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凌晨5:00,成功遷入阿里雲。這篇博文分享一些心得。
1. 雲服務器跑數據庫
遷移之前,我們最擔心的是雲服務器能不能跑得動數據庫(雲服務器磁盤IO性能比較低),也為此發布過一篇博文——雲計算之路:數據庫服務器的選擇——舍RDS取雲服務器。
從目前我們監測的情況看,雲服務器跑數據庫跑得很好!我們購買的是雲服務器的頂級配置——8核CPU,32G內存,“用更多的內存彌補磁盤IO性能的不足”證明是有效的。
2. 負載均衡帶來的帶寬分配問題(注:當時是誤解,不存在這樣的帶寬分配問題)
雲服務器的帶寬使用情況本來可以在阿里雲網站的管理控制台中隨時監控到,監控針對的是雲服務器外網接口的流量。但用了負載均衡后,負載均衡器與雲服務器之間是通過內網接口進行通信的,而雲服務器內網接口不僅與負載均衡器進行通信,還會與數據庫服務器進行通信。所以,即使監控內網接口,也無法知道雲服務器對外服務所占用的帶寬。監控不到帶寬使用量,就很難准確知道要購買多少帶寬。目前我們的臨時解決方法是通過Windows的性能監視器監測IIS的流量,監測的指標是Bytes sent/sec。
另外,為負載均衡中的雲服務器購買帶寬,實際是為負載均衡器購買帶寬,負載均衡器與雲服務器之間的內網通信是不需要費用的,負載均衡器的帶寬=負載均衡中各雲服務器的帶寬之和。
3. 帶寬計費方式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們發現10M帶寬的價格是5M帶寬的5倍多,從1M升級至10M,1個月要602元,而升級至5M只需102元,貴了500元,而1台4核4G的雲服務器1個月只需要516元。
比如10M帶寬+1台4核4G的雲服務,1個月的價格是1118元;如果換成2台5M+2核2G,1個月只需742元。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情況下,把多個站點部署在多個雲服務器上更合算。
4. 提高整體磁盤IO性能的小偏方
磁盤IO性能是雲服務器最薄弱的地方,有一個可以改善的小偏方(只適合特定的場景)。也就是把一塊大空間分為幾塊小空間購買,比如需要200G磁盤空間,可以分為兩次購買,一次購買100G。這樣多數情況下,這兩塊空間會被分配在不同的物理硬盤上,在兩塊物理硬盤讀寫總比在一塊上性能要好,尤其是將不同的應用部署在不同的磁盤空間上效果更明顯。而且我們驗證了這樣的確能改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