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技術愛好者,同樣,我也比較喜歡國學方面、心理方面的書籍。拋下書包的我突發奇想的在當當網等網上買了幾本國學方面的書籍。畢業之后,看過的書籍有《易經的奧秘》(曾仕強教授的百家講壇)、《道德經》(李耳)、《九型人格》、《六度人脈》等。當然有些書籍並沒有完全的看完,另外有些書籍也不是一兩眼就能看的懂得,易經這書我並沒有看原文,《易經的奧秘》內容就是曾仕強教授的百家講壇里面所說的。當然,最深奧的還是買的那本老子的《道德經》了。里面是原文,雖然附帶翻譯,但里面的每一句話,都需要你去深刻的理解。(首先聲明一下,在這里,我只是想把自己所想所悟寫下來,請勿惡意評價,有什么想法可以探討,你可以不接受這觀點,如有高人願意指點,在下一定接受,鄙人也只是初學而已,謝謝閱讀!)
以前不是很理解為什么古人喜歡背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看了這些之后,你或許會明白一些東西。為什么世界上平均智商最高的是中國人?或許中國人的智商就源於此,為什么我們的古人要去每天背那些之乎者也?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其實講究的是你的悟性。四書五經是用來背的,沒錯!但真正能領悟到它里面的意思的又有多少?有些人喜歡抨擊《道德經》這本書,因為它闡述的就是一種”無為”的思想。可我覺得,當你看了之后,你或許才會明白,若能無為,則能無所不為。這里,我只是想說下,我讀了這些書籍之后,我的一些思想上的成長吧!
《易經的奧秘》這本書我是從頭看到尾的,它闡述了八卦、命運、太極、陰陽等。這里面對人生很多東西描述的很直接、通俗易懂。看了之后,就有一種小徹小悟的感覺,對人生、對命運。總得而言,我覺得我從里面學到的東西很多。第一、命是死的,運是活的,或者說,命是不易,運是變易。如何解釋?命是死的,確實,人生下來就是一個慢慢走下死亡的過程,人終究要死,誰也逃不了。但誰都想永生,秦始皇找了那么多年長生不老葯,最后還是死了。所以,人生下來就注定要死,不管是誰,生在什么樣的環境,而且生下來就是一個走向死亡的過程了。你可以說你是慢慢在長大,也可以更加直白的說,你每活一秒,你的人生的總時間就少了一秒。但運是活的,如何解釋?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句話,有因必有果。當然我說的不是因果報應之類的意思。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意思。思考一下,為什么你現在學技術?為什么你在你現在的公司?為什么你是從那個大學畢業?為什么你是從那個高中畢業?很簡答, 因為你讀了大學,選擇了技術或者喜歡技術所以你才會搞技術。也因為你搞技術,所以你才會找技術公司,萬事萬物的發展至今,如果你能逆推過去一點點,你就會覺得,那就是你的因,而你的現狀就是你的果。假設你當初一個念想的轉變,你沒有讀大學、你沒有選擇技術。你人生的路就完全不同,所以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你的一個念想的轉變,就可以很容易的改變你整個人生的路。因此,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結果,慎重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第二、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其實這是孔子的一句話,為什么孔子的話會和易經有關?這就和易經中的八卦有關了,八卦有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之分。伏羲八卦就是我們非常常見的乾、坤、離、艮、巽、兌、坎、震等,文王八卦是伏羲八卦的擴展,他把八卦變成了六十四卦。這一變,把人生變得更加清晰了,把人生的每一段都畫出來了。而里面的每一卦,就有六爻。就像孔子的這段話,其實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孔子這段話就已經把人生划分成了六段,也正是一卦中的六爻了。對么?15歲之前是一爻,15歲到30歲是一爻。如此清晰,孔子把人生之路划分的如此的細。這不正是易經的思想了么?
《道德經》這本書我只能說,目前我只看了前面幾章,因為實在是不懂。只能慢慢理解,於是乎我在看了一些之后,我也決定去背了。因為這些思想只能靠你自己去領悟,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引得無數人去揣測。到底何為道?我的理解是:你應該結合中國文字去理解這個道字,道字是一個走之底加上一個首字,什么是首?首就是開始的意思,那么道是什么意思?當你開始走了,那就是道了。但這個走,不僅僅是走路的走,應該是所有的開始。另外,我還想到了以前書中常寫到的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道德經里面的第二章里面有一句這樣的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我覺得老子對善惡分析的很正確,我對這兩句話的綜合理解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何為善?何為惡?實則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是善是惡,非善非惡。也就是說,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善和惡,不僅是是善惡,所有的事物都不應有絕對這兩個字去對待。就像食物鏈一樣,每一個存在都是必要的,只要不去人為的干涉(無為),所謂的事物都會照常去發展。因此,人有時候應該學會“處無為之治,行不言之教,萬物具焉而不辭”。
《九型人格》這本書也沒有看完,但當我看到了前面幾章之后,我確實喜歡上了這本書。它對人的各種性格的評價算不上很到位,畢竟我覺得人性的變化很大,不是很容易就能區分的。但它的評價已經比較清晰了,至少能讓你很清楚的認識自己的性格優缺點。另外我覺得這種書在公司管理方面還是比較有用,至少你會知道你的手下有哪些型號性格的人才,根據他們的性格去管理他們,這才算是合理。
《六度人脈》這本書的思想源自於一句話:任何兩個人建立一種聯系,最多只需要六個人,里面對於人脈關系都有比較深刻的例子去解釋。人脈學,也是社會里面的一大學科。沒有深刻的去理解過,但也能給我對做人與關系的一點點的啟發。
這些書籍都是在業余時間看到,確切的說,是畢業之后再看的。另外自己也在省圖書館借過幾本書看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包括最近在看的《喬布斯傳》。不論什么時候,我覺得都應該把它當做朋友,不論你的專業是什么。我只是把這些想法留在博客里面,不知道幾年之后的自己再看這文章又會有什么不一樣的理解?總而言之,先留着吧!另外這里沒有包含專業方面的書籍,只有國學和其他方面的。因為我覺得,學了這么多年的現代知識了,是時候去看看古人的一些思想了,畢竟幾千年的東西都還保存着,說明它很有存在的價值。也希望各位抽空去看下,返璞歸真,看看古人是如何思考人生的。計算機語言你學的再多,有時候還是會被淘汰掉,只有這些才是一些不變的真理。