如果換成一人桌上一台筆記本打游戲就直接穿越到80后的大學時代了),但是無論70、80,凡是經歷過中國式教育的人仍然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共鳴。

         對於我來說,觸動最大的角色莫過於陳孝正了。因為在他身上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對於中國式教育,我的情緒是很復雜的。首先不得不說,我勉強算是一個受益者,和很多人一樣,我通過高考上了大學,讀了碩士,進500強外企當了一名勤奮而平凡的碼農;但另一方面,我也發現這種教育對於這一代人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大部分人都在這場洗禮中或多或少丟失了一些東西。從更高層面上說,這種制度下能夠完全把握住自己並真正受益的人是極少數。

         對於中國式教育理念,這一代人呈現出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一種是接受這種理念,另外一種則是否定和逃避。但是,這些態度在高中階段往往是隱性的,在校方和父母強大的壓力下並未顯現出來,總體上都是在用功學習,背書刷題應對高考,一旦進入大學以后,外部的壓力沒有了,內心真實的態度就會釋放出來,從而形成行事風格迥然不同的兩類人。一類人開始報復式的放縱自己,盡情做一切高中時禁止的事情,上網吧,玩網游,翹課,談戀愛,同時對學校里一切事物都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學校的社團活動,學分成績,獎學金都與己無關,只有考試還能偶爾讓他們認真起來,但是掛科也是常有的事情;另外一種則是延續了高中的軌跡,繼續綳緊神經,刻苦學習,嚴格控制娛樂休閑的時間,自習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並且把學習成績看的高於一切,即使談了異性朋友,仍然時常會因為約會散步看電影而覺得浪費了時間心痛不已。

         作為基本符合的第二類人,我想起兩件“有趣”的往事,打上引號是因為事件本身並不有趣,但是我那時的想法現在看起來很有意思。

         大一時報名參加校學生會。其實在進入大學校門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學生會為何物,各種社團也只是道聽途說,這是因為初中高中根本就沒這些玩意兒!順便說一下我的高中,無意吐槽:我上的高中卻是一直以衡水中學為榜樣的當地最好的一所,學校有圖書館,卻是僅供老師使用的擺設,學生禁入,因為看課外書會占用看教科書刷習題的時間;學校有音樂美術計算機的師資和機房,卻可以被主課老師隨便取消(到了高三更是統統取消),因為這些課和考試無關,所以,這樣的學校是不會有學生會的生存土壤的。回到大學時候,一次校學生會招新,出於好奇遂申請加入,由於名額極其有限,需要選拔,而選拔的第一關是申請表的篩選。這張表格我是極其認真填寫的,按着我覺得他們最有可能接納的方向填寫。寫了一些基本信息后,我在自我評價一欄着重強調了自己學習多么認真刻苦,從來不玩網游(因為以前老師說了網游是極其罪惡的),很少上網(上網也是極其罪惡的),不去網吧(去網吧真的是會被開除的)不去KTV等等。最終,我在簡歷篩選關就直接被pass掉了,一位上海本地的學生會小頭頭看着我的申請笑了,說高中就入黨很優秀啊,但是沒有了下文。其他上海學生看了我的那些自我評價到底是何反應我也無從知曉,只是現在想起來,如果是我做招新的評審,恐怕也不會讓那時的自己過關吧,實在是有點too youngtoo naive

          第二件事發生在大四,那時候我已經混上了班長和院黨支書。雖然高中時很多教條仍然在腦中起着作用,但是人都是有一定適應環境的能力(例如我認為在網吧通宵網游極其罪惡,卻覺得在寢室里打游戲沒什么不好,通宵比較偶爾,是因為覺得很傷身體),熟悉了大學里的游戲規則之后,加上學習比較用心,尤其是考試方面自己看的很重,成績排在前列,成績高於一切的觀念絕對是高中的遺俗,因此混上了班長一職。言歸正傳,一次,我組織全班同學去浙江畢業旅行,我們包了一輛車,一路上我和一個廣東的同學坐在最前面,司機師傅便和我們聊了起來。司機年紀不大,孩子在上海某中學上初中,他本人經過多年打拼已經擁有了小型客運公司不差錢,但文化程度只有小學,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很是頭疼,好不容易遇見一車大學生,就急切的向我們征求孩子如何發展的意見。這時候,我和廣東仔關於是否學習電腦的問題發生了分歧。我認為孩子在初中高中應該認真學習,遠離電腦,遠離網絡,專心投入准備升學考試,並列舉了身邊一些慘痛的玩物喪志的例子。這是我一貫的思維,也是當時大多數父母以及老師們對待電腦和網絡的態度。然而廣東仔卻堅持認為現在的社會處處離不開電腦,計算機這項技能必須要學,對將來的發展很有幫助,人人會編程是未來的趨勢。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旺盛。最終,我們各持己見,誰都未能說服對方。司機兒子后來發展如何已無從知曉,但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我有些佩服廣東仔當時就擁有了那樣的視野。

         其實,學習本身是絕對值得鼓勵的,但是,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本科時,看到上海的同學們多才多藝,后來來了北京讀碩,也發現了實驗室里最牛的幾位編程大神無一例外都是北京天津學生。那時候我發現了自己的落后,這種落后並不僅僅是教育環境的落后,還有思想觀念的落后。比如說,借母親工作的光,我在小學時就有了接觸電腦的機會,但是,電腦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台游戲機,而同實驗室的一北京師兄,在小學時就源於興趣開始編程,並將這項愛好發揚光大,參加各種比賽獲獎無數終成實驗室一哥。我有機會接觸電腦,但是我卻從沒想過去碰PascalBASICC;后來初中時我能上網了,卻未充分利用這樣一個龐大的資源充實自己,而仍以娛樂為主;我不算是貪玩的學生,但是我把學業和玩電腦始終分的很開。究其原因,可能是學業已經占用了我的絕大部分時間,那些堆積成山的作業,永遠做不完的試卷,應接不暇的模擬考,讓我沒時間也沒有多余的腦力去喜歡上一項更加費腦的愛好。是繁重的學業,高考升學的壓力,和我有限的智商,共同決定了我沒有在大學之前開始真正的計算機編程素養的積累。

         雖然,經過大學和研究生的吃力的彌補,沒有因為這一點對拿學位找工作造成太大的障礙,但是,高中繁重的學習,不知磨掉了我們多少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地記得,每當老師宣布某一章節不在考試范圍內,不要求掌握時心里的那種竊喜。

         不管怎么說,經過了高中的艱辛和大學時的彌補,走了很多彎路,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終於和那些北京上海以及歐美日韓的同事在同一片屋檐下工作了。但是,高考面前,仍然有千千萬萬應試教育下寒窗苦讀的的學子們,在抉擇,在彷徨。尤其是那些河北,河南,湖北,山東的學子,高中時比誰都苦,到了大學,卻又發現和北京上海的學生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但這是這個國家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各種利益糾葛,這樣的難題也只能靠國家的智慧來解決了。教育制度和教學水平的地區差異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改變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還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慢慢彌合,雖然這是明顯不公平的,但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想對那些高考大省的學子們說,與君共勉,祝君好運!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