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網絡,校園,書籍文獻到處都充斥着“大數據”“雲”“超級計算”,大數據時代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靜悄悄地走近了我們,谷歌,阿里巴巴,搜狗一系列的公司摩拳擦掌,准備在大數據時代大干一場。維克托的《大數據時代》在留在暢銷書籍榜好久了。
那么什么是大數據時代呢?之前一直以為大數據時代是因為數據量變得越來越大,普通PC根本無法支撐,所以有了超級計算,hadoop,大數據。看了這期的《對話》節目,才開始理解,其實大數據時代,用謝文的話說,可以“看做是一種世界觀,看做一種現在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被數據化,在我們星球的上空有一個和我們相對應的數據地球,這個星球正在形成,我們要注意他,利用他”。維克托說,小數據時代,我們做出決策的時候,建立研究機構的時候是基於數據貧乏的基礎。現在大數據時代,周圍的很多東西都信息化了,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獲得他們,通過他們獲得真知灼見,創造新的模式,價值,但是大數據時代並不能解釋因果關系,它只是為我們的決策提供了一種參考方式,最終還是要依靠人的。
這么一想,發現確實有很多的例子都是大數據的應用。亞馬遜,當當,淘寶會根據歷史購買記錄推薦給我們個性化的購物選項,而且覺得真的很個性化,有時候自己的興趣變化得很快,自己很能都沒意識到,每周發到我QQ郵箱的卓越推薦,就已經記錄下來;豆瓣音樂,越來越喜歡的一個頻道,也是根據歷史記錄數據,預測我可能喜歡那一首歌;喬幫主對大數據看來也是情有獨鍾,嘗試用大數據預測與癌症作斗爭,雖然沒法實現自己的諾言,要么作為癌症最后一人,要么成為抗戰成功的第一人,但是大數據確實幫助他延長了一定的壽命;嬰兒出身后特別容易生病,利用大數據可以預測出生后容易的得病,並做好防范措施;以后去旅行,餐館,很多都會給我們個性化的推薦;以后感冒,頭痛,也許不會再固定一定要吃多少顆葯丸了,因為我們的身體基因,DNA已經數據化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對抗感冒也要服用不同的劑量;以后用戶體驗也許會越來越棒,天氣預報准確率不會像現在這么低,我們可以預測什么時候有生命危險。。。
《疑犯追蹤》講的貌似就有這個情節,通過數據挖掘,發現一個普通人的身影,他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凶手,所以警方提前做好措施,保護了受害人的安全。《點球成金》是去年奧斯卡的提名作品,里面一個哈佛學生就用數據分析預測,最后推測出別人不可能看到的一些球員的身體素質,他們用一條老弱病殘的隊伍,擊敗了一條強隊,有時間還是想好好看看這部影片。還有一部電影《黑鏡》,好科幻,有個人的丈夫因意外死去,但是丈夫死前在社交網站很活躍,然后有個新的聊天軟件,可以根據丈夫死前的言語評論,轉發等歷史數據,模擬她丈夫的說話,后來居然還能訂購一個真人,性格也很接近。好吧,我想如果到了這一步,倫理問題也該出現了,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想象,還是希望只是想象。
大數據時代看上去很奇妙,但是在一定程度應該也會暴露我們的隱私,雖然對話節目中嘉賓都談到大數據時代,更關注的是你作為一個樣本提供的信息,而不是你是***,你的信息,但是不能排除別有用心的人兒會利用你的隱私對你造成一定的傷害。國內歷來好像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重視,國外對這方面更加在意,從現有的文獻研究也經常發現這個問題。不管它會帶來什么問題,我想大數據時代也應該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趨勢了,維克托可能有點危言聳聽,抗拒大數據,你可能會失去生命,可能會失去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的機會,但是這種趨勢確確實實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信息化的一切,科技的進步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好,但是不是代替人類決策。人之所以為人,應該是人的思維,思考,感情,這些是機器無法習得的。(所以對自己的訓練應該更多是集中在思考層面,不要把自己往機器方面努力,你拼得過機器嗎?而且有必要嗎?你sha啊。)
很喜歡《大數據》里面的那段話:
“大數據並不是充斥着算法和機器的冰冷的世界,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完全取代,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不是最終答案,只是參考答案,幫助是暫時的,而更好的答案和方法還在不久的將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這個未來,也去擁抱這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